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秋生 馬明遠 張云海 梁奕好 郭麗華
多藥耐藥鮑氏不動桿菌(multidrug-resisi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MDR-Ab)是我國院內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是醫(yī)院獲得性肺炎(HAP)尤其是呼吸機相關肺炎(VAP)重要的致病菌,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率及死亡率高[1]。鮑氏不動桿菌極其容易誘導耐藥性,對抗生素治療效果差,常需要多種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費用昂貴、副作用大。臨床往往在急重癥到慢重癥的階段出現,后期因免疫抑制[2],甚至免疫衰竭,導致耐藥菌感染,而這類患者因機械通氣時間長,易出現ICU 獲得性肌無力、肢體肌力下降,甚至深靜脈血栓、譫妄等并發(fā)癥,從而導致患者脫機困難、ICU 住院時間延長。本研究擬通過對MDR-Ab肺部感染患者進行早期肺康復鍛煉,觀察其免疫功能的變化及其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在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ICU 住院治療的診斷為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的患者6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分為對照組31 例,觀察組29 例。本研究經廣東佛山市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件號:[2019]029 號)。
1.2 診斷標準 參照2012 年《中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3]肺炎的診斷標準:(1)有發(fā)熱、咳嗽、痰多,白細胞及(或)中性分類、C-反應蛋白(CRP)增高等感染表現;(2)與肺炎相符合的臨床癥狀、體征和影像學上出現新的、或持續(xù)的、或加重的肺部滲出、浸潤、實變;(3)有宿主因素,包括基礎疾病、免疫狀態(tài)、先期抗菌藥物使用,其他與發(fā)病相關的危險因素如機械通氣時間等;(4)正在接受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如果一度好轉,復又加重,在時間上與鮑曼不動桿菌的出現相符合;(5)痰標本是經纖維支氣管取肺部深部痰液,且2 次以上痰培養(yǎng)顯示純MDR-Ab 生長或MDR-Ab 優(yōu)勢生長。
1.3 納入標準(1)符合MDR-Ab 肺炎診斷標準者;(2)年齡18~80 歲;(3)10 分≤急性生理與?性健康狀況評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4]評分≤20 分;(4)患者本人或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及脫落標準(1)孕婦或小孩,未按規(guī)定用藥,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斷者;(2)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需大劑量的血管活性藥物(去甲腎上腺素≥1μg·kg-1·min-1)維持或需要使用大劑量激素者;(3)胃腸功能嚴重障礙,無法進食者;(4)急或慢性腎功能衰竭,需要持續(xù)血液凈化者;(5)患有嚴重基礎疾病,如急性心、腦血管意外,大面積肺栓塞、惡性腫瘤Ⅳ期等;(6)患者住院超過兩周以上病情無改善的;脫落標準:治療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終止治療的患者(包括死亡)。
2.1 治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需機械通氣。對照組按照2012 年《中國鮑曼不動桿菌感染診治與防控專家共識》[3]進行集束化治療,根據藥敏結果給予抗生素治療,采用二聯(lián)抗生素治療方案,同時給予化痰、營養(yǎng)支持及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早期肺康復鍛煉,包括肢體運動訓練、機械輔助排痰、呼吸肌訓練及咳嗽訓練,每天兩次,由我科專業(yè)肺康復治療師及主管護士等團隊進行實施;兩組觀察時間均為10 天。
2.2 肺康復方案實施
2.2.1 患者進入肺康復條件[5-6](1)對外界刺激有反應;(2)穩(wěn)定的呼吸(吸入氧濃度≤60%,呼氣末正壓通氣≤10cm H2O);(3)無活動性心肌缺血或持續(xù)性心率失常;(4)排除深靜脈血栓;(5)無四肢骨折或脊柱骨折的情況;滿足以上條件的患者即開始肺康復鍛煉。
2.2.2 肺康復具體實施 整個過程由肺康復團隊實施,肺康復團隊主要包括主管醫(yī)生及護士、呼吸治療師,由肺康復團隊綜合評估MDR-Ab 肺炎患者肺康復治療方案,由呼吸治療師主導治療,主管醫(yī)生和護士協(xié)助,治療過程遵循早期介入、循序漸進的原則。
2.2.3 肺康復治療內容 以肢體運動訓練及呼吸肌訓練為主,配合機械輔助排痰及咳嗽訓練,肢體運動訓練包括被動運動訓練和主動運動訓練,開始以四肢被動訓練為主,后期逐步過度到上肢主動伸展和屈曲活動,下肢主動運動包括床上踏車訓練,逐漸過度到床邊站立、床邊行走等;呼吸肌訓練包括呼吸訓練器、控制性深慢呼吸訓練?;颊咴诳祻瓦^程中予心電監(jiān)護及預防脫管、跌倒等不良事件,如有胸痛、胸悶、憋喘、心悸等不適,及時中止。
2.3 觀察指標及監(jiān)測方法(1)治療前后血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EUT%)、降鈣素原(PCT)及CPR 等炎癥指標;(2)治療前后淋巴細胞絕對值(LYMH#)及T 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水平;(3)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拔管成功率、ICU 住院時間及28 天死亡率。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先進行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 法q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納入并完成臨床觀察患者60 例,脫落3 例,對照組2 例,觀察組1 例,均因家屬原因放棄治療。對照組29 例,男15 例,女14 例,年齡(53.3±9.2)歲,治療前APACHEⅡ(16.3±2.8)分、序貫器官衰竭評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 評分)[7](4.5±2.1)分;觀察組28 例,男16 例,女12 例,年齡(51.6±8.9)歲,治療前APACHEⅡ評分(15.9±2.6)分,SOFA 評分(4.2±1.5)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治療前APACHEⅡ評分、SOFA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2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LYMH#及T 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免疫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LYMH#、CD3+、CD4+、CD8+均明顯升高(P<0.01),CD4+/CD8+比例明顯升高(P<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LYMH#、CD3+、CD4+、CD8+、CD4+/CD8+升高更明顯(P<0.01)。見表1。
