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長喜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捌浇蛭<?,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召開洛川會議,“到敵人后方去”。八路軍三個師東進北上山西,先后開辟了晉綏、晉察冀、晉冀豫等十多塊根據(jù)地。到1944年9月,根據(jù)地人口達到9100萬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成為抗戰(zhàn)的中堅力量,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黎城縣位于晉冀豫抗日根據(jù)地腹心,山高溝深林密,遠離干線大邑,是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zhàn)的大本營??箲?zhàn)期間,八路軍主要領導以及八路軍總部、129師、冀太聯(lián)辦、中共中央北方局、晉冀豫區(qū)黨委等許多主要單位進駐黎城,黨政軍單位遺址上百處;八路軍總部黃崖洞兵工廠、冀南銀行、后方醫(yī)院、糧秣中心等重要單位安家黎城,相關遺址165處;八路軍在黎城召開了總部參謀會議、129師整軍會議、黎城會議、群英會等重大會議;組織了神頭嶺伏擊戰(zhàn)、東陽關大捷、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橫嶺阻擊戰(zhàn)等61次著名戰(zhàn)斗;抗戰(zhàn)期間就已修建的紅色遺址抗戰(zhàn)三周年紀念塔、黃崖洞保衛(wèi)戰(zhàn)紀念塔、韓夏月墓地、四橋等,在敵后抗戰(zhàn)諸縣中是少見的??偛坑诖?,北方局于此,黎城會議于此,聯(lián)辦于此,最大的兵工廠于此,最大的銀行以及當時修建的遺址于此等等。從中共中央和八路軍這樣的戰(zhàn)略安排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晉冀豫抗日根據(jù)地是極為重要的,黎城縣是極為重要的。
1938年9月,中共冀豫特委將黎城縣委改為中心縣委,指導襄垣縣委的抗戰(zhàn)工作。1939年10月,中共晉冀豫區(qū)黨委確定黎城縣為實驗縣,要求黎城縣探索抗日根據(jù)地建設經驗,黎城縣成為全區(qū)42個縣中唯一直屬區(qū)黨委領導的縣份。黎城縣率先在1941年清債退押,開展“三三制”村政大選;1942年開展減租減息(“二五減租”和“倒三七”)以及互助合作和大生產運動等,總結經驗,推廣全區(qū)。1937年年底以來,中共黎城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一直是黎城縣全境的領導機關,境內沒有敵偽頑政權并存現(xiàn)象;反動黨團組織也未成氣候,如曇花一現(xiàn),旋即消失;1939年底,黎城縣已對縣、區(qū)、村三級政權改造完成,取消了編村制度;日軍“掃蕩”縣境占領縣城的時間較短,1943年5月以后,日軍再也沒有進犯黎城縣,作為版圖完整縣,時間較長。1942年11月21日,129師致電延安中共中央:“太行區(qū)只有黎城、涉縣、平順三個完整縣”。黎城革命老前輩高熙也說:“抗戰(zhàn)期間,日寇多次掃蕩黎城縣,但都沒有長時間站住腳。沒有建立起縣級偽政權,所以黎城又稱為根據(jù)地的完整縣?!崩璩侨嗣駳Ъ壹傠y,爭先恐后支援抗戰(zhàn),全縣全民抗戰(zhàn),贏得了抗日中心縣、實驗縣、完整縣的崇高榮譽。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發(fā)表《論持久戰(zhàn)》,以《兵民是勝利之本》為標題,深刻論述了全面抗戰(zhàn)、全民抗戰(zhàn)的觀點:“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晉冀豫區(qū)抗日根據(jù)地的全民抗戰(zhàn)是八路軍堅持抗戰(zhàn)的基礎,黎城縣的全縣全民抗戰(zhàn)則是晉冀豫區(qū)抗戰(zhàn)中的杰出代表。
