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課堂追問是打造審辯課堂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追問內(nèi)容,并能捕捉課堂上生成的資源,及時追問,還應把握時機,深入追問,活化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追問;審辯式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0-0071-02
引 言
從提倡“知識就是力量”,到強調(diào)“思維才是力量”,這一認知上的轉變告訴我們,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有知識的人”,還要培養(yǎng)“會思考的人”,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币虼耍绾巫寣W生擁有審辯式思維這一最基本的探索思維,是每位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審辯式思維培養(yǎng)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jīng)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而“具有審辯式思維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很多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喜歡隨大流;有些人有著“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固執(zhí)己見。信息化時代,我們每天被各種信息包圍著,學會辨別、篩選、處理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審辯式思維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它應該成為學校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
關于審辯式思維,謝小慶教授認為審辯式思維的精髓可以用12個字表述:“不懈質(zhì)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1]。從道德與法治學科角度來看,具有審辯式思維的學生,可以有效地解讀材料,善于提問,敢于雙向質(zhì)疑;有表達自己觀點和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并能包容不同的聲音;面對選擇能快速做出決策,勇于承擔責任。
二、課堂追問與審辯式思維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時,不要急于給學生答案,也不能讓學生習慣于教師給他們標準答案。教師應在課堂上融入必要的、有效的追問。
課堂追問包括縱向追問和橫向追問,縱向追問指的是教學預設的問題鏈;橫向追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在學生回答已提問題后進行再次提問。有效的課堂追問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一步思考、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的有效途徑。
三、提升追問有效性的策略
(一)精心設追問,達成目的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在課堂中探究問題,像黑夜中的孩子在找尋回家的路,有效的追問就猶如黑暗中遠處的一盞明燈,指引著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教師要認真地研讀課程標準、教參、教材,緊扣教學目標,把握好教學重難點,了解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疑惑點,預設課堂的問題鏈。
在“參與民主生活”中,陳超宇老師設計了背景情境“模擬人大”,從選舉、議案、監(jiān)督、收獲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在議案環(huán)節(jié),陳老師設計了問題1:請同學們關注自身,關注周邊出現(xiàn)的問題,尋找可以作為議案的話題。聽完學生的回答,陳老師給學生展示了小建同學選擇的議案《關于校服合理定價,豐富校服選擇的議案》,并給出了以下步驟:(1)在校園網(wǎng)站充分調(diào)查,征求各方意見。(2)請專家學者對方案進行論證……接著,陳老師針對議案設計了問題2:將幾個步驟與對應民主決策的制度保障連起來;問題3:校服定價、款式調(diào)整聽證會需要誰來參加?問題4:舉行這樣的聽證會有何意義?問題5: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需要具備哪些意識和能力?
這節(jié)課堂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理論性強且比較枯燥,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而陳老師模擬政協(xié)的設計,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讓原本很遙遠的內(nèi)容變得觸手可及,通過問題的梯度設計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思維規(guī)律。
第三屆全國初中道德與法治卓越課堂上,陳騫老師講授了“增強生命的韌性”一課。他首先給了學生6種情緒——“自豪、愉快、緊張、憤怒、感激、痛苦”,讓學生選出人生之路必備的兩個情緒。在接下來的“人生難關”中,他列舉了兩個情境:“罹患疾病”和“親人離世”,針對前面選擇“愉快”和“感激”的答案,向全班學生進行了追問:帶著這兩種情緒怎樣去面對疾病和親人的離去?基于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正確處理負面情緒是很有必要的,有時負面情緒對我們也是有幫助的。
這個環(huán)節(jié)要達到的教學目的是告訴學生在面對挫折時,無論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有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們應正確看待和處理各種情緒。教師在備課時可以預測到,學生會有三種選擇:(1)選擇兩種積極情緒;(2)選擇一種負面情緒和一種積極情緒;(3)選擇兩種負面情緒。但大部分學生應該是選擇前兩種。其中,第二種選擇是比較全面、合理的,因此針對第一種答案,陳老師設計了后面的追問,讓學生在追問中進行進一步思考,并對怎樣正確面對挫折形成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知。
(二)意外處追問,凸顯生成
