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 大魚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寶藏,也孕育著神秘的生命,人類對其千年的探索,也不足以了解其中1%。珊瑚礁是大海深處的“熱帶雨林”,和眾多海洋生物一起構(gòu)成了一座座特殊的“秘密花園”。它們具有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維持漁業(yè)資源等重要功能。中國珊瑚礁分布于自北緯24度的東山島,經(jīng)北緯20度的中國大陸南極村,至三亞、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在這里,它們不僅維系著水下生態(tài)環(huán)境,更是在當?shù)鼐用竦那墒帧⑶伤贾?,被賦予了獨特的人文意義。
中國福建南部沿海的東山島,瀕臨東海,全年最低水溫為14度。依托海水資源和亞熱帶氣候條件,這里造就了已知的中國沿岸最北緣的造礁石珊瑚礁群落,被列為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受限于溫度,東山島的造礁珊瑚種類并不多,但珊瑚覆蓋率可觀。不同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鹿角珊瑚,東山島造礁珊瑚中沒有姿態(tài)優(yōu)美的枝狀珊瑚,都是扁平的大塊頭,其中最多的就是標準蜂巢珊瑚和盾形陀螺珊瑚。潛水深入,只見標準蜂巢珊瑚上布滿了蜂巢般的孔洞,色彩各異;盾形珊瑚就像一片片矗立的盾牌,守護著這一片海域的寧靜。珊瑚內(nèi)的“居民”則藏身于珊瑚葉片間或空洞中,在這里繁衍生息。
再繼續(xù)深入海底,陽光開始變得微弱,水流也變得更為湍急。造礁珊瑚開始漸漸減少,但是卻生長著一類如石楊柳般婀娜多姿的非造礁珊瑚——柳珊瑚。柳珊瑚種類繁多,約有1200種,俗稱海扇或海羽,一簇簇五顏六色的珊瑚在海底競相爭艷,既像一把把精致的折扇,又似一片片輕盈的羽毛,在海里裊娜起舞。正如一片色彩斑斕的海底森林一樣,這里既是一道靚麗的海洋景觀,也是多毛類、雙殼類、腹足類、棘皮類和魚類等各類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承載了眾多生命的消逝,見證了無數(shù)新生命的開始。
在更深的海底,生長著能存活千百萬年的特殊柳珊瑚——黑珊瑚,又名海柳。它們每年僅能長5毫米,一枝1米高的柳珊瑚,需要至少200年的歲月沉淀,因而被人們稱為“海底活化石”。海柳質(zhì)地極為特殊,水浸不腐,火燒不焚,枝干極富彈性和韌性,但是一旦離開水,就會變得極為堅硬。它造型曼妙、色澤飽滿、質(zhì)地堅硬,且極其稀有,古時便是帝王將相的珍貴藏品。極富智慧的漁民則用這種珊瑚雕出了不少既具實用性,又有藝術(shù)收藏價值的海柳雕,例如煙嘴、手鐲、戒指等。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海柳雕成的煙嘴還是一個天然的過濾器,有涼喉解熱、爽肺提神的功效。
東山海柳雕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但海柳生長緩慢又極為珍貴,功力不夠的工匠進行雕刻極易損毀材料。目前東山島僅有十多位從事海柳雕刻的民間年長藝人,其中極富盛名的便是陳佛順。
自1983年開始專職從事海柳雕創(chuàng)作至今,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磨練,他的作品集傳承和創(chuàng)新為一體,融入當代審美觀念和設計理念進行巧妙構(gòu)思,在利用海柳天然色彩基礎上,以不同的生理紋路入手雕鏤出各富特色、精美玲瓏的工藝品。有時為了創(chuàng)作出最符合海柳原造型的作品,他甚至帶著一枝海柳到寺廟、海邊沉思,變換不同的場景,以抓住一絲靈感,胸有成竹后,再熟練下手??痰队巫撸寄╋w揚,經(jīng)過剪枝、車、磨、鉆、畫樣、雕鏤、拋光幾道復雜的工序,一件工藝品甚至會耗費幾年的時間。
