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措辭清晰且嚴厲。比如,規(guī)定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xiàn)有的機構一律轉為非營利機構等。一些從業(yè)者評價,文件“刀刀砍在七寸上”。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針對校外教培機構的條款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一些從業(yè)者評價,文件“刀刀砍在七寸上”。
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意見》發(fā)布后,新華社轉發(fā)了教育部的“權威說明”,其中有這樣的表述:“目前,全國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數(shù)量十分巨大,已基本與學校數(shù)量持平,且良莠不齊。如果任其發(fā)展,將形成國家教育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教育體系,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tài)。”
有人認為,教育是剛需,只要高考這根指揮棒在,競爭的重心就會不斷下移。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很多家長把目光集中到小升初、中考,甚至連孩子的起跑線都不放過。這反映了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義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職業(yè)教育不被普遍認可以及就業(yè)“唯學歷論”導致“學歷軍備競賽”等。
據(jù)人社部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技能勞動者占就業(yè)人口總量僅26%,高端技術人才缺口已超過2000萬。與此同時,高職院校的生源數(shù)量出現(xiàn)下滑。所以,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資本入局的弊端
“受功利驅使和資本裹挾,為數(shù)不少的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面廣量大的無資質培訓機構偏離了公益性辦學宗旨。其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會需求,無視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以應試為導向、以提分為目的,采取搶先學、超綱教、反復練等方式,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過度開展升學和考試學科知識培訓。這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還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素質教育,干擾了中小學正常的教學秩序。”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圣足說。
試想,假設小學一個班有30人,其中有29人都上了培訓班,剩下的1人去還是不去?這么多人都超前學習了,那原定的學校教學進度還要不要?如果幼升小、小升初都按培訓班的成績招生,不上培訓班的孩子該怎么辦?
此外,培訓機構在資本運作下,直接以年薪百萬從公立學校搶走名師,會導致中小學人心浮動。
教育部指出,近年來,大量資本涌入培訓行業(yè),展開燒錢大戰(zhàn),廣告鋪天蓋地,對全社會進行狂轟濫炸式營銷。
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在線教育累計融資1034億元。在線教育公司是廣告平臺最主要的客戶,頭部10家公司的廣告年投放額超百億。據(jù)報道,某學前教育機構的電話銷售團隊為了賣課,甚至誘導家長去借錢。這些培訓機構通過過度宣傳販賣焦慮,偏離了義務教育均等化的基本要求,違背了教育的公益屬性,破壞了教育正常生態(tài)。照此下去,將導致家長投入到無休止的競爭中去。
嚴禁資本化運作
針對這些問題,《意見》措辭清晰且嚴厲,其中提出要全面規(guī)范校外培訓行為,要求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xiàn)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tǒng)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對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對非學科類培訓機構,要求各地區(qū)分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明確相應主管部門,分類制定標準、嚴格審批。《意見》特別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已違規(guī)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減輕學生負擔,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家長才會不讓孩子參加校外培訓?!北本煼洞髮W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鐘秉林說。為此,《意見》要求學校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嚴格按課程標準零起點教學,做到應教盡教。
此外,《意見》要求學校不得有提前結課備考、違規(guī)統(tǒng)考、考題超標、考試排名等行為,考試成績呈現(xiàn)實行等級制,降低學生的考試壓力。
不過,專家也提出,減輕學生負擔并不代表沒有作業(yè)。“課后練習包括重復性訓練與實踐性活動等,都是檢驗知識理解與運用的重要手段。因此,減輕學生過重學業(yè)負擔要深入研究‘減什么,多樣化探索‘如何減,關鍵是深化教育評價改革,變革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辩姳终f,同時,也要明確落實課程標準、實施課程方案、深化課程改革、保障學校教育的基本學業(yè)標準不降低,這些是落實“雙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工作的基礎。否則,盲目減負會以降低學生學業(yè)質量為代價,與改革的目標也不相符。
從整頓校外教培機構入手來展開教育改革,可謂擊中了要害:一是猛藥去苛,打擊教育領域過度資本化,給資本劃出一條底線,即公共事業(yè)不能淪為資本逐利的暴利行業(yè);二是明確學校責任,該學校擔負起來的責任絕對不能推給市場和家長。
這個改革思路很清晰,當絕大多數(shù)學生進入均等化的教育環(huán)境后,被畸形教育市場激發(fā)起來的焦慮心態(tài)也會得到緩解。說到底,義務教育均等化不是平均化,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為接下來的人生打下較為均衡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充分釋放個人的稟賦。國家要做的就是筑牢這個基礎,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題中之義。
(《人民日報》(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