1937年冬,在八路軍工作團的指導下,中共黎城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從此黎城的抗戰(zhàn)局面煥然一新。區(qū)村組織相繼完善和更新,中共黨員在縣、區(qū)、村領導組織中起主導作用。1938年,中共黨支部108個,黨員1775人,到1945年,中共黨支部167個,黨員則發(fā)展到3270人。黎城縣中共黨組織成為久經考驗的領導核心。
1937年6月,黎城縣犧盟會成立,成員大多為進步青年和學生。犧盟會建立了縣、區(qū)、村組織,其中很多人后來成為中共黎城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骨干,黎城縣犧盟會為中共黎城縣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儲備了干部、創(chuàng)造了條件。
1938年6月至9月,黎城縣工救會、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教救會(包括兒童團)先后成立,縣、區(qū)、村三級機構參加抗日團體的有5萬余人。這些群眾社團是中共黨組織的外圍組織,是共產黨聯(lián)系各階層的紐帶,負責人均為共產黨員,八路軍在黎城縣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工救會結合抗戰(zhàn)向雇傭者提出“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生活待遇”的合理訴求;農救會則要求剝削階級清債退押、減租減息,把多得的糧食和物品用于抗戰(zhàn)斗爭中;青救會主要是宣傳抗戰(zhàn)思想,動員青年參加八路軍和抗戰(zhàn)組織;婦救會的作用就更大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男人們上前線打敵人,婦救會組織婦女干農活、做軍鞋、送軍糧、磨面碾米,巾幗不讓須眉。黎城婦救會還肩負著一項特殊任務——為八路軍的孩子尋找奶媽,解決八路軍將士作戰(zhàn)的后顧之憂。據(jù)統(tǒng)計,黎城縣有25位“紅奶媽”,像軍工部長劉鵬的女兒劉小春(劉剛莎)哺育在上河村,特務團長歐致富的女兒歐乃巧哺育在西村,軍工部科長李克用的兒子李晉生,他的奶媽賈胖女則被日軍逼迫跳崖犧牲。
教救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貫徹“一切為了抗戰(zhàn)”的思想,改革教學內容,使用《戰(zhàn)時讀本》,如“小三放羊,有狗幫忙。狼要吃羊,人要打狼。打死惡狼,保護我羊”的課文,深入淺出地宣傳抗戰(zhàn)思想,很適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師生宣唱抗戰(zhàn)歌曲“左權將軍家住湖南醴陵縣,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激發(fā)群眾的抗日熱情。不僅教師在反掃蕩中英勇對敵,還以村為單位組織兒童團。兒童們利用業(yè)余時間站崗放哨查路條、擁軍優(yōu)屬收軍鞋,為抗戰(zhàn)做出了特殊貢獻。上桂花村兒童團員段鐵成,面對日軍包圍的群眾,毅然認領八路軍的王指導員為“大哥”,機智少年傳為美談。僅1941年1月到3月,黎城兒童6000多人查路條,送交嫌疑人達到140人。是時,黎城縣7萬余人,絕大多數(shù)人在為抗戰(zhàn)做事、為民族解放而斗爭,真正實現(xiàn)了毛澤東所講“只要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
