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28日,中央紅軍進入尋甸。4月30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lǐng)導進駐柯渡鎮(zhèn)丹桂村,當晚,中央軍委在丹桂村一個四合院里召開軍委會議,對強渡金沙江作具體部署。此次軍委會議可以說是上承遵義會議,下啟金沙奇兵。如今的丹桂村是全國紅色旅游百個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
.
2021年6月25日,我與云南省文史館的一些師友去云南省尋甸彝族回族自治縣柯渡鎮(zhèn)丹桂村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參觀學習。我多年前來過尋甸,這次再來尋甸,看到沿途森林郁郁蔥蔥,滿眼蒼翠。云霧飄曳在山間,一路領(lǐng)略了“云之南”的山林之美。
車行數(shù)小時,我們來到了丹桂村。我看到在村口立有一塊大石,上面寫著“丹桂”兩個紅色的大字,大石底部寫著“全國文明村”“民族團結(jié)進步示范村”。1983年1月19日,丹桂村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成為云南省近、現(xiàn)代史及國情教育基地,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確定為全國紅色旅游百個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201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丹桂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zhèn)。
山林深處的“紅軍村”
走進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可以看到一段文字介紹:丹桂村隸屬云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柯渡鎮(zhèn),地處柯渡鎮(zhèn)北邊,東鄰松林,南鄰柯渡,西鄰柯渡,北鄰長箐。現(xiàn)在的丹桂村有4個村民小組,316戶,1328人,是回漢雜居的村子。據(jù)介紹,回漢兩族相處和諧,兩族村民之間很少發(fā)生矛盾糾紛。
丹桂村周邊,有長箐、松林、木刻等彝族村落和麥地沖、肥草箐等苗族村落。丹桂村的原名是“朵丹”,是彝語,意為箐邊喜鵲多的地方,1954年定名為丹桂。連綿的青山擁圍著丹桂村,村前有一條被稱為柯渡河的河流蜿蜒流過。在紅軍紀念館所在地,現(xiàn)在建起了一個大門,上書“丹桂紅軍村”幾個大字。
柯渡紀念館建得很有特色,建筑物的墻壁都是土黃色,與本地農(nóng)舍的顏色很相近。幾個建筑也都是本地傳統(tǒng)民居,古色古香。紀念館主要包括中央紅軍總部長征駐地舊址、總參謀部作戰(zhàn)室、毛澤東、周恩來、劉伯承、朱德等同志長征路居丹桂村的休息室及烈士遺物。 據(jù)介紹,紀念館有100多件歷史文物,其中國家珍貴文物(三級)有13件,革命文物有200多件。
丹桂村中有一個很有特色的清真寺,始建年代不祥,在咸豐辛酉年夏毀于兵燹,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正月十七日重建。清真寺的主體建筑由朝真殿、叫拜樓和左右?guī)拷M成,布局完整,朝真殿坐西向東,單檐歇山頂,琉璃瓦頂、抬梁式結(jié)構(gòu),雕刻工藝精湛。朝真殿七道隔扇門上的圖案種類很多,有回漢建筑風格和審美特色的融合。大殿房梁上方還保存有色彩依然明麗的壁畫。
據(jù)介紹,丹桂清真寺經(jīng)過多次的修繕加固,始終堅持傳統(tǒng)中式建筑風格。我們在寺內(nèi)還看到兩塊碑,一塊是立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898年)的《重修清真寺碑記》,一塊是“一九八七年第二次修復清真寺大殿功德碑”。
我在云南大理州的永建鎮(zhèn)東蓮花村也見過保存完好的融合了漢式建筑和伊斯蘭建筑之美于一體的清真寺,反映了伊斯蘭教融入中華文化的歷史真實,十分難得。
承上啟下的軍委會議
云南是紅軍長征經(jīng)過的重要省區(qū)之一。中央紅軍長征兩次進入云南。第一次是在遵義會議后的1935年2月上旬,中央紅軍集結(jié)云南威信縣扎西鎮(zhèn)境內(nèi),中共中央在扎西地區(qū)連續(xù)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討論決定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徹底結(jié)束了“左”傾錯誤路線的指揮,進一步加強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lǐng)導地位,并將遵義會議討論決定的事項形成了書面決議,傳達到全黨全軍。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領(lǐng)導的中央紅軍二占遵義、四渡赤水、南渡烏江、佯攻貴陽,大踏步進入了云南。長征經(jīng)過富源、沾益、曲靖、馬龍,于1935年4月28日進入尋甸。黨中央、中央軍委于29日在七星魯口哨發(fā)布了《關(guān)于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qū)的指示》,即著名的“渡江令”。30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lǐng)導進駐柯渡鎮(zhèn)丹桂村。當晚,中央軍委在丹桂村一個四合院里召開軍委會議,對強渡金沙江作具體部署。此次軍委會議可以說是上承遵義會議,下啟金沙奇兵。