九龍托彌勒佛便是陳佛順的經(jīng)典作品。這件耗時兩年才雕出的煙嘴,凝聚了他的靈感和心血。九條栩栩如生、形態(tài)各異的威龍,托著中間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寓意吉祥和尊貴。它長約48厘米,高約24厘米,通體是由一株粗大的海柳雕刻而成,走勢流暢、色澤飽滿,深受收藏家的喜愛和追捧。完成這樣一件作品實屬不易,所以當它在上海拍賣行拍賣時,起拍價便高達186萬元人民幣。也正是這一件作品,提高了人們對海柳、海柳產(chǎn)品和藝術(shù)品的認識,打開了海柳藝術(shù)品的收藏市場。2020年,海柳雕被確認為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陳佛順便是海柳雕傳承人。
如今,60歲的陳佛順只希望這門手藝能留在東山島,留在中國并傳承下去,為此他甚至拒絕了渡過遠洋來重金求學的日本學生。由于海柳生長周期長,日漸稀少,再加上愿意學習且具天賦的人較少,其技藝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東山島的西南方一路南下,來到中國大陸最南端,北緯20度附近的南極村。中國大陸南極村自古便有“極南”“盡南”的稱號,位于廣東省徐聞縣角尾鄉(xiāng),之所以稱為角尾鄉(xiāng),是因為這里處于中國大陸之角、神州之尾,而處在其西南部的南極村便是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唯一極地。
從空中俯瞰,南極村被瓊州海峽和北部灣所擁環(huán),地形似伸向大海的牛角。湛藍的南海水與灰藍的北部灣海水在此交匯,形成了奇異的合水線,兩側(cè)海水涇渭分明。合水線變幻莫測,尤其漲潮時分,雙海涌起的潮水,從不同方向同時激蕩,拍打出一條罕見的“十字浪”,蔚為壯觀。
矗立海邊、位于南極村最南端的岬角燈塔通體呈白色,以藍色相間做裝飾,塔身寫著“中國大陸最南端”七個大字,是南極村的標志性建筑。當?shù)谝豢|陽光透過燈塔照進附近的大海中,驅(qū)散無邊的黑暗,艷麗的石珊瑚也開始在晨曦中清晰起來。30多種石珊瑚在海底“盛開”,綿延幾十公里,形成了中國大陸架成片面積最大、種類最多的珊瑚礁生物群落,其海底奇觀堪與澳洲大堡礁媲美。每當艷陽高照的時候,泛舟海上,便可透過清澈的海面觀賞到色彩斑斕的珊瑚群景觀,姿態(tài)優(yōu)美、形狀各異,在微波蕩漾的海面下閃著粼粼的光,令人流連忘返。
南極村海底的珊瑚奇觀得益于這里獨特的地區(qū)條件,而更讓人驚嘆的,是南極村村民就地取材打造的珊瑚石建筑,延續(xù)著千百年的傳奇,成為中國甚至全世界罕見的人文建筑群落。
漫步于南極村,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留存了許多用形狀各異的石頭搭建的房子——灰白色的外墻,茅草搭成的斜屋頂,少有人居住。走進細看,只見砌成墻身的石頭竟是珊瑚石,當?shù)貪O民稱之為“海石花”。珊瑚石具有石灰的特點,水一淋就自動凝結(jié),而且十分堅固。當?shù)貪O民利用珊瑚石的這一特性,將死亡后被沖到海邊的珊瑚搬運回來,削切平整,用以建房子、砌圍墻,甚至鋪路。用珊瑚石搭成的房屋造型獨特,藝術(shù)性極高,又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冬暖夏涼,東山漁民世世輩輩都居住在珊瑚屋里。摸索著粗礪的珊瑚石墻面,那些沉默于海底的生動故事、每一片珊瑚的生與死,仿佛穿越了時光與距離,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
近幾十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村民先后搬進了混凝土修建而成的高樓,珊瑚屋相繼荒棄。如何保護好珊瑚屋這一特色建筑?直到一批現(xiàn)代設計師的出現(xiàn),賦予了珊瑚石新的活力與生機,讓它再一次在南極村的文化里大放異彩,并吸引了全國甚至全世界游客的目光。
