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地老虎是苗期為害甜玉米的重要害蟲之一,其幼蟲將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莖咬斷,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嚴重的甚至毀種。詳細總結了地老虎的生活習性、為害特點、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時期和方法,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地應對該蟲害,將其為害程度降到最低。
地老虎幼蟲取食玉米幼嫩組織部分
合浦縣地處桂南地區(qū),氣候溫和,適合開展春種甜玉米生產,但由于部分農民對為害甜玉米苗期的害蟲尤其是地老虎前期防治不及時或方法不對,導致幼蟲將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莖咬斷,造成缺苗斷壟,嚴重的甚至毀種。筆者根據平時的野外采樣,總結了地老虎的生活習性、為害特點、形態(tài)特征、發(fā)生規(guī)律及防治時期和方法,供廣大農民借鑒學習。
剛孵化的幼蟲至3齡前,喜歡在幼苗葉背和葉心幼嫩組織部位晝夜取食而不藏入土中,且3齡地老虎幼蟲對藥物抗性弱、相對集中,不易飛遷擴散,因此,此時是用化學藥劑防治的最佳時機;3齡后的幼蟲有假死性和互相殘殺的特性,白天潛伏在淺土中,夜出活動取食,咬斷幼苗平地面處的嫩莖,拖入穴中;5~6齡進入暴食期,為害性較大。老熟幼蟲有假死習性,受驚縮成“C”字形,老熟幼蟲潛入土內筑室化蛹。
成蟲晝伏夜出,尤其在黃昏后活動最活躍,并交配產卵,卵產在5 cm以下矮小雜草上。成蟲對黑光燈及糖醋酒等趨性較強,可利用此特性進行誘殺。
剛孵化的幼蟲常常群集在幼苗的心葉或葉背上取食,把葉片咬成小缺刻或選吃葉肉剩余葉脈呈網孔狀;3齡后幼蟲將植株幼苗近地面的莖咬斷,還常將咬斷的幼苗拖入洞中,其上部葉片往往露在穴外,順著拖入洞中的幼苗,輕輕扒開泥土,會發(fā)現(xiàn)蜷縮的地老虎幼蟲。
①成蟲 體長16~23 mm,翅展42~54 mm。
②卵 扁圓形,高約0.5 mm,寬約0.3 mm,初產乳白色,后變成黃色。
地老虎大齡幼蟲咬斷玉米莖部拖入洞中
③幼蟲 體長37~50 mm,頭寬3.0~3.5 mm。頭部黃褐色至暗褐色。體呈深灰色,表皮粗糙,上有大小不同的小黑點,腹部末節(jié)臀板呈淡黃色,有2條黑線,幼蟲共分6齡。
④蛹 紅褐色或深褐色,體長18~24 mm。
地老虎喜溫暖、潮濕環(huán)境,高溫不利于地老虎的生長和繁殖。地老虎從10月到第2年4月都有發(fā)生和為害,長江以南每年發(fā)生4~5代,南方越冬代成蟲2月出現(xiàn)。地老虎的發(fā)生與農作物種植結構及播種期、耕作制度有關,前茬種植玉米、蔬菜的,采用淹灌或噴灌的,土壤濕度大,有利于成蟲產卵,蟲害發(fā)生重。
根據1~3齡地老虎幼蟲對光源不敏感,也不會進入到土壤中,晝夜在作物上啃食根莖葉幼嫩處進食;4~6齡地老虎幼蟲具有趨光性,晝伏夜出進食為害;成蟲黃昏后活動活躍并交配產卵的生活習性,特制訂如下綜合防治方法。
地老虎幼蟲
及時清除田間附近的雜草和前茬遺留的枯枝敗葉,可以防止地老虎成蟲產卵。
地老虎成蟲
地老虎嗜好糖醋氣味,可利用這一生活習性配制“糖醋合劑”誘殺。取糖0.5 kg、醋1.0 kg、白酒0.1 kg、水7.5 kg,加入90%敵百蟲晶體15~25 g調勻,用器皿盛放在行溝開闊處,于黃昏后成蟲活動產卵期誘殺。
可以在已經發(fā)現(xiàn)地老虎入土躲藏的田塊,找一些細砂、細土與40%辛硫磷乳油3.0~7.5 L/hm2攪拌均勻,撒在玉米行間的壟溝內,然后在上面蓋上一層薄土,能起到滲透毒殺的效果。
或用90%敵百蟲晶體750~1 500 g與炒香的麥麩2.5~3.0 kg,加少量水攪拌成毒餌,在玉米地行間挖小坑投入適量毒餌并用少量青草覆蓋誘殺。
結合澆水,使40%辛硫磷乳油6.0~7.5 L/hm2隨水流進入到田間,滲透到土壤中防治躲在地里的地老虎;或使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用噴霧器的噴頭對準玉米根部噴施。
地老虎1~3齡幼蟲期抗藥性差,且暴露在寄主植物或地面上,是藥劑防治適期??捎?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750倍液、10%噻蟲嗪可分散水粒劑750倍液+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0倍液、2.7%氯氟菊酯乳油+5.3%吡蟲啉微乳劑500倍液或20%聯(lián)苯菊酯水乳劑750倍液噴霧,每667 m2用5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