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趙敏 陳思琦 朱芳芳 張洪平 王晶心
新冠冠狀病毒肺炎是2019年新發(fā)的一種按照甲類傳染病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傳染性強,人群普遍易感,其中重癥患者的病死率達到50%,尚未發(fā)現(xiàn)特效治療方法,嚴重威脅公眾健康[1-2]。目前,我國抗擊新冠疫情取得了初步勝利,但仍有局部散發(fā),已經(jīng)進入了新冠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時期,在該時期中,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成為了一個新的挑戰(zhà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以持續(xù)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表現(xiàn)出上升趨勢,其中60歲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達27%[3-4]。數(shù)據(jù)顯示[5],我國慢阻肺患者已達9990萬,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臨床上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差,氧療、合理用藥及肺康復訓練依從性不甚理想,由此導致疾病急性加重而反復住院治療[6-7]。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下,疫情恐慌、就診不便、擔心醫(yī)院交叉感染等因素可能導致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疾病管理能力進一步降低。鑒于此,我們在疫情期間應(yīng)用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管理慢阻肺患者,為患者提供無接觸的健康管理服務(wù),有效提高了慢阻肺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為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下慢阻肺患者信息化健康管理模式建立提供了初步經(jīng)驗。
選取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于我科門診就診的164例慢阻肺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82例。納入標準:1)符合穩(wěn)定期慢阻肺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6];2)無肺康復訓練禁忌癥;3)無溝通交流障礙,能夠使用智能手機,同意并加入本科室COPD微信公眾號;4)配合各項調(diào)查量表填寫;5)排除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腫瘤、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患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健康管理方法,即在患者就診時,由護士詳細告知患者氧療、用藥、康復訓練等治療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項,每2周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療情況,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觀察組應(yīng)用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服務(wù),具體如下:1)建立慢阻肺健康管理微信公眾平臺:該微信公眾平臺的負責成員共8名,包括計算機中心顧問1名,慢阻肺??漆t(yī)師2名,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2名,康復師1名,心理咨詢師1名。其中計算機中心顧問負責微信平臺的創(chuàng)建和維護,慢阻肺??漆t(yī)師負責臨床問題的咨詢,副主任護師和主管護師負責平臺知識錄入、信息采編、預約、健康教育等護理服務(wù),康復師負責肺康復訓練問題咨詢,心理咨詢師負責心理問題咨詢。2)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在患者門診就診期間,醫(yī)師處理相關(guān)情況后,主管護師詳細與患者溝通交流,結(jié)合醫(yī)師處理情況及與患者溝通情況,采編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病程、疾病嚴重程度、用藥、疾病認知、肺康復情況、文化程度、運動喜好、家庭社會支持等內(nèi)容,并進行相關(guān)調(diào)查量表填寫。3)定期推送慢阻肺疾病相關(guān)知識:平臺每周推送慢阻肺疾病介紹、氧療、合理用藥、肺康復訓練等內(nèi)容,形式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使患者更全面掌握慢阻肺相關(guān)知識,知道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4)更新新型冠狀病毒防護知識:隨時更新新冠防護知識及防控進展,使患者掌握口罩的正確使用、外出回家防護程序及正確洗手等新冠防控措施,減少感染風險,并促進患者正確面對新冠疫情,避免過度恐慌。5)慢阻肺患者定期匯報:慢阻肺患者每日打卡,交流氧療、用藥、肺康復訓練、病情變化等內(nèi)容,使醫(yī)護人員能夠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情況,及時處理異常狀況。6)隨時咨詢:患者可就慢阻肺相關(guān)疾病知識、氧療、合理用藥、肺康復訓練、心理問題等各種問題咨詢平臺負責人員,平臺負責人員24h內(nèi)會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給予合理建議。7)門診預約服務(wù):對需要門診治療的患者,通過微信平臺提前預約,主管護師根據(jù)預約情況提前安排好就診時間,錯峰就診,告知患者務(wù)必帶好口罩,避免坐公共交通工具,與人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交談,減少感染風險。
治療依從性:分別于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實施前(實施前階段)和實施后3個月(實施后階段),評價患者治療依從性,包括氧療依從性、用藥依從性和肺康復訓練依從性。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一般依從和不依從,當患者完全安全按照醫(yī)囑進行治療,為完全依從;患者基本上按照醫(yī)囑進行治療,偶爾不遵從醫(yī)囑,為一般依從;患者基本上不按照醫(yī)囑進行治療為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shù)+一般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
慢阻肺自我效能量表評分[7]:分別于實施前和實施后階段,采用慢阻肺自我效能量表評價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該量表包括呼吸管理、情緒管理、活動管理、外界管理和安全管理5個維度,分別包括11、7、6、5和2個條目,共31個條目,每個條目計分1~3分,分值越高,慢阻肺患者疾病管理能力越高。
呼吸困難信念問卷(The Breathlessness Beliefs Questionaire,BBQ)評分[8]:分別于實施前和實施后階段,采用BBQ評分評價患者呼吸困難信念狀況,該評分包括恐懼呼吸困難維度和恐懼活動維度,分別包括5個和6個條目,總共11個條目,每個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依次計1、2、3、4、5分,總分范圍11~5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認為呼吸困難表明疾病危險和活動會導致呼吸困難的信念越強。
6min步行距離(6 min walking distance:6MWD):分別于實施前和實施后階段,檢查患者6MWD,評價活動耐量。