據(jù)介紹,紅軍一來到丹桂村,朱德總司令就到丹桂清真寺與掌教阿訇親密談話,宣傳黨和紅軍的政策主張。由陳庚任團長、宋任窮任政委的干部團當晚就住在丹桂清真寺的叫拜樓上,并在叫拜樓二樓房梁上書寫“紅軍絕對不拉夫”的宣傳標語,在清真寺院墻上寫下“紅軍絕對保護回家工農(nóng)群眾利益”的大幅標語。我們在清真寺見到了這些保存完好的標語。
村中還流傳著一個故事。當時,一個紅軍戰(zhàn)士因不了解當?shù)氐幕孛衩袼?,無意中把火煺帶到了清真寺。朱德總司令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帶著這個紅軍戰(zhàn)士親自到清真寺的金阿訇處賠禮道歉。
丹桂村是中央軍委對搶渡金沙江作出具體部署的地方,丹桂村“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936年4月4日,賀龍、任弼時、關(guān)向應(yīng)、蕭克等同志率領(lǐng)紅二、六軍團再次長征進入尋甸縣,并于4月9日進行了著名的“六甲之戰(zhàn)”,打退了敵人的追擊,連克十座縣城,1936年4月,1.8萬名紅軍將士在麗江民眾的幫助下,從麗江的石鼓渡口勝利渡過了金沙江。
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朱德總司令在丹桂的故事,讓我想到1935年劉伯承元帥率領(lǐng)紅軍過大涼山彝族地區(qū),和彝族首領(lǐng)小葉丹(果基約達,1894-1942)彝海結(jié)盟,得到了大涼山各族民眾熱烈擁護和支持的故事。在我的家鄉(xiāng)麗江,也留下了賀龍等紅軍將士和當?shù)馗髯迕癖姾椭C相處、秋毫無犯的佳話。從這些故事中,可知紅軍長征時的嚴明紀律和尊重各民族習俗的仁義之師的風采。由此,進一步了解了當年紅軍乃至后來的解放軍所到之處,為何普遍得到了各族各階層人士大力支持和擁護的原因。
中國共產(chǎn)黨以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理念制定了新中國的民族政策,進一步得到了各民族的真誠擁護和大力支持。比如1951年1月1日,普洱專區(qū)第一屆少數(shù)民族代表大會按照滇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舉行了有神圣意義的盟誓,全區(qū)26個民族的代表與地方黨政軍領(lǐng)導人按佤族的儀式剽牛喝咒水,宣誓立碑。這些歷史上的重要舉措,都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一直堅持的各民族平等共建中華的理念是密切相關(guān)的。
此行到尋甸柯渡鎮(zhèn),我進一步了解到在我的家鄉(xiāng)石鼓“長江第一灣”渡金沙江的紅二六軍團是先到尋甸,打了一系列勝仗后,才來到麗江過金沙江北上的。
據(jù)介紹,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自2007年9月閉館修繕,經(jīng)過兩年時間,先后投資600萬元,最早由“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毛主席長征路居舊址”兩個展區(qū)和“辦公區(qū)”三部分組成。在“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內(nèi),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lǐng)導對搶渡金沙江作出了具體研究和部署。修繕后的紀念館由過去的1534.4平方米擴展到2128.91平方米。展館內(nèi)運用多媒體聲光手段,以影片、視頻等方式真實再現(xiàn)當年紅軍長征史實,并將當年紅軍使用過的馬燈、草鞋等實物陳列布展。
丹桂村是個漢納文化融合得很好的村子,村里的回族一直都有學習吸納漢族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丹桂村原有一處漢式建筑古跡大成殿,據(jù)說始建于明朝,大殿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及牌位,大殿對面有照壁,照壁外有一幢三層小樓的魁星閣,是柯渡鎮(zhèn)各族人民共同信奉孔子、崇文重教的證明,可惜大成殿毀于1962年的一場火災。村內(nèi)清真寺長期保持了回漢建筑文化于一體的風格,也反映了該村回漢文化互相交流交融的歷史。
丹桂村有很好的民風,制定有鄉(xiāng)規(guī)民約。在村里的楊氏宗祠里,還鐫刻著楊家世代相傳的“家風訓條”,其中有這樣的內(nèi)容:愛國愛家,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遵紀守法,熱愛勞動,勤儉持家。每年,楊氏家族的成員都要來到這里,溫習家風訓條。
在丹桂村清真寺,筆者看到這樣一段文字:“今天安定和平的環(huán)境和我們幸福的生活離不開當年紅軍革命精神的傳承,離不開我們黨的艱苦奮斗,所以我們感恩紅軍,緬懷革命先輩,并激勵后代,希望紅軍精神代代相傳。”
作者簡介
楊福泉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云南大學民族學博士后導師,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