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舒欣
2004年,世界首部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的爆紅,為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東南亞國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講述屬于他們的燦爛文明和光陰故事,于是,有了后來的《又見馬六甲》《會安記憶》和《吳哥的微笑》……在聲色光影間尋回千百年前曾經(jīng)失落的記憶。
如果有幸到馬來西亞馬六甲、越南會安、柬埔寨吳哥窟,就去赴一場視覺盛宴吧,在迷離的光影間,以朝圣者的姿態(tài)感受千百年前曾燦如星河的人類文明。
穿梭六百年,又見馬六甲
“船帆起!船帆起!”
一聲聲吶喊從深邃黝黑的舞臺之上傳來,抽象的白色波浪線條變幻成翻涌的海浪,一人在海浪中奮力擊鼓,波浪中忽又變幻出數(shù)十艘、數(shù)百艘帆船,在白色波浪中乘風(fēng)破浪,砥礪前行。眾人吶喊聲、海浪沖擊帆船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場面宏偉壯觀、氣勢磅礴。
伴隨著雄渾有力、氣勢磅礴的鼓聲、吶喊聲、海浪聲,以“時間船”為主軸,敘述了馬六甲六百多年滄桑變遷的《又見馬六甲》在鄭和下西洋的史詩篇章中拉開演出序幕。
具有一千六百年通航歷史的馬六甲海峽是一片平靜而又神秘的海域,它曾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碰撞的紐帶,也曾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六百多年前,風(fēng)起云涌的時代,鄭和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帶著船隊七下西洋,五次停泊馬六甲,給這座海濱之城帶來了文明和繁榮。
馬六甲一千多年的歷史在《又見馬六甲》七十多分鐘的光影之下,一一被展開,在一方劇院里,向人們低低述說這千百年的光陰故事。在光影交錯的舞臺之上,仿佛坐上了穿越時光的帆船,瞥見了蘇門答臘王子拜里米蘇拉在一棵馬六甲樹下開創(chuàng)滿剌加國(馬六甲王朝)的傳奇故事,見證了鄭和浩浩蕩蕩五次停泊馬六甲為這道狹長的海峽帶來的繁榮和昌盛以及峇峇娘惹的誕生和發(fā)展,目睹了落水嬰兒被六個不同種族的母親共同撫養(yǎng)長大成人而潸然淚下,卻又一次感動于風(fēng)箏匠人以及所有馬六甲文化傳承人始終如一,執(zhí)著堅守。
“我也是一條船,一條時光的船,我的船上也載滿了友好,也載滿了善意,也載滿了我們想去跟你溝通的愿望。”總導(dǎo)演王潮歌曾這樣評價《又見馬六甲》,它仿佛是一艘時光船,在這艘船上見證了不同民族在馬六甲這道狹長海域相遇交集,多種文化也在此交融,共同繁衍和發(fā)展多元化的馬六甲文化,且在這座海濱城市繼續(xù)傳承,生生不息。
“又見馬六甲”劇院是亞洲最大的實景劇院,專為《又見馬六甲》這一劇目表演特別設(shè)計建造而成,形似外白內(nèi)藍的夾心盒子,建筑的外圍以白色為主調(diào),內(nèi)里則是色調(diào)不同的藍,藍色是有特別的意味,寓意著海洋以及中國的青花瓷和馬六甲老建筑的靛藍色調(diào)。海云之間,巨大的藍白盒子靜靜地屹立于馬六甲海濱,臨海而立,眺望著廣袤無垠的馬六甲海峽,靜默而不喧嘩,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與云海共生,然而盒子內(nèi)里卻是鼓樂齊鳴,歌聲如海。
山水間,尋覓會安記憶
海風(fēng)輕拂,古老的織機聲“吱呀吱呀”,漸漸地,與細雨、蛙聲、蟲鳴等自然界的聲音匯聚起來,形成美妙的交響。在夜幕之中,燈火闌珊處,只見身著奧黛的越南女子在秋盆河上輕撫織機,低聲呢喃,“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如同織機織出的千千萬萬個我一樣,永遠在古老的會安城里織著布,等你,等你。”《會安記憶》在聲聲織機聲中緩緩拉開序幕,越南第一山水實景劇《會安記憶》以一個織機女子為敘述線索,描繪了越南第一個開埠港口會安與世界聯(lián)通的美好記憶,重現(xiàn)了昔日東南亞最大商埠的繁華和輝煌,千年古城的神韻在這一幕一景中一一展現(xiàn),無不讓人沉浸于這千年古城會安的獨特記憶。