1937年底,八路軍115師344旅在黎城招兵500余人,東進冀魯豫。1939年至1940年,黎城縣1000多人參加129師。1941年至1945年,黎城縣2410人參加八路軍。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前夕,黎城縣一次征兵1061人,爭當勝利軍。累計參軍入伍5000余人。
黎城縣的地方武裝成立于全面抗戰(zhàn)前夕,在八路軍未來黎城之前,境內就有一支百余人的犧盟游擊隊抗日武裝,如星星之火。1937年底,隊伍發(fā)展到450人,歸屬縣抗日民主政府,政治主任為中共黨員史紀言。1938年春,八路軍來到黎城,武裝融合,并肩作戰(zhàn)。黎城的地方武裝工作如火如茶地開展,迅速成為燎原之勢。1938年3月,日軍首次占據(jù)縣城,狂妄自大,下鄉(xiāng)掃蕩,黎城縣地方游擊隊接到群眾報告,在古縣村設伏,斃傷日軍20余人。4月25日,駐扎在縣城和邯長大道上的日軍敗退涉縣。黎城縣利用戰(zhàn)爭空隙,迅速擴編犧盟游擊隊為6個中隊,700余人。配備步槍500支,機槍兩挺,手槍20余支,戰(zhàn)馬20余匹,增設總隊政治處。7月至10月,八路軍派遣裝備精良的黎城縣犧盟游擊隊500余人到武安、磁縣一帶出擊平漢線上的日偽軍,牽制日軍南下。在當?shù)乜谷彰癖姷膸椭?,火燒“冬冬”大木橋,切斷敵人的交通。日軍被迫糾集大部隊合圍游擊隊,129師特務團派兵救援,黎城健兒完整歸來,縣長何公軫帶著豬肉白面到李莊駐地慰問。1939年4月,黎城縣犧盟游擊隊接受上級收編,剩余部分成立縣干隊,區(qū)干隊、村農民自衛(wèi)隊相繼成立,地方武裝迅速擴大,縣、區(qū)、村隊員萬余人。1940年1月9日,在晉東召開的武裝會議上,129師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張南生評價黎城縣地方武裝“與特務團配合得相當好,有1500多人脫產,是晉東南第一個開展游擊戰(zhàn)爭的武裝”。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高干會議,提出“建黨建軍建政”,之后縣干隊改編為獨立營,擔負野戰(zhàn)和地方武裝的雙重任務,縣委書記任政委。1943年1月,黎城獨立營圍攻石圪節(jié)煤礦的日軍據(jù)點,在內應的幫助下,斃傷日偽軍39人。1944年夏,黎城獨立營到黎城與潞城、襄垣接壤的游擊區(qū)偵察敵情、保衛(wèi)夏收,作戰(zhàn)17次,斃傷日偽軍46人,使游擊區(qū)的糧食歸八路軍所有。1945年7月,獨立營升格為黎城獨立團,完全成為野戰(zhàn)部隊。
此外,1937年底,黎城縣改組警員,組織公安游擊隊,隊員400余人,也是一支維護地方治安、打擊日軍的勁旅。
黎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不久,各村成立抗日自衛(wèi)隊。為了加強黎城縣群眾武裝工作,1939年1月,黎城縣設立武裝科,11月,黎城前線軍民聯(lián)合指揮部成立,縣長何公軫任總指揮,129師特務團長皮定均任副總指揮。黎城會議之后,在自衛(wèi)隊的基礎上成立民兵組織。1941年,民兵1624人,到1945年發(fā)展到5155人。他們運用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麻雀戰(zhàn)、溜石戰(zhàn)等,借助有利地形,疲敵、恫敵、殺敵。地雷戰(zhàn)嚇得日軍不敢走大道挑小路插標記;地道戰(zhàn)使敵遠離墻頭堤堰黑窟窿,謹防冷槍傷性命;敵人疲于奔命卻不見八路軍身影,麻雀戰(zhàn)顯神通;敵人頭破血流、哭爹喊娘緣于民兵在山上“天女散花”溜石戰(zhàn)。如今,你到王家窯村,一定會看見一座當時遺存的“抗日地雷戰(zhàn)紀念塔”,那是黎城民兵身經百戰(zhàn)、威武形象的化身。
1940年5月27日,黎城民兵500余人到襄垣、武鄉(xiāng)搬運被八路軍拆卸下來的日軍鐵路道軌,翻山越嶺,送到黃崖洞兵工廠。1941年7月,鑒于黎城民兵組織規(guī)模越來越大,黎城縣武裝科升格為武委會。武委會是黎城縣獨立抗戰(zhàn)、支前參戰(zhàn)、軍民聯(lián)合以及抗勤支差等工作的主要組織機構。
