摘要:水庫移民安置模式的選擇對移民在搬遷安置后的生產(chǎn)生活和發(fā)展前景具有深遠影響?;谒畮煲泼窦彝サ囊暯?,探究影響搬遷安置模式選擇的具體因素,依據(jù)行為經(jīng)濟學和農戶行為理論,將移民假設為 “行為人”,從移民家庭決策時的能力與動機入手,構建了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選擇行為的解釋框架。以河南省出山店水庫移民樣本戶為例,研究了移民家庭對農業(yè)安置(以就近后靠安置為例)與非農業(yè)安置(以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兩類安置模式的選擇行為,并運用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移民家庭的恢復與適應能力、學習與認知能力,以及移民家庭受到的外部驅動和自身的心理預期都對移民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有顯著影響。為此,提出了要分別在搬遷前、中、后期結合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選擇的意愿和能力,研究制定更適宜于移民家庭個性化發(fā)展的安置規(guī)劃和后期扶持政策等建議。
關 鍵 詞:
水庫移民; 移民家庭; 搬遷安置模式; 影響因素; logistic模型
中圖法分類號: TV211.3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1.06.036
0 引 言
在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雖然政府、業(yè)主與農民有著“以水致富”的共同目標,但存在因過于追求搬遷效率而忽視移民搬遷安置模式選擇合理性的現(xiàn)象,這與移民希望通過搬遷致富,以犧牲短期利益來換取未來利益保障的意愿產(chǎn)生矛盾[1]?,F(xiàn)行的安置思路一般是基于移民自身安置意愿與安置地環(huán)境容量等現(xiàn)實情況而制定的,未充分考慮移民家庭對其所選安置模式的適應性,因此會出現(xiàn)移民難以迅速適應安置地環(huán)境,與自身家庭的原始發(fā)展目標脫節(jié)的情況。移民作為搬遷安置的主要參與者,享受搬遷安置后的發(fā)展結果,也承擔搬遷安置的責任,從移民家庭層面尋找影響其搬遷安置模式選擇的因素,對于研究移民安置規(guī)劃和后期幫扶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目前國內學者對水庫移民安置模式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觀層面,即主要關注移民安置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而從微觀角度對移民家庭安置模式的選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水庫移民的安置模式可以歸納為貨幣安置、非貨幣安置和組合安置:其中貨幣安置分為分期貨幣安置與一次性貨幣安置;非貨幣安置分為非農業(yè)安置與農業(yè)安置;組合安置分為貨幣主導型與非貨幣主導型[2]?,F(xiàn)有研究多從“成本-收益”等經(jīng)濟學理論出發(fā)探究移民安置的意愿,而移民在實際生活中并非為理性經(jīng)濟人,部分移民因受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不以追求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以消除最大的風險作為安置目標,在行為選擇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3]。近年來經(jīng)濟學領域逐漸出現(xiàn)“行為人”替代“理性人”的探索,研究者普遍關注能力與動機的綜合作用[4]。呂小康、殷志揚等論證了個體基本心理過程是制約理性的最大化決策因素,針對不確定情境中決策行為提出預期理論,逐漸開始探討描述方式、情緒、偏好、時間感知等各種行為本身及影響行為的因素對個體決策的作用[5-6]。因此本文從行為經(jīng)濟學的視角探究水庫移民安置模式的選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了解水庫移民的發(fā)展需求與發(fā)展瓶頸,并提出推動水庫移民發(fā)展的建議。
1 理論分析
1.1 模型構建
基于行為經(jīng)濟學理論和農戶行為理論的基本思想,本文將移民假設為“行為人”,認為移民家庭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是移民家庭自身能力與搬遷動機的綜合作用結果。移民家庭自身能力是做出選擇的基礎,包括移民家庭經(jīng)歷搬遷安置后的恢復與適應能力,以及移民家庭的學習與認知能力[7-9];搬遷動機是移民家庭做出安置模式選擇的誘因,包括外部環(huán)境的驅動與移民的心理預期。本文將目前常見的水庫移民搬遷安置模式大致分為農業(yè)安置與非農業(yè)安置兩類,結合國內外有關被征地農戶決策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 [10-11],構建了移民家庭搬遷安置模式選擇行為的解釋框架,如圖1所示。
