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榮
【摘要】現(xiàn)在的教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提倡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讓學生勤思考、善探究,讓學生善于創(chuàng)新和實踐,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而不是以前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shù)闹R。所以,教師應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讓自己的教學方法方式適應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生教育,讓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學生可以自發(fā)性地學習,教師以啟發(fā)引導教學為主,讓學生全面、正確地 發(fā)展。本文對如何幫助初中學生在歷史教學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提供幾點策略,供初中歷史教師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初中作為學生價值觀和學習習慣塑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今后,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有著顯著作用和幫助。初中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授課中,應該主動地去改變老舊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初中生學習,讓初中生可以帶著興趣去看待歷史知識,發(fā)自真心地去了解歷史知識,讓初中生做到不需教師去督促,愿意自己去學習歷史知識,當學生在歷史教師的幫助下塑造正確的學習觀時,對其它科目也會幫助頗大。本文就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淺談幾點觀點。
一、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
第一,除了特別感興趣或者自身明確要以此為發(fā)展方向的學生,在大多數(shù)初中學生的眼中,初中歷史知識作用不大,他們在上歷史課時,態(tài)度自由散漫,學習歷史知識也僅僅是為了面對之后的各種考試。在這種態(tài)度下,怎么可能會愿意自主地去接觸歷史知識呢?教師如果很“負責”地去督促學生,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只會延誤學習歷史課程的進度。第二,不能正確認識到歷史課的重要性,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有些學生的學習方法本身就有問題,學習效率很低,再加上如果本身對歷史知識不感興趣,那學習進度和效果肯定不佳。這樣的學習狀態(tài)下,對史料的理解和分析,對歷史知識的汲取就變成了更難以完成的任務。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下功夫,讓學生在歷史課程中感受到樂趣,學習歷史知識有助于學生完善自身“三觀”,對祖國更有歸屬感,形成愛國主義情懷。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一)由教學方法的轉變,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濃厚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會更愿意學習。興趣會推動他們學得越來越好,這比被動地學習效果更好。當人產生了興趣之后,往往能大幅提高學習知識的效率,才會想要主動了解,所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就變得尤為重要。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授課,多媒體教學有著很多傳統(tǒng)板書與教材的教學方式不能比擬的好處,而且這種直觀,視聽效果更加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方式也對初中生更具有吸引力?,F(xiàn)在學生都擅長運用網絡,所以,教師也要跟上潮流,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教學。其次,歷史教師在授課中,要讓學生有更多發(fā)言權,教師引發(fā)學生思考。將一些課堂問題,設計得更貼近學生,讓學生和教師能頻繁地互動,讓學生能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主動研究歷史知識。例如,在講解《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課的時候,歷史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有關太平天國的視頻資料和影視劇片段,讓學生更直觀地去了解太平天國運動。還可以提出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比如,如果太平天國運動成功了,會對中國產生怎樣的影響?讓學生對此展開討論,然后教師說一些見解,這不但能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還能讓課堂變成教師與學生精彩互動的舞臺。讓學生通過參與,對歷史知識更感興趣。
(二)讓“問題”充滿歷史課堂
一些初中生認為,歷史枯燥無味,只是呆板地背誦相關歷史知識,造成這一錯誤認知的原因是以往的教學模式過于迎合應試教育。而要改變這種看法需要歷史教師在教學方面改變傳統(tǒng)教學,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將這節(jié)課的重點做好標注,提出一些合理且趣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可以分小組討論,也可以師生互動,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參與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提問,做“小老師”,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起來,然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這樣除了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能讓學生對學到的歷史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知,讓一開始沒能理解到這些知識的學生,對歷史知識將會看得更全面一些,更深度地掌握歷史知識。而做“小老師”的學生在教師的表揚和同學的佩服中,更容易自主地去了解更多的歷史知識。當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之前,他一定會去研究歷史內容,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學習《洋務運動》時,通過閱讀史料,讓學生明白洋務運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洋務運動為什么會失???”的問題,讓學生對當時的歷史進行分析來得到答案。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由點到面地去了解歷史背景。
(三)拓展歷史相關活動,讓學生走進歷史
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歷史氛圍,為學生拓展一些歷史相關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來了解歷史知識。比如,教師每節(jié)課都可以邀請一名學生講述自己知道和喜愛的歷史知識,讓一個學生的歷史興趣去引導其他學生的歷史興趣。課余時間,教師也可帶學生去觀看歷史相關的影視資料,走進古跡建筑,讓學生通過歷史的氣息和環(huán)境去感悟歷史變化,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
三、結語
總的而言,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勇敢實踐新的教學方式,關注、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歷史事件的思考和學習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鄧江樓,鄧明麗,陳葉欣.新課改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情況調查及培養(yǎng)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18(27).
[2]楊賢書.淺議小學數(shù)學自主學習課堂的建構[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C],2019.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