1941年冬,黎城地方武裝和民兵反“掃蕩”獨立作戰(zhàn)343次,斃傷日軍8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在黃崖洞兵工廠保衛(wèi)戰(zhàn)期間,下赤峪村民兵500余人配合特務團作戰(zhàn),巧借地形打溜石戰(zhàn),斃傷日軍200余人(數(shù)字計人八路軍戰(zhàn)績)。1942年5月,黎城民兵組織反“掃蕩”,全縣59個村,480名民兵作戰(zhàn)96次,斃傷日偽軍數(shù)十人。1943年5月下旬,“清泉村民兵6人,襲擊駐村日軍,炸死轟散敵人騾馬30余匹,奪回6匹戰(zhàn)馬”。1944年秋,八路軍在長寧村修建飛機場,主要勞力就是黎城民兵,大約1000余人。
抗戰(zhàn)期間,黎城民兵累計支前20000余人。其中百團大戰(zhàn)關家垴戰(zhàn)斗,僅西井區(qū)民兵就有2000余人參戰(zhàn)。在八路軍的歷次戰(zhàn)斗中,黎城地方武裝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多次獨立與日軍作戰(zhàn),使得縣境內的日軍龜縮于邯長大道上的幾個據(jù)點,不敢輕舉妄動。日軍只要是涉足黎城,如陷泥潭如臨汪洋,妄想常駐,難以立足,短期“掃蕩”,旋即敗退。
黎城縣在洪井、喬家莊、望北、西井等村設立情報站,人民群眾就是八路軍的耳目眼線,一遇敵情,各村之間相互傳遞情報,消息樹、暗標記啟動。人人都是保密員,個個守口如瓶。日軍“掃蕩”多是盲人瞎馬,亂打誤撞,氣勢洶洶而來,以失敗而告終。
例如,1939年秋冬、1940年秋冬,日軍兩次遍掃黎城縣,卻沒有發(fā)現(xiàn)大山里的黃崖洞兵工廠、冀南銀行印鈔廠,這完全是群眾保密工作做得好。1941年11月,日軍從南口進攻黃崖洞兵工廠、從北口偷襲冀南銀行印鈔廠。八路軍卻對敵情了如指掌,人民群眾是通訊員。日軍大費周折,傷亡1000余人才攻人黃崖洞兵工廠,空空如也。從北口偷襲成功的敵人也大失所望,沒有找到印鈔設備和物資。日軍撤退時,人民群眾觀敵嘹陣,通風報信。在三十畝村、曹莊村、長畛背村等地,八路軍和民兵居高臨下伏擊,日軍損失慘重。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某種意義上說,戰(zhàn)爭是在比拼后勤保障、物資供給,其中主要是糧食??箲?zhàn)期間,黎城民眾自己吃糠咽菜,省吃儉用,決不讓子弟兵為難,把最好的糧食支援八路軍,獻糧食在一億斤以上。僅孔家蛟村遺存的一張屯糧單上就涉及七個軍政大單位:隨校、倫敦(冀南銀行)、決三子弟兵、聯(lián)辦、高校、吉峪部(黃崖洞兵工廠)、決三隊,所屯的秋糧達到三萬六千多斤。
黎城縣土地肥沃,為了提高糧食產量,129師生產部在南委泉村培育農畜新品種,邊區(qū)農業(yè)指導所在霞莊村培訓農技人員。1942年冬至1943年春,在八路軍和邊區(qū)的幫助下,黎城修成漳南、漳北兩大灌渠,農業(yè)產量極大提高。黎城縣的糧食總產更多,八路軍的糧庫更充實。
黎城縣制定保糧辦法,八路軍的糧食分藏于各家各戶中,不得霉爛損失。家人寧可忍饑挨餓,也不吃為八路軍保管的糧食。至今遺存的八路軍藏糧洞尚有8處,保糧賬單數(shù)十張。
黎城人民把最好的房子留給子弟兵,優(yōu)質的麥秸鋪在褥底下。紡車聲聲念抗戰(zhàn),織布穿梭待天明?!拔覂壕褪前寺奋?,手拉戰(zhàn)士如我兒?!薄翱彀延H人迎進來!”冬日備好御寒衣,雨天蓑衣油紙傘。若是日軍“掃蕩”期間,群眾堅壁清野、掩埋水井、藏好糧食,敵人什么也得不到,饑寒交迫,惱羞成怒,瘋狂報復,制造慘案25起,集中殺害無辜村民累計835人。民國初年到抗戰(zhàn)結束,黎城安置河南河北等地災民數(shù)千人,災民傳言“到山西要飯也能要個黃疙瘩”。他們感恩共產黨,感謝八路軍,積極投入到抗戰(zhàn)之中。太行區(qū)第一屆群英會勞動英雄趙起倉,抗戰(zhàn)前從河南涉縣逃難來到黎城南村。