基于上述解釋框架,本文設定移民家庭搬遷安置模式選擇行為的計量經(jīng)濟學模型為
Y=fZa,Zb,Zc,Zd+ε
(1)
式中:Y代表移民家庭安置模式的選擇結果,作為本研究的因變量;Za,Zb,Zc,Zd為影響因素,分別代表移民家庭的恢復與適應能力,學習與認識能力,外部驅動以及心理預期;ε為誤差項。上述影響因素又被具體劃分為以下14個自變量,如表1所列。
1.2 變量選取與理論假設
1.2.1 恢復與適應能力
恢復與適應能力指的是移民家庭搬遷安置以后承受外部沖擊,保持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恢復并做出反饋的能力[12],主要與移民家庭的生計資本有關,包括人力資本、實物資本、金融資本、自然資本和社會資本[13],具體的指標為移民家庭的人口規(guī)模、勞動力占比、原有房屋及財產(chǎn)價值、農業(yè)收入占比、家庭社會資本等。基于移民戶規(guī)避風險的思想,人口規(guī)模越大的家庭更傾向于農業(yè)安置;勞動力占比越高的家庭會更加傾向于生產(chǎn)效率較高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14];原有房屋及財產(chǎn)價值越高的移民戶生活水平越好,更有可能選擇非農業(yè)安置[15];農業(yè)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可一定程度上代表該戶的生計模式類型[16],農業(yè)收入占比越高,更有可能傾向于農業(yè)安置;社會資本衡量了農戶的人際交往網(wǎng)絡和社會信任程度[17],在當?shù)鼐哂休^高社會資本的移民戶更有可能繼續(xù)利用該項資源選擇農業(yè)安置。
1.2.2 學習與認知能力
學習和認知能力指的是移民家庭通過學習和交流,獲取知識提高認知,并轉化為實際生計的能力[18],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平均受教育程度、主要勞動力技能、戶主年齡等方面。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移民戶對風險的接受能力較高,更有可能做出使全家利益達到最大化的決策[19],無法判斷移民家庭的決策傾向;主要勞動力技能指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的生產(chǎn)效率,勞動力價值越高的移民戶,對非農業(yè)安置傾向性越大;根據(jù)調查了解到,戶主年齡越小對新事物的接受、把握和適應能力越強,對農業(yè)安置的傾向越小。
1.2.3 外部驅動
水庫移民的搬遷安置是在政府的鼓勵和調節(jié)作用下的搬遷行為[20],因此搬遷安置政策和不同安置方式對應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包括基礎設施條件、居住環(huán)境、發(fā)展機會、生產(chǎn)資料、搬遷補償補助方式和社會保障等,均會對移民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有不同的驅動作用。如選擇非農業(yè)安置的移民家庭可能更看重其安置的發(fā)展機會和較高的土地補償,而選擇農業(yè)安置的移民家庭可能更加在意當?shù)氐纳鐣U吓c福利水平,以及熟悉的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21]。
1.2.4 心理預期
根據(jù)農戶行為理論和預期-效價理論[22],移民家庭對某件事預期獲得收益越高,則意愿越強烈。因此移民對搬遷后收入水平的期待,或對搬遷后生計模式的期待是移民做出安置模式選擇的主要動力因素。期待未來收入水平有較大改變的移民戶可能更傾向于選擇利用自然資本置換金融資本的非農業(yè)安置方式,而選擇規(guī)避風險、遵循以往生計模式與生活方式的移民家庭可能更傾向于選擇與搬遷前更為接近的農業(yè)安置模式[23]。
2 實證研究
2.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選取了河南省出山店水庫的搬遷移民作為研究對象,出山店水庫是一座防洪為主,結合供水、灌溉、兼顧發(fā)電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出山店水庫工程的建設涉及到當?shù)夭糠洲r村和集鎮(zhèn)人口,搬遷安置方式主要有就近后靠安置和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分別屬于農業(yè)安置與非農業(yè)安置的范疇。因此本文選取就近后靠安置和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兩種安置模式作為移民家庭的選擇結果,分析研究移民家庭對安置模式的選擇行為及影響因素。