審視平時的課堂,雖然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整堂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是學生的積極性并沒有被很好地調(diào)動起來,反而像按照劇本走下來似的,使課堂缺乏活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師太注重預設,對課堂生成的資源不能進行有效的捕捉與利用,總是想著要把學生拉到預設的軌道上。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鮮活的個體,教學中總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狀況,教師要審視學生的回答,運用教學智慧,以睿智的追問激活學生的思維。
在“增強生命的韌性”教學中,陳老師設計了一道排序題——①我? ②挫折? ③你? ④幫? ⑤戰(zhàn)勝了,并預設了兩種答案——“我?guī)湍銘?zhàn)勝了挫折”“你幫我戰(zhàn)勝了挫折”。這兩個答案已經(jīng)在之前的師生互動中有所體現(xiàn),此處正好是一個總結和提升。這時,有位女生說到了第三種:“挫折幫我戰(zhàn)勝了你”。全班一陣大笑,面對這位同學的“節(jié)外生枝”,陳老師用幽默的語言給予了回應:“我和你有仇嗎?我?guī)推渌瑢W戰(zhàn)勝了挫折,為什么到你這卻是挫折幫你戰(zhàn)勝了我?”學生說:“‘你是加引號的?!标惱蠋煴阕穯柕溃骸啊阒傅氖鞘裁??”學生說:“可以是對手或者更高的目標?!标惱蠋熈ⅠR肯定了這位學生提出問題角度的新穎性。
在學生答案超出教師的預設時,陳老師用他的教學智慧睿智追問,巧妙地引導學生敢于提出創(chuàng)新性觀點,不拘泥于標準答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三)無疑處追問,活化思維
教師要通過追問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大家普遍認同或反對的觀點。
在教學“愛在家人間”,探討“親子沖突產(chǎn)生原因”時,筆者展示了母女二人真實的想法,并設計了問題:如何看待二者的想法?朵朵:寫小說能給我?guī)砜鞓?,青春就應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媽媽:我是過來人,知道初三是關鍵時期,小說以后還可以寫。當時,學生基本上都是一邊倒,認為媽媽是為了朵朵好,關鍵時期小說要為學習讓步。筆者馬上歸納了知識點:“作為兩代人,我們與父母在心智、學識、經(jīng)歷等方面差異較大,對問題的理解、感受存在差異。”
筆者此次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是失敗的,僅僅是為了得出知識點,一看到學生說到了自己想要的內(nèi)容,就立馬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筆者和學生的思考都是浮于表面的,學生也只是為了附和筆者,內(nèi)心并不是真的贊同。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當大家贊同媽媽的觀點時,筆者進行了追問:“初三花點時間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和學習沖突嗎?”讓學生深入思考,學會找到興趣愛好和學習之間的平衡點,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四)淺思處追問,激發(fā)真情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在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過系統(tǒng)的教學幫助學生解答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覺得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和道理自己都懂,但“成長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免出現(xiàn)認識的粗淺,有失其深刻性”[2]。如果教師沒有進一步引導,他們就會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很空洞、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應在學生認識粗淺處,通過有效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學生真情實感。
在課堂上,陳騫老師展示了兩位學生的“日記”,讓大家一起來幫助他們想辦法戰(zhàn)勝挫折。在看完第一位同學的日記后(父母關系緊張,孩子抑郁),陳老師提問:“大家有何感受?”他并沒有直接讓學生回答,而是先談了自己的感受:一是錯別字多,二是這位同學有負面情緒,并且負面情緒并沒有對她產(chǎn)生幫助。然后他問道(追問1):“為什么負面情緒對她沒有幫助?”生:“因為她沒有發(fā)泄出來,只是暗暗地藏在自己心里?!睅煟ㄗ穯?):“怎樣看出來的?”生:“每天都在假笑,躲在被窩里哭?!睅煟ㄗ穯?):“他應該怎樣做?”生:“告訴爸爸媽媽,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睅煟ㄗ穯?,由淺入深):“假如是你的話,有勇氣這么做嗎?”生猶豫。師:“說別人容易,當自己去面對時,有時的確會往心里藏?!标惱蠋熣f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會超出我們的能力范圍?!比缓笏美钭谑⒌摹跋氲脜s不可得,你奈人生何”總結出“要學會接受”的結論。
學生在回答“怎么辦”時,立馬就想到了具體的辦法,陳老師通過追問,讓學生知道有時面對挫折沒有很具體的對策,這時要敢于接受、學會堅強。陳老師的追問及時又有梯度,把學生一步一步引到更高層次上思考,使學生在無疑—有疑—無疑這樣的思維運動中突破了難點,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能力,還能引導學生學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并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
結 語
要想打造審辯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教師要進行有效的課堂追問,努力讓教學成為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趣味性,使道德與法治成為一門深受學生喜愛并對學生有用的課程。
[參考文獻]
謝小慶.審辯式思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20.
田正平,肖朗.中國教育經(jīng)典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仲羚(1991.10—),女,江蘇常州人,研究生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常州市教壇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