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豫
本期話題:被欺負時,怎樣讓孩子學會說“不”?
前一段時間,“首都教育”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篇文章,引起了老師和家長的熱議。文章介紹,有一個小男孩在班里受了欺負,經(jīng)過調解,欺負人的學生來道歉,小男孩說一句“沒關系”,大家就以為這件事情圓滿解決了。然而,這個小男孩的班主任卻觀察到他沒有釋懷,于是,她把打人的孩子及雙方家長請到學校,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并教這個小男孩如何正確地保護自己。
這位老師的做法得到了網(wǎng)友們的一致點贊。生活中,可能有很多孩子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那么,怎樣讓孩子學會說“不”?怎樣讓孩子學會正確保護自己?怎樣指導家長保護孩子權益?本期,我們邀請幾位老師談談他們的觀點和做法,衷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度過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評價標準和道德準則都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辨別是非的能力,科學引導,使其掌握解決問題的恰當方法。
全面細致,做學生困擾的知情人。有的學生性格內向,遇到問題時害怕被責怪,不愿意向別人傾訴。教師要關注學生在學校的細微變化,主動詢問,及時了解情況。與學生談話時,應注意“三要”“三不要”。第一,談話時,要關心在先,了解在后。先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信任,再進一步詢問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而不要一開始就直奔主題,這樣可能會讓學生產(chǎn)生壓力,反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第二,要全面了解情況,確保所有細節(jié)都清晰明確、沒有遺漏,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向其他在場人員了解情況,不要只聽一方的觀點就作出判斷。第三,要一視同仁、就事論事,不能因為學生的以往表現(xiàn)而妄下定論。
堅持原則,做學生安全的守護人。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里,寬容是美德。但是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原則同樣重要。有些行為被當作小孩子不懂事的玩笑,如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或是對別人身體部位的嘲諷等。這些以前通常會被人們模糊化,不做處理,但其實這些行為對當事人的身心發(fā)展存在著負面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具有敏感性,當此類事件發(fā)生時,及時制止;如果已經(jīng)發(fā)生了類似斗毆甚至凌辱的事件,教師要依據(jù)班規(guī)、校規(guī)、國家法律法規(guī)行事,及時與家長溝通,對相關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必要時對當事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開展活動,做學生發(fā)展的引路人。良好的班級氛圍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除了對學生個人進行指導和教育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例如,開展以“發(fā)現(xiàn)獨特的美”為主題的班級活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彼此的閃光點,在班級中營造溫馨融洽的氛圍;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困惑,并學會尋求他人幫助;召開班隊會,共同研討班級公約等制度,使學生在班集體中明確人際交往中的界限與標準,以便學生在其他社會環(huán)境中依然能夠明辨是非,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