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5~2018年對當?shù)匾泼駪暨M行的生活水平恢復情況的監(jiān)測評估,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調查對象為樞紐工程建設區(qū)和淹沒區(qū)需要進行搬遷安置的移民戶,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移民戶家庭特征、個體特征、生計方式、經(jīng)濟情況和搬遷意愿等方面內容。樣本選擇采取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本次研究共抽取3個鄉(xiāng)鎮(zhèn)的3個村組,共計180戶移民,其中選擇了就近后靠安置的有125戶,選擇了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的有55戶。自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列。
2.2 估計方法與結果
由于因變量是非連續(xù)的且為二分類變量,一般常用的分析模型為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因logistic模型是采用最大似然法進行參數(shù)估計,不要求樣本呈現(xiàn)正態(tài)分布,應用更為廣泛,因此logistic回歸模型是分析個體決策行為的理想模型 [24-25]。由于安置模式只有兩種選擇結果,本文設就近后靠安置時因變量y =1,概率為p(p的取值范圍為0~1);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時因變量y=0,概率為1-p。相應的logistic回歸方程為
Y=lnp1-p=β0+β1x1+β2x2+…+βnxn(2)
式中:β0為常數(shù)項,表示回歸截距;xn為自變量,表示第n個影響因素;βn為第n個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shù)。
本文運用SPSS 22.0對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的計算結果顯示:擬合度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的值分別為0.666和0.941,說明模型的擬合效果很好,具體結果如表2所列。
2.3 結果與分析
2.3.1 水庫移民家庭自身能力對安置模式選擇的影響
(1) 在移民家庭的恢復與適應能力中,移民家庭的人口規(guī)模、勞動力占比、農業(yè)收入占比和社會資本均對安置模式選擇有重要影響。其中:① 家庭人口規(guī)模變量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與預期一致,家庭人口數(shù)越多的家庭,越有可能選擇就近后靠安置方式,因家庭人口較多造成了生活必要支出的增加,移民家庭的負擔更重,就近后靠安置是規(guī)避風險的最佳選擇。② 家庭勞動力占比變量也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與預期假設一致,移民家庭的勞動力越充足,移民家庭選擇生產(chǎn)效率較高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的可能性越大,城鎮(zhèn)化安置更有機會滿足家庭中全部勞動力的生產(chǎn)需要。③ 原有房屋及財產(chǎn)價值變量未通過檢驗,說明家庭固定資產(chǎn)對移民搬遷安置模式選擇影響不明顯,在實地調查中了解到,固定資產(chǎn)擁有量的多寡主要體現(xiàn)在移民家庭對搬遷安置后生產(chǎn)生活系統(tǒng)重建的投資方面,原固定資產(chǎn)擁有量較多的移民家庭在搬遷安置后會更快地適應當?shù)厣钏脚c發(fā)展速度,但不能顯著影響移民家庭在安置模式上的選擇行為。④ 農業(yè)收入占比變量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說明搬遷安置前農業(yè)收入較高的家庭更傾向于選擇就近后靠安置,因長久的農耕技術與農耕思想使得移民家庭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較高,選擇就近后靠安置可以繼續(xù)農業(yè)生產(chǎn),獲取的農業(yè)收入可以作為移民家庭的基礎收入來源。⑤ 社會資本變量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與預期假設一致,移民家庭在當?shù)負碛械纳鐣Y本對其安置模式選擇結果的影響顯著,移民家庭選擇就近后靠安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原有的社會網(wǎng)絡大小和社會信任程度,進而享受社會資本附帶的便利或經(jīng)濟效益等,而社會資本較低的移民家庭,其生產(chǎn)生活受當?shù)厝宋沫h(huán)境和人際交往的約束較小,選擇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的意愿更高。