表1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治療前后淋巴細胞絕對值、T 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表1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治療前后淋巴細胞絕對值、T 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注:對照組予抗生素及呼吸機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給予肺康復治療;LYMH#為淋巴細胞絕對值;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1
3.3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炎癥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炎癥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WBC、NEUT、PCT、CRP 均下降(P 均<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WBC、NEUT、PCT、CRP 下降更明顯(P 均<0.01)。見表2。
表2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注:對照組予抗生素及呼吸機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給予肺康復治療;WBC 為白細胞;NEUT 為中性粒細胞;PCT 為降鈣素原;CRP為C 反應蛋白;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1
3.4 兩組ICU 肺部耐藥鮑氏不動桿菌感染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拔管成功率、ICU 住院時間及28 天死亡率比較 對照組ICU 住院時間(17.5±2.3)天,機械通氣時間(12.8±1.6)天;觀察組ICU 住院時間(12.3±2.4)天,機械通氣時間(10.6±1.4)天,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 住院時間明顯縮短(P<0.01);對照組拔管成功率55.2%(16/29),觀察組為82.1%(23/28),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對照組28 天病死率27.6%(8/29),觀察組為21.4%(6/28),兩組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隨著重癥醫(yī)學的發(fā)展,重癥康復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者,長時間的機械通氣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礙,潮氣量降低,氣道分泌物增多,氣道闊清能力降低,從而導致咳痰無力、脫機困難;長期臥床制動會引起四肢肌力下降、肌肉萎縮、ICU 獲得性肌無力等并發(fā)癥,甚至出現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壓瘡、心理問題等等。因此,危重癥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顯得非常重要,研究顯示,在患者度過急性加重期后即可立即開始康復訓練[8],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減少病患ICU 獲得性衰弱的發(fā)生率,明顯提高重癥肺炎機械通氣患者的脫機成功率,減少并發(fā)癥,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ICU 住院時間[9-10],還能增加肌力恢復、降低譫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提高危重癥患者的生存生活能力。
對于危重癥患者何時開展康復治療目前無統(tǒng)一標準。有學者研究認為,重癥疾病早期康復治療應與疾病治療同時開展,患者在進入ICU 24h 后即可開始評估患者是否可以實施早期康復治療,而不需要等到患者完全脫離呼吸機或轉出ICU 后再進行[11-12],而在確診危重癥后2~5 天進行康復治療也普遍被接受[13]。本研究采取對MDR-Ab 肺炎患者進行早期肺康復治療的策略,MDR-Ab 肺炎患者原本已有一定的基礎疾病,在ICU 已住院一段時間,因此我們在診斷為MDR-Ab 肺炎后,即由主管醫(yī)師、肺康復治療師及主管護士共同評估患者康復治療方案,包括康復介入時間、康復的具體措施、可能會出現的風險等,我們遵循的原則是:早期介入,循序漸進。在確定康復方案后,由肺康復治療師主導,主管醫(yī)師及主管護士共同參與,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及時調整康復方案。本研究顯中,經過早期肺康復介入的患者,其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明顯低于未進行康復訓練的對照組,拔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我們在對其炎癥指標及T 淋巴細胞監(jiān)測發(fā)現,觀察組患者的炎癥指標下降更明顯,淋巴細胞計數及CD3+、CD4+、CD8+、CD4+/CD8+比例均明顯升高。提示,早期對MDR-Ab 肺炎患者進行肺康復鍛煉可以降低炎癥水平,提高患者淋巴細胞計數及改善免疫狀態(tài),減少ICU 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提高拔管成功率。但是28 天病死率兩組之間無明顯差異,考慮患者28 天病死率與多因素相關,比如患者的基礎疾病、年齡、病情的危重度等,需要更多數據及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得出比較準確的結論。
目前肺康復的主要措施包括運動訓練、呼吸肌訓練、排痰訓練及營養(yǎng)支持等措施,本研究通過對MDR-Ab 肺炎患者進行肺康復鍛煉,以運動訓練、呼吸肌訓練及排痰訓練為主,從床邊被動運動逐漸過渡到主動訓練,及輔以訓練者對患者床邊的心理輔導,能減緩患者肢體肌肉的萎縮,促進痰液引流,改善患者焦慮、譫妄等狀態(tài),并能改善患者免疫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