這些年輕的夢想家根據(jù)南極村當?shù)靥厣?,利用現(xiàn)存廢棄的珊瑚屋建筑或是存量可觀的廢棄珊瑚石,建起了一座座文化氣息濃厚的珊瑚屋民宿:珊瑚石堆砌的墻面、鋪成的道路、打造的假山、隨處可見的珊瑚擺件,庭內(nèi)還有舊船、木桌椅,傳統(tǒng)漁家農(nóng)院的氣息撲面而來。沿著珊瑚石小徑,可見巷尾街角種著各色的花;海風輕柔,仿佛在與村內(nèi)的珊瑚石相呼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F(xiàn)在,珊瑚石民宿群成了南極村的名片,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在這里探秘珊瑚的前世今生。結(jié)束了海底生命的石珊瑚上岸之后獲得新生,在漫漫歲月長河中,和人類櫛風沐雨、相依相偎,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離開大陸南極村,搭船繼續(xù)南下,來到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這里珊瑚種類繁多,紅珊瑚像枝條勁發(fā)的小樹,石珊瑚就像從地底長出的蘑菇,鹿角珊瑚像分枝繁多的鹿角,筒狀珊瑚就像嵌在巖石上的喇叭……這些千姿百態(tài)、五彩繽紛的珊瑚在海底構(gòu)成了一座精美絕倫的“水下花園”。
要建造這座水下花園,需要作為“建筑師”的造礁珊瑚和作為“設計師”的非造礁珊瑚同時出動,造礁珊瑚為這座花園建立起穩(wěn)固的結(jié)構(gòu),使珊瑚礁不斷向外擴張;而非造礁珊瑚則讓它的造型更加生動、別致。此外,珊瑚礁里還有各種海洋“居民”,它們在此繁衍生息,把這里當作家園。而造礁珊瑚,便是為這群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和庇護所的樂園。它為這群“居民”創(chuàng)造了多層次的空間,有幽暗的地下室、靜謐的閣樓,坐擁絕美海景的露臺,這些“居民”依據(jù)各自的喜好入住,和珊瑚礁一起組成了海底的珊瑚礁生物群落。
在這個龐大的社區(qū)里,各種“居民”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每天上演著熱鬧的社區(qū)生活動態(tài)。其中身為“魚醫(yī)生”的裂唇魚備受尊敬,它們把“醫(yī)館”開在珊瑚礁之間的淺水區(qū),一天就能為300多名“病人”服務。裂唇魚以長嘴為手術(shù)刀,清除“病人”身上的細菌、寄生蟲和腐肉,并以此維持自己的生命。長久以來,“魚醫(yī)生”和尋求服務的“病人”形成了和諧而獨特的“醫(yī)患關(guān)系”??墒?,總有一些江湖郎中——厄爾卜里尼魚跑出來招搖撞騙,厄爾卜里尼魚和“魚醫(yī)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總是趁“病人”不防備時原形畢露,猛地伸出尖嘴狠狠咬一口就跑。
珊瑚礁里還有很多“住戶”白天難得一見,夜晚才會出動。例如總愛從珊瑚叢中探出頭的珊瑚礁“原住民”——蟹,它們外形有別:波紋蟹外形丑陋且恩將仇報——以“房東”珊瑚為食,是徹頭徹尾的“采花大盜”;而梯形蟹與珊瑚共生,負責清除珊瑚身上的食物殘渣,為珊瑚做保潔,是珊瑚的“護花使者”。當波紋蟹和梯形蟹狹路相逢時,梯形蟹會本能地搖晃身體驅(qū)逐波紋蟹,保護自己的家。
除了原住民,還有一種“邊緣居民”——馬糞海膽。它們與珊瑚相互依存,有時通過管足上的吸盤吸附在珊瑚礁上,為珊瑚清除海藻。此外它們也是拾荒者,會在海洋中搜羅珊瑚骨骼,將其吸附在身體各個部位,把自己偽裝成一株可以自由移動的珊瑚,以此躲避天敵。
珊瑚礁不僅為海底生物提供了棲息的場所,也為人類帶來了生態(tài)價值、觀賞價值以及經(jīng)濟價值。千萬年來,珊瑚礁像衛(wèi)士一樣靜靜守護著海岸線,如今,面對即將消失的海底花園,我們應該沉思:如何替我們自己,也為子孫后代,守護好這海底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