(2) 在移民家庭的學習與認知能力中:① 僅有勞動力平均技能水平對安置模式的選擇有顯著影響,且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移民家庭勞動力的平均勞動技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移民家庭可選擇的生計類型,對于勞動技能較高的移民家庭而言,其從業(yè)類型主要是二三產(chǎn)業(yè)和打工,勞動技能越高的家庭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就越低,選擇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的意愿較就近后靠安置的可能性高。② 平均受教育水平變量對移民家庭搬遷安置模式選擇的影響不顯著,主要原因是當?shù)匾泼袷芙逃乃讲罹嗌跷?,對選擇結果的影響不明顯。③ 戶主年齡變量也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戶主個人因素對移民搬遷安置模式選擇的影響也不顯著,與預期不相符,因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關系到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切身利益,其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是基于整個家庭綜合能力做出的決定。
2.3.2 搬遷動機對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選擇的影響
外部驅動來自于安置地的資源環(huán)境、經(jīng)濟水平和政策制度等因素,心理預期主要是移民家庭對自身在搬遷安置后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期望。
(1) 在外部驅動中,安置地的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勞動力轉移機會、社會保障滿意度均對移民搬遷安置模式選擇有顯著影響,其中:① 安置地的居住環(huán)境和公共服務變量在5%的水平下顯著,與假設相符,因實地調查了解到移民家庭在搬遷安置前的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多有不便,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因此移民對安置點的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滿意程度影響了移民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結果,更看重安置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適宜性移民家庭選擇就近后靠安置模式的可能性更大,而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對于移民家庭來說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幾乎完全改變,不確定因素較多。② 移民家庭勞動力轉移機會變量在5%的水平下顯著,與假設相符,說明移民未來能夠找到非農就業(yè)機會的可能性越大,移民選擇就近后靠安置模式的可能性越小,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目前農村年輕一代的勞動力對于非農就業(yè)的接受度遠高于傳統(tǒng)農業(yè),因此移民未來能夠得到的非農就業(yè)機會成為影響其選擇后續(xù)安置模式和生計方式的重要因素。③ 搬遷補償補助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與預期不符,說明雖然不同安置模式對應的搬遷安置補償補助會給移民家庭短期內帶來不同的影響,但移民家庭更加重視家庭長遠發(fā)展超過眼前利益。④ 社會保障變量在1%的水平下顯著,是影響移民搬遷安置模式選擇的重要因素,通過實地調查了解到,土地對于移民家庭來說不僅是生產(chǎn)資料,同時還承擔著經(jīng)濟功能和保障功能,土地在養(yǎng)老、就業(yè)等基本生活保障的效用超越了經(jīng)濟效用[26],因此對于安置地所提供的社會保障,包括合作醫(yī)療、制度性養(yǎng)老、規(guī)范化的管理與幫扶等較為看重的移民戶選擇就近后靠安置的可能性就更大。
(2) 在移民家庭的心理預期中,對收入的預期和對生活方式的預期都對移民安置模式的選擇有顯著影響,且均在10%的水平下顯著。其中,對收入預期較高的移民家庭更可能選擇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而更看重生活方式適宜性的移民家庭更傾向于選擇就近后靠安置。以上的顯著性檢驗結果體現(xiàn)出選擇不同安置模式的移民家庭對于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發(fā)展期望的不同:追求未來經(jīng)濟收入高的移民家庭,更多地會選擇城鎮(zhèn)化安置以獲得更多的就業(yè)機會[27];追求生活方式穩(wěn)定宜居的移民家庭,通常選擇就近后靠安置,生計模式變化較小,且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一般優(yōu)于搬遷以前。