《會安記憶》是中國大型山水實景演出走出國門的第一部作品,以東方視角挖掘和詮釋越南的歷史人文,在山水間用中國方式講越南故事。《會安記憶》是首次以中越雙方合作方式、以管理和產(chǎn)業(yè)模式的“整建制”落地越南,實現(xiàn)中國的文化產(chǎn)品模式與越南本土文化內(nèi)核相結(jié)合的實景演出作品。
走出國門的《會安記憶》其內(nèi)核仍秉持著中國道家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思想,將戲臺搭建于山水實景之中,深度挖掘會安當(dāng)?shù)氐娜宋娘L(fēng)情,將最原汁原味的會安元素不露痕跡地還原于這山水戲臺間。
“藝術(shù)語言是不分國界的,實景演出可以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目標(biāo)下,肩負起文化橋梁的磚石作用?!薄稌灿洃洝穼?dǎo)演梅帥元認為,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要走出去,必須具備多元包容的心態(tài),站在世界的視角看待世界,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世人傳遞美好與和平,為搭建世界文化橋梁添磚加瓦。
有人說,《會安記憶》是越南寫給世界的情歌,也是鄉(xiāng)愁的家書。
梅帥元曾說:“《會安記憶》演出的思想鎖定在‘鄉(xiāng)愁,會安有著獨特的鄉(xiāng)愁與故國懷想,鄉(xiāng)愁是對家鄉(xiāng)的回望,是對溫暖親情的懷念,不分種族、不分國度,是人類共有的情愫?!睌?shù)百年前,中國人、日本人、歐洲人便背井離鄉(xiāng)踏上會安的土地,來此開埠、勞作、繁衍生息,會安的一磚一瓦都被烙上鄉(xiāng)愁的印記。
在實際演出中,沒有直接體現(xiàn)鄉(xiāng)愁,而鄉(xiāng)愁卻又在會安的一景一物中不動聲色地融入到每一個情境之中,在這精彩絕倫的表演中尋找會安的記憶。
于萬千神佛間瞥見吳哥的微笑
“白天的吳哥震撼你,夜晚的吳哥打動你。”
清晨,吳哥古城剛剛蘇醒,古城曾經(jīng)沉睡在柬埔寨茂密叢林之中,不為外界所知,數(shù)百年后,宏偉神秘的吳哥古城重見天日,驚艷世人,萬千游客慕名而來。夜幕降臨,柬埔寨大型史詩歌舞劇《吳哥的微笑》再現(xiàn)吳哥塵封的歷史,尋回失落的記憶,復(fù)活凝固在石頭上的神話,演繹那一抹神秘微笑背后的故事。
暹粒的天際剛剛拉下夜幕,《吳哥的微笑》便在一聲聲輕聲吟唱的梵音中上演。威嚴(yán)莊重的四面佛像聳立于偌大的舞臺中間,在昏黃迷離的燈光之下若隱若現(xiàn),只見一名孩童奔向舞臺,四處張望,在神像前駐足停留,低聲問佛。柬埔寨大型史詩歌舞劇《吳哥的微笑》便是在與神對話中引出千年吳哥之謎,重現(xiàn)燦爛輝煌的吳哥王朝。
吳哥的寺廟是高棉人供奉神的場所,無處不在、詭秘莫測、精美絕倫的浮雕描繪著高棉人千百年對于神佛至高無上的尊崇和信仰?!秴歉绲奈⑿Α穼⒐爬系膮歉缢聫R、浮雕以及神秘的印度教神話傳說《攪乳?!返阮H具原汁原味的柬埔寨文化元素搬上戲劇舞臺,它同時也結(jié)合了古老的高棉武術(shù)表演搏格道武術(shù)、古典的高棉舞蹈如仙女舞、燭光舞、濕婆舞和面具舞等柬埔寨文化藝術(shù)的精髓,深度挖掘吳哥王朝的輝煌歷史人文。
70分鐘的演出里,共分為“與神對話”“光榮國度”“眾神復(fù)活”“攪乳海”“生命祈禱”“吳哥的微笑”等六個篇章,每一個篇章都展示出濃厚的柬埔寨原汁原味的文化氣息,在藝術(shù)家們生動的演繹之下,輝煌燦爛的吳哥王朝越過千年的時光,失落的回憶一一重現(xiàn)于眼前,那些埋藏在石雕和壁畫中的千年之謎被層層揭開,折射出它昔日的璀璨光芒,神秘的浮雕故事訴說著高棉人的信仰。
在演出的末章,眾人吟唱:“吳哥的微笑,穿越了千年,歷經(jīng)了多少風(fēng)和雨,沒有悲傷,沒有仇恨,只把快樂留給你,笑的力量能使人間燦爛的陽光普照大地?!眳歉绲奈⑿Υ┰角甑臅r光長河,歷經(jīng)歲月更迭,傳達著高棉人微笑不止、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