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腸道固有菌以共生的形式定居于人體腸道,形成一個天然防御屏障,抵抗外來致病菌的侵襲,如果機體內外環(huán)境變化,使腸正常菌群的生理組合遭到破壞,產生病理性組合,稱之為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失調所致慢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的癥狀,但此往往易被忽視。人類剛出生時,體內無菌。但在出生2~4個小時后,就會有微生物進入身體定居繁殖。在人體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如皮膚、口腔、鼻腔、咽喉腔、眼結膜、腸道及尿道等部位,都有它們的身影。
與人類健康相關的微生物大部分都生活在腸道里,其中的大多數就是細菌。據估計,在人的腸道中棲息著大約500余種、約1 014個細菌群。有科學家曾開玩笑地說:“我們身上有個細菌動物園!”
常駐菌,也稱原籍菌群,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通過個體適應和自然選擇,而形成的相對固定的細菌菌群。它們有規(guī)律地定居于身體一些特定部位,如鏈球菌主要在咽喉部,而大腸桿菌就定居于腸道?!俺qv菌”群不同種類之間,與寄生的人體之間,與環(huán)境之間,始終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系統(tǒng)。
實際上,常駐菌就是我們人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和腸道細菌是共生的,離開它們,我們很難維持正常的營養(yǎng)、免疫、消化等功能。
細菌寄生在我們的腸道內,利用我們攝取的食物中的某些物質,以及消化道分泌的各種成分作為營養(yǎng),進行新陳代謝,而某些細菌的代謝產物,恰好就是我們人類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比如,不能被我們人類消化吸收的膳食纖維,是腸道細菌的好“食物”,細菌“吃進”了膳食纖維,將其酵解,產生出供自己生命所需的能源;而腸道細菌的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及丁酸等)又對我們人體極為有用,它們可以“抑制人體內膽固醇的合成”。所以,膽固醇高者,要多食膳食纖維。再如,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的代謝產物,是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B族維生素,以及維生素K、煙酸、泛酸、葉酸等。有的腸道細菌能合成天門冬氨酸、丙氨酸;還有的細菌可以幫助降解乳糖,緩解機體的“乳糖不耐癥”等。
腸道菌群還能和腸黏膜共同構成一道保護屏障,阻止有害細菌、病毒和食物抗原等的入侵;并刺激腸道的免疫器官發(fā)揮更強的免疫功能。有的還可通過其優(yōu)勢生長,競爭性地消耗潛在致病菌的營養(yǎng)素,讓致病菌難以存活或發(fā)揮作用。有的還可以幫助防止腸炎的發(fā)生。為什么那些發(fā)生潰瘍性結腸炎的人群,需要補充益生菌?就是因為益生菌能保持腸道微環(huán)境的正常秩序,以防止腸炎的發(fā)生。
人體內除了有正常菌群外,還有一些“過路菌”群,又稱“外籍菌”群,它們來自周圍環(huán)境或宿主(人體)其他地方,在宿主身體存留數小時、數天或數周。多數情況下,人體內的“原籍菌”和“外籍菌”會“和平共處”。原因是,菌群之間存在生態(tài)平衡關系,它們之間有一條特殊的生物鏈,正常菌群通過產生細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謝產物,以及爭奪營養(yǎng)、空間以阻止過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體系的穩(wěn)定性(和平共處),這樣我們人類就不會生病。但是,如果正常菌群發(fā)生紊亂,過路菌群可在短時間內大量繁殖,導致我們生病,臨床上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腹瀉。
有一種情況是“細菌感染”,即我們平時所說的“吃了不潔食物,拉肚子”了。細菌,尤其是致病菌,在適宜的溫度下,再有得當的培養(yǎng)基(食物),它們就可大肆生長,造成食物中細菌成千倍、成萬倍地增多。如果我們進食了這樣的食物,就使得進入腸道的“過路菌”數量遠遠地超過了“常駐菌”,這樣就打破了原來菌群間的平衡。這些過路菌得勢后,通過侵襲腸道黏膜、釋放細菌毒素使機體的體溫升高、消化道水的滲出增多,從而導致腹瀉。例如:常見的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就是這類細菌。沙門氏菌主要在畜肉、禽肉、蛋類、奶類等食品中生長,而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在海產品、涼拌菜中增殖,且主要的增殖時間為夏、秋兩季。尤其是小滿過后,機體出汗增多,腸道的黏液分泌減少,使正常細菌生存艱難,加之飲食不當,加劇了腸道正常細菌生存的難度,如果再吃了不潔食物,就更容易引起腹瀉。
有時食用了冷藏于冰箱中的食物,也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造成嘔吐、腹瀉,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是有些細菌在低溫條件下,也可生長繁殖。比如,4℃冰箱內,李斯特菌能緩慢地生長,釋放毒素,故食用冰箱冷存的食物(尤其是乳制品、肉制品),如果吃以前沒有徹底加熱,也可致食物中毒。
空調吹得肚子著涼了,多吃了冷飲等冰涼食物,也會造成腹瀉,原因是腸道的微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腸道的“常駐菌”群在生長時,還需要利用腸黏膜分泌的黏液作為能源與碳源。當機體著涼或貪吃了涼的食物(如冷飲)后,使腸道血管痙攣或收縮,腸道分泌的黏液減少,正常細菌賴以生存的能源與碳源也隨之減少,造成生殖降低,拮抗與競爭力減弱,抑制不了過路菌的增殖,過路菌便會借機大興風浪,導致機體出現異常,產生腹瀉。例如:有些旅游者因氣候和環(huán)境的改變,從旅游區(qū)攝取的水和食物不適應自身體內正常細菌繁殖的需要,也會發(fā)生腸道菌群失調,引起腹瀉,俗稱:水土不服。
研究人員發(fā)現,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后,大多數敏感菌和正常菌群被抑制或殺滅,使腸道出現了無菌狀態(tài),此時如有過路菌經過,這些菌就成了腸道內的主要菌,它們產生的腸黏膜侵襲作用、產生的毒素,就會誘發(fā)腹瀉。在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如突然發(fā)生腹瀉,或原有腹瀉加重,極有可能出現了這種現象。這種情況下,腹瀉多為淡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如蛋花樣。
腸道的正常菌群失調后,最直接的就是補充有益菌。在日常飲食中可多食用一些含乳酸菌、雙歧桿菌的酸奶、奶酪等,也可適當飲用一些益生菌飲料。一般來說,細菌按照對數分裂的速度進行繁殖,每15~20分鐘一個細菌便可一分為二,如果一開始有1個細菌,12小時后就會有515億個細菌……再則,進食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這樣可以為常駐菌提供充足的能量與生長物質,有利其繁殖。這類食物有:大麥、燕麥、豆類(整粒)、胡蘿卜、蘋果、柑橘等。
如果是服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需立即停用原抗生素,及時就醫(yī)。
(編輯 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