他組織互助組,發(fā)展生產,支持抗戰(zhàn)。同是群英會上的勞動英雄王同會也是抗戰(zhàn)前從河北武安逃難來到黎城巖頭嶺村的。他組織群眾生產自救,開荒種地,多打糧食,支援八路軍。1942年被評為勞模的石牛弟是從河南林縣逃難來到黎城背坡村的,她經常翻山越嶺40里,從武鄉(xiāng)煤礦擔煤到黎城,支援黃崖洞兵工廠。太行區(qū)第二屆群英會的紡織英雄李秀蓮,祖籍河北清平縣,她在黎城霞莊村組織婦女200多人,織布2萬尺,送到八路軍被服廠。還有鳳子駝村師家兄弟挑燈夜戰(zhàn),為鄧小平的坐騎釘蹄;西宋村高進堂主動借給八路軍大黑驢馱物資;上馬巖村花甲老婦為八路軍烈士捐壽材;孔家蛟村民兵楊福順連夜為八路軍送信染病去世,保守八路軍賬單秘密的村長郭建仁祖訓傳三代等,不勝枚舉。
面對兇殘的日軍,黎城民眾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先輩們的鮮血染紅了這片熱土、壯舉挺起了民族脊梁。氣節(jié)凜然謝好禮,殺敵英雄王殿臣,巖頭嶺村長王士杰寧死也不給日軍當向導,慘遭滅門的村民彭清禮,獨自與日軍作戰(zhàn)負傷殉國的鄭立格,武委會主任康老虎舍身護彈藥,茶棚灘村郭秋蓮老大娘為八路軍送干糧、保密藏身地,被日軍刺傷,血流如注等,他們的事跡代代流傳,可歌可泣。
抗戰(zhàn)期間,黎城民眾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兒童一起上陣。南到濁漳河北岸,東柏峪村民兵李三禿擺渡日軍過河,將敵人沉人河底;北瞰板山之巔,寬嶂山村民李朝英一家八口堅守冀南銀行秘密,被日軍殺害;西從隴阜山說起,陽和腳村民護送彭德懷過河,八路軍利華制藥廠柴胡針劑首次在龍洞民房中試驗成功;東到榆樹坪村,落難的美軍飛行員被村公所組織民眾救援,送往長寧村太行軍區(qū)駐地。全縣全民抗戰(zhàn),共筑御敵長城。抗戰(zhàn)期間,日軍八次掃蕩黎城縣,累計占領縣城300余天,前后達5年零3個月(1938年2月至1943年5月),廣大山區(qū)和大部分縣境為八路軍和中共黎城縣委及抗日民主政府所有。敵人“掃蕩”期間,正是抗日軍民與敵殊死搏斗之際,場面最慘烈?!榜R背銀行”“流動縣政府”是戰(zhàn)爭年代與敵周旋、堅持斗爭的真實寫照。敵人被打退之后,軍民迅速恢復生產,支援黎城周邊抗日根據(jù)地與敵斗爭。
抗戰(zhàn)期間,只有7萬余人的小縣黎城,支持抗戰(zhàn)人員多:參軍5000多人,參戰(zhàn)20000余人,民兵自衛(wèi)隊10000多人,抗日社團50000余人。為抗戰(zhàn)犧牲多:群眾死傷7000余人,毀壞房屋40000余間,財產損失約60億元冀鈔,為國捐軀烈士就達2000多人。貢獻軍隊糧秣多:捐獻糧食1億斤以上,棉花、樹木、麥秸、牲畜、銅鐵數(shù)量巨大??骨谥Р罟ぷ鞫啵喊寺奋娫诶璩邱v軍多、單位多、戰(zhàn)事多,群眾抗勤支差艱苦而頻繁。黎城縣為抗戰(zhàn)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贏得了抗日中心縣、實驗縣、完整縣的崇高榮譽,是全民抗戰(zhàn)的典范。
1944年12月5日,鄧小平在南委泉村太行區(qū)群英會上總結抗戰(zhàn)經驗時指出:“幾年來,不但軍隊在打仗、民兵在打仗,人民都在打仗。我們進行的是民族的正義的群眾戰(zhàn)爭,我們動員了一切力量來爭取抗戰(zhàn)的勝利?!绷暯娇倳浺矎娬{“全民族抗戰(zhàn)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重要法寶”。兩位偉人都闡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民眾、全面抗戰(zhàn)是戰(zhàn)勝困難、取得勝利的真理。無論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始終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