3 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水庫移民家庭為視角,對家庭搬遷安置模式選擇的行為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依據(jù)行為經(jīng)濟學和農戶行為理論,本文將水庫移民假設為“行為人”,考慮到水庫移民在實際決策時,以家庭為單位,以消除最大的風險作為安置目標的特點,研究移民家庭進行搬遷模式選擇的能力與動機,并構建了水庫移民家庭安置模式選擇行為的解釋框架。通過對河南省出山店水庫的180戶移民家庭進行實地調查,獲取關于移民家庭稟賦與心理預期的第一手數(shù)據(jù),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移民家庭的恢復與適應能力,學習與認知能力,以及移民家庭受到的外部驅動和自身的心理預期都對移民搬遷安置模式的選擇有顯著影響。其中家庭人口規(guī)模,農業(yè)收入占比,社會資本,安置地居住條件和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滿意度,生活方式預期對移民家庭選擇就近后靠安置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家庭勞動力占比,勞動力平均技能,勞動力轉移機會,收入增加預期對移民家庭選擇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此本文推測選擇不同安置模式的移民家庭在自身能力和選擇動機上存在差異:選擇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的移民家庭多數(shù)基于家庭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對于家庭未來的發(fā)展目標更為明確;選擇就近后靠安置的移民家庭多是基于規(guī)避風險的思想,將自身家庭的發(fā)展置于當?shù)剞r村發(fā)展的進程中。
本文結合水庫移民安置模式的選擇行為和影響因素提出以下建議,以期幫助水工程移民搬遷安置任務的順利完成,同時滿足移民家庭短期和長期的發(fā)展目標。
(1) 在移民安置的規(guī)劃階段,應提前評估當?shù)厮畮煲泼竦陌l(fā)展能力,包括面對風險的恢復和適應能力,以及調整生計的學習和認知能力;同時也應開展移民意愿的調查,了解移民家庭短期內和長期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發(fā)展需求,并以此為依據(jù)制定搬遷安置規(guī)劃。
(2) 在搬遷安置實施的過程中,建議當?shù)卣块T應該提前做好周密的搬遷安置任務計劃,為每一戶家庭提出公平且合理的搬遷安置規(guī)劃,根據(jù)移民戶家庭的實際情況指導其選擇最適合的安置模式。
(3) 在搬遷安置結束以后,建議政府部門根據(jù)選擇不同安置模式移民家庭的發(fā)展需求,因地制宜、因戶而異對其進行后期幫扶,例如:選擇就近后靠安置的移民戶,應重點關注該家庭農業(yè)生產(chǎn)的效率和生產(chǎn)條件的提高等,通過當?shù)靥厣a(chǎn)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移民家庭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選擇異地城鎮(zhèn)化安置的移民戶,應重點關注移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yè)率,生計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與社會網(wǎng)絡的重新構建等,幫助該類家庭盡快適應新環(huán)境,達到“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唐偉.“共同的發(fā)展”與分殊的利益:L縣水電開發(fā)與移民搬遷的個案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4):87-94.
[2] 宋海朋,趙旭.水庫移民安置模式與被征地農民安置模式的比較研究[J].水力發(fā)電,2018,44(4):6-8,28.
[3] 耿言虎.規(guī)避風險視角下的移民安置地選擇意愿研究:對新疆X電站移民安置案例的考察[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8,32(4):81-86.
[4] 莫志宏,申良平.從理性人到行為人:評行為經(jīng)濟學對新古典正統(tǒng)理論的挑戰(zhàn)[J].南方經(jīng)濟,2014,32(7):73-87.
