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春華
《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研學旅行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育人的有效途徑?!睂W校從落實高中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視角探索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以學校開展的井岡山研學旅行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為例。
結合實際,經過反復討論,學校確定開展井岡山研學實踐活動。希望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井岡山精神,領會到學習和弘揚井岡山精神對其高三、高考、人生成長的意義;引導學生理性認識自我,從實踐活動中汲取積極元素,樹立人生目標,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迎接高三和未來。由此確定本次研學旅行的主題為“取精神火種,照人生征程”。
1.開展系列讀書活動,遙望崢嶸歲月
我們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理想信念、高考目標、高三學習、對井岡山的認識及期待等12個問題。結果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即將到來的高三是憧憬的,但目標不清,缺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遇到困難容易放棄,而且對井岡山精神的認識是模糊或片面的。
因此,我們以井岡山活動為載體,精心設計了“走近井岡山”系列讀書活動。閱讀《紅軍》《走上井岡山》等書籍?;顒又?,以問題為引領,指導學生閱讀并撰寫讀書筆記,各班通過晚點評、班會等時間開展讀書分享、知識競賽、情景表演、繪畫等活動,呈現學生們的理解與感悟。
2.量身定制系列課程,重溫激情歲月
基于年級學情和活動目標,為學生量身定制了系列課程,讓學生重溫當年的激情歲月,了解在艱苦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是怎樣堅定信仰,讓革命的火種燃遍全中國的,并探討井岡山精神與高三及人生成長的關系。
互動教學。如學編草鞋、聆聽革命后代講家風、詠頌毛主席詩詞、學唱紅歌,讓學生在參與中增強責任感、合作意識和情感體驗,領悟為了信仰甘心奉獻、嚴于律己的精神。
情景模擬。開展“紅軍的一天”體驗活動,學生穿紅軍服,攜帶“槍支彈藥”,完成找草藥、找情報的任務,學會做擔架、抬傷員、入戶調查、烹飪紅軍餐等。學生體驗到了軍民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誼,并反思、傳承寶貴的紅軍精神。
現場教學。在小井紅軍醫(yī)院、大井朱毛故居、黃洋界紅軍烈士遺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進行現場教學,將革命遺跡舊址和展示現場轉化為教學課堂,將歷史事件與人物凝練成一個個鮮活生動、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引導學生以親臨現場、情感共鳴的方式觸摸歷史、感悟歷史。
儀式教學。舉行莊嚴肅穆的“井岡英烈祭奠儀式”,通過烈士陵園敬獻花圈、聆聽革命故事、重溫入黨(團)誓詞等,實現學生與革命先烈的心靈對話,升華對黨和國家的情感,零距離感受革命志士的大無畏精神和愛國情懷。
固化教學。一是為各項實踐活動精心設計研學活動手冊,學生及時記錄當天各項活動和感悟、反思,教師批閱并交流,幫助學生及時總結和固化每天活動的感悟和反思。二是為提升研學活動效果、團隊意識,圍繞文明禮儀、紀律、衛(wèi)生、學習制定了過程評價量規(guī),對每個小組的日常表現、研學手冊進行小組自評、互評、導師評價,從而在提升學生文明素養(yǎng)、固化研學效果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領導力和管理能力。
3.升華感悟,轉化為成長的能量
研學活動不因離開研學地而結束,而是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凝練精神、升華感悟,并轉化為成長的能量。為此,我們開展了以下幾種活動。
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話劇《井岡魂》。創(chuàng)作話劇劇本《井岡魂》,故事以超越時空的手法進行展現:為了高考而煩惱的吳迪同學,在夢中遇到革命時期的爺爺吳越華,經歷了戰(zhàn)爭、親人犧牲等多種殘酷場景后,堅定了信仰,堅定了自己。
開展“一起走高三”主題班會。結合井岡山精神內涵,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隊凝聚力的班會活動,探究每一個成員應該怎樣融入團隊,感悟一個有戰(zhàn)斗力、精神飽滿的團隊需要哪些要素,怎樣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為高三作好準備。
讓信仰點亮人生。第一,以年級大會形式播放征集的“我的高三記憶”視頻,傾聽畢業(yè)學長、教師、家長講述自己在高三一年中最自豪和最遺憾的事,講述如果重走高三怎樣過,以及高三在未來人生中的意義等。之后,每位學生給高三的自己寫一封信,表達對高三生活的期待,及對未來人生的憧憬。將信投入班級信箱,等到高中畢業(yè)典禮時啟封。第二,通過論壇、升旗演講、感悟分享、活動總結等,以豐富的活動形式不斷內化活動體驗和對井岡山精神內涵的理解,讓井岡山精神激勵學生高三的生活乃至未來的成長。
把德育融于學生的實踐和體驗之中,使學生通過活動受到教育、得到啟迪,逐步形成待人處事的價值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在人格和心智上逐步成長起來。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高中研學旅行課程設計與實踐效果的評價研究”(編號:CDDB18229)研究成果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