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謠
國寶姓名:
“季札掛劍”漆盤
收藏地:
安徽馬鞍山市博物館
幾個月前,浙江麗水90歲“誠信奶奶”陳金英十年還清2077萬元債務(wù)的故事,被網(wǎng)友刷屏。奶奶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靠擺攤一點點還清了欠款,被尊稱為“誠信奶奶”。
人無信不立。誠信,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推崇的美德。這一點在古代的文物中也有體現(xiàn)。據(jù)史料記載,當年生擒關(guān)羽的人是東吳將士潘璋、朱然。朱然死后,東吳百姓為他修了一座等級甚高的墓。這座墓也是目前發(fā)掘的東吳墓葬中墓主身份最高、規(guī)模最大、國寶珍品較多、時間最早的一座大墓。而出土的140多件文物中,以季札掛劍圖漆盤的地位最為尊崇,它以其獨特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成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它講述的,正是一個流傳千古的誠信故事。
●旋轉(zhuǎn)的狩獵圖
自然界有一種樹叫漆樹,它能分泌一種被稱為生漆的液體,這種液體有高度的黏合性,既不怕酸,也不怕堿。割開樹皮,一滴一滴將生漆收集起來,經(jīng)過太陽曬和人工攪拌,生漆就成為了熟漆。進入戰(zhàn)國時期,漆器生產(chǎn)已經(jīng)發(fā)展成重要的手工業(yè)部門了。
由于漆的抗腐蝕性非常強,所以古代的漆器大都能保存下來。但是能成為國寶珍品的漆器并不多,三國時期的漆器更是古代漆器工藝品的一段空白,“季札掛劍”漆盤則填補了這段空缺。
漆盤的中心部位有三個人。站在最前面,身穿紅袍的就是季札,他雙手合在一起,很悲傷的樣子。季札的面前有一棵樹,樹上斜掛著他的寶劍。樹下就是徐君的墓。在他身后的是兩個隨從人員,正在低聲交談著什么。遠處也有一些墳?zāi)?,有兩個人正在拜祭。畫面下部兩只野兔正旁若無人地嬉戲,給肅穆的畫面增添了生氣。主題畫外是兩周裝飾畫。盤沿和盤心之間畫的是水中圖景,繪有游魚、水草、荷花以及童子摸魚等,水中的游魚姿態(tài)各異,顯得特別生動逼真。盤沿上畫的是一幅狩獵圖,最奇妙的是,狩獵圖的活動方向和水中圖像竟然是逆向的,給人一種漆盤在高速旋轉(zhuǎn)的感覺。為了造成一種強烈的對比效果,作者采用了紅和黑兩種截然不同的底色。整個畫面肅穆而生動。盤沿與盤心之間的水中圖景,流暢而活潑,富有民間風情。
從整個漆盤繪畫構(gòu)圖上看,作者的藝術(shù)構(gòu)思巧妙,三個部分融為一體,正是莊重與活潑、靜與動的完美交融。
●國寶中的故事
季札為什么要“掛劍”呢?《史記·吳太伯世家》對此有所記載: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國王的弟弟季札聰明好學,多才多藝,為了避免引起兄弟間的自相殘殺,主動過著隱居的生活。
有一天,季札來到了洪澤湖邊的徐國,徐國的國君早就聽說了季札的學問和人品,盼著能同他見面交談。而季札也從別人那里了解到徐君是一位很受人們愛戴的國君。這兩人見面以后,就好像是老朋友一樣,相見恨晚。徐君知道季札的劍術(shù)很好,又看到他佩帶的寶劍非常精良,就不停地夸獎。季札想把寶劍送給眼前這位新朋友,可是,他還要接著到另一個國家去,這寶劍是身份的象征,不能不佩帶。他暗暗許下誓言,等完成出使任務(wù),再回來把寶劍送給徐君。然而世事難料,季札同徐君告別不久,徐君突然生病去世了。于是,季札將心愛的寶劍吊掛在徐君的冢樹上跪拜亡友,用以表示自己那顆懷念故君、守信不貳之心。
季札身后有兩個隨從,其中一人伸手想要勸季札,而另一個似乎在告訴同伴季札此舉的意義。樹上的劍在枝頭飄蕩。這些飄揚飛逸的線條、大氣開張的形象,以及背后的誠信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明的基因,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它所講的故事是: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而禮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以誠待人,心口合一。
小小解說員
江蘇南通高新區(qū)小學五年(1)班 姜任遠
朱然墓的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再現(xiàn)了東吳名將朱然的風采。據(jù)我所知,除了漆盤,漆木屐也引發(fā)了諸多國內(nèi)外學者的關(guān)注,它前有一個孔,用作栓繩子,后有兩孔做成木屐的形態(tài)。為什么人們會對一件小小的木屐感興趣呢?因為,這是目前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此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fā)明的,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fā)現(xiàn),證實木屐是從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后才在日本逐漸流行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