[5] 呂小康,武迪,隋曉陽,等.從“理性人”到“行為人”:公共政策研究的行為科學轉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12):2249-2259.
[6] 殷志揚,程培堽,王艷,等.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農戶土地流轉意愿分析:基于江蘇省3市15村303戶的調查數(shù)據(jù)[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7.
[7]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5-12.
[8] 李聰,王磊,康博緯,等.易地移民搬遷農戶的生計恢復力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4):38-47.
[9] 陳佳.干旱鄉(xiāng)村人地系統(tǒng)演化的脆弱性-恢復力整合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8.
[10] 趙旭,田野,段躍芳.二重社會變遷視角下的庫區(qū)移民介入型貧困問題研究[J].農業(yè)經(jīng)濟問題,2018(3):108-118.
[11] 黎潔.陜西安康移民搬遷農戶的生計適應策略與適應力感知[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9):44-52.
[12] BRAND F S,JAX K.Focusing the meaning (s) of resilience:resilience as a descriptive concept and a boundary object[J].Ecology and Society,2007,12 (1) :181-194.
[13] THULSTRUP,WAABEN A.Livelihood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tracing changes in household access to capital in central vietnam[J].World Development,2015(74):352-362.
[14] 江易華,黃桀烽.失地農戶生計恢復力的效應及影響因素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20,36(5):62-67.
[15] 龔一莼,姚凱文,張丹,等.水庫移民家庭支出型貧困問題研究[J].水力發(fā)電,2019,45(9):6-11,92.
[16] 李德洗.非農就業(yè)對農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14.
[17] 趙旭,段躍芳.基于社會計算的水庫移民社會資本演化模型[J].統(tǒng)計與決策,2017(3):36-40.
[18] MANYENA B,MACHINGURA F,O′KEEFE P.Disaster resilience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ransformation (drift):a new approach to theorizing and operationalizing resilience [J].World Development,2019,123(1),104587.
[19] 王浩名,岳希明.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決定因素研究進展[J].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9(11):112-125.
[20] 王蜀見.三峽工程移民的社會融合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yè)大學,2007.
[21] 楊文健.中國水庫農村移民安置模式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4.
[22] 張笑予.“國考熱”現(xiàn)象的社會心理誘因分析:基于愛德華茲的預期-效價理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28(5):47-48.
[23] 陳新建,黃嘉升.生產(chǎn)風險、風險規(guī)避與農戶農業(yè)生產(chǎn)機械投資:購買機械還是購買服務?[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20(9):1-10.
[24] 王娜,施國慶.蓄滯洪區(qū)居民搬遷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城西湖蓄洪區(qū)為例[J].工程研究,2018,10(3):309-317.
[25] 陳昱,陳銀蓉,馬文博.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庫移民安置區(qū)居民土地流轉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區(qū)的調查[J].資源科學,2011,33(6):1178-1185.
[26] 王克強.土地對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效用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5-11.
[27] 施國慶,周君壁.西部山區(qū)農民易地扶貧搬遷意愿的影響因素[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2):23-31,90.
(編輯:謝玲嫻)
Research on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reservoir immigrant family
ZHANG Dan,GONG Yichun,YAO Kaiwen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and development after reservoir resettle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rvoir immigrant famil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Based on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farmer behavior theory,this paper assumes that immigrans are “behavioral man”,and constructs an interpretation framework of resettlement mode selection behavior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from their decision-making ability and motivation.Taking the sample immigrant households from Chushandian Reservoir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lection behavior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on two types of resettlement modes,the agricultural resettlement(taking local retreat resettlement as an example) and non-agricultural resettlement(taking urbanization resettlement as an example),and us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to test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ility of recovery and adaptation,learning and cognitive,as well as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lection of resettlement mode.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study and formulate resettlement planning and subsequent support policies that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reservoir resettlement family according to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for resettlement mode 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relocation.
Key words:
reservoir immigrant;immigrant family;resettlement mode;influencing factor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