慢阻肺評估測試問卷(CAT)評分;分別于實施前和實施后階段,采用CAT問卷評分評價患者健康狀況。該問卷包括8個問題,評分范圍0~40分。分值越高,患者健康狀況越差。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婚姻狀態(tài)、民族、文化程度、獨居狀態(tài)、居住地區(qū)、家庭月收入、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健康管理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氧療依從性、用藥依從性和肺康復訓練依從性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健康管理后,觀察組患者氧療依從性、用藥依從性和肺康復訓練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比較都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2)。
表2 健康管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n=82,%)
健康管理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慢阻肺自我效能量表評分中的呼吸管理、情緒管理、活動管理、外界管理和安全管理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健康管理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較健康管理前均增加(P均<0.05)。觀察組患者健康管理后慢阻肺自我效能量表評分中的呼吸管理、情緒管理、活動管理、外界管理和安全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都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3)。
表3 健康管理前后慢阻肺自我效能量表評分比較分,n=82)
健康管理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BBQ評分中的恐懼呼吸困難維度、恐懼活動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健康管理后,兩組患者上述評分較健康管理前均降低(P均<0.05)。觀察組患者健康管理后BBQ評分中的恐懼呼吸困難維度、恐懼活動維度評分及總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都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05)(見表4)。
表4 健康管理前后BBQ評分比較分,n=82)
健康管理前,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6MWD和CAT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健康管理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較健康管理前均改善(P均<0.05)。觀察組患者健康管理后6MWD高于對照組,CAT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都有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5)。
表5 健康管理前后6MWD和CAT評分比較
慢阻肺是一種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與吸煙、暴露于有毒顆粒等因素有關(guān)[9-10]。隨著研究深入,該疾病的治療有了較好進展,可以通過氧療、合理用藥、肺康復訓練等綜合手段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zhì)量[11]。但是,我國慢阻肺患者多集中在急性加重期治療,對于穩(wěn)定期慢阻肺的管理缺乏經(jīng)驗,多數(shù)慢阻肺患者反復住院治療,肺功能不斷惡化,預后不良。近期,新冠疫情爆發(fā)后,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管理給醫(yī)護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避免交叉感染的情況下提高穩(wěn)定期慢阻肺的管理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現(xiàn)代通訊技術(shù)迅速發(fā)展,微信平臺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社交平臺,具有操作界面友好、操作簡單、價格低廉、溝通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優(yōu)點[12-13],為新冠疫情下臨床疾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機會和途徑。本文結(jié)果顯示,通過6個月的基于微信平臺的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進行管理,患者氧療、用藥和肺康復訓練依從性高于常規(guī)健康管理組,慢阻肺自我效能管理量表中的呼吸管理、情緒管理、活動管理、外界管理和安全管理評分高于常規(guī)健康管理組,表明基于微信平臺的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能夠提高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疾病管理能力。分析原因,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由于臨床癥狀的改善而對疾病不再重視,管控疾病意識薄弱,治療依從性差。新冠疫情的出現(xiàn)可能導致患者態(tài)度消極,甚至恐慌,疾病的管理能力進一步降低。而基于微信平臺的信息健康化管理包括定期推送慢阻肺疾病相關(guān)知識、更新新型冠狀病毒防護知識、慢阻肺患者定期匯報、隨時咨詢、門診預防等健康管理服務(wù),加強慢阻肺健康教育,正確傳遞新冠相關(guān)知識,動態(tài)監(jiān)測和督促患者治療狀態(tài),及時解答患者疑問和處理各項異常狀況,由此能夠提高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疾病管理能力。
呼吸困難是慢阻肺患者的常見臨床癥狀,該癥狀的存在會導致機體活動耐量下降,并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4]。臨床上發(fā)現(xiàn),部分慢阻肺患者為了避免呼吸困難而特意減少活動量,而活動量的減少會降低機體機能,進一步降低活動耐量,形成惡性循環(huán)[15-16]。呼吸困難信念是指患者對呼吸困難的認知,BBQ評分是較為常用的評價患者呼吸困難信念工具,包括恐懼呼吸困難和和恐懼活動維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認為呼吸困難表明疾病危險和活動會導致呼吸困難的信念越強[17]。CAT評分包括8個問題,可以評價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狀況,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健康狀況越差[18]。目前,在新冠疫情期常態(tài)化時期,由于對新冠病毒的恐慌、戶外活動局部管控等因素,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難信念可能越強,患者特意減少活動量的信念越強,影響其活動耐量和健康狀況。本文結(jié)果顯示,與常規(guī)健康管理組相比,應(yīng)用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提供健康服務(wù)組患者管理后BBQ評分中的恐懼呼吸困難維度、恐懼活動維度評分及總分降低,6MWD增加,CAT評分降低,表明基于微信平臺的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能夠提高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活動耐量,并改善其健康狀況,這主要與該健康管理模式能夠提高慢阻肺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疾病管理能力有關(guān)。
綜上所述,信息化健康管理云平臺在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下慢阻肺患者的管理中應(yīng)用效果良好,為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下慢阻肺患者新型健康管理模式建立提供了初步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