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學
摘 ? ?要:對烏龍頭的生物學特性作了簡單的介紹,重點探究了烏龍頭的栽培技術,詳細介紹了烏龍頭的采收、生產、加工和銷售環(huán)節(jié),希望能夠為廣大種植者帶來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烏龍頭;栽培技術;實用技術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11-006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647 ? ? ? 文獻標志碼: B
烏龍頭,即楤木的嫩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種氨基酸,可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研究和實踐證明,烏龍頭所含的烏龍頭皂甙C具有增進人體心肌興奮和強壯心臟的作用。因此,烏龍頭菜被國內外公認為是一種高檔次保健型野菜。
烏龍頭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蒲泄ぷ髡邚臑觚堫^中提取出了抗老化劑和黃酮醇。通過對暴露在37 ℃下小鼠肝臟勻漿產生的過氧化氫的測定,可分析烏龍頭幼葉中抗氧化劑的活性。用層析法從中分離出6種類黃酮,其中櫟精、金絲桃苷、山茶素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在81種被測植物中,烏龍頭甲醇萃取液能減少還原酶活性的250%,殺死肝癌細胞效果較顯著。烏龍頭的根、葉、花含揮發(fā)油,從烏龍頭根揮發(fā)油分離出的成分中鑒定了16種化合物,其中葉和莖有黃酮、香豆素,根莖含有皂苷,莖皮含有單寧,根還含有19.4%淀粉,果實含有嘌呤等。其種子可作油料,含油量21%,主要成分為棕櫚酸、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
1 ? 烏龍頭的生物學特性
烏龍頭,又叫“刺龍芽” “樹頭菜”,屬五加科烏龍頭屬植物,群眾稱其為“烏龍頭”。野生“烏龍頭”廣泛分布于禮縣海拔1 000~2 500 m的林區(qū)邊緣。其嫩莖葉作蔬菜食用,不僅風味清香獨特,味美可口,而且營養(yǎng)豐富。野生“烏龍頭”在長期的自然進化中形成了高抗病蟲害及耐瘠薄的生存能力,可以不用化肥農藥進行人工栽培,是現代餐桌上難得的天然綠色食品?!盀觚堫^”莖葉的藥用及營養(yǎng)價值很高,植株總甙含量是人參的2.5倍。中醫(yī)學研究認為,烏龍頭對人體具有興奮和強壯作用,對急慢性炎癥、各種神經衰弱癥有較好的療效,具有消炎、鎮(zhèn)靜、利尿、強心、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補氣安神、強精滋腎之功效。栽培烏龍頭蔬菜,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較高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很有前途的生物資源開發(fā)創(chuàng)新項目。
烏龍頭是一種有刺灌木或小喬木,喜生于溝谷、陰坡、半陰坡海拔250~2 500 m的雜樹林、闊葉林、闊葉混交林或次生林中,耐寒,但在陽光充足、溫暖濕潤、空氣濕度在30%~60%之間、肥沃而略偏酸性的土壤環(huán)境下生長更好。株高1.5~6 m,上部枝為叉狀分枝,灰棕色,密生尖刺。葉大,互生;花期8月,花淺黃色;果期9—10月,漿果狀核果、成熟時黑色,由于人為破壞及鳥獸食用,很少見到。
春季采摘,一年兩次采摘,第3年進入出產期,產量50 kg/667 m2以上,第5年可收獲嫩莖葉500 kg/667 m2左右,銷售價格為20~40元/kg。種植后通過一定管護,就可多年采收利用,是一種“栽一年管百年”的灌木樹種,經濟價值較高,是一項很有前途的野生蔬菜開發(fā)項目。
栽培“烏龍頭”可通過種子育苗、根扦插、挖取野生烏龍頭小苗等方法獲得烏龍頭苗木,但挖取野生烏龍頭小苗受資源局限,不可能獲得大量苗木,不可能進行規(guī)模種植。根扦插同樣資源有限,很難獲得大量苗木,難以進行大面積種植。每株扦插苗成本在1元以上,種子育苗每株苗成本在0.6元左右,因此種子育苗是開發(fā)烏龍頭特優(yōu)野生蔬菜的最佳途徑[1]。
2 ? 栽培技術
2.1 ? 栽培地選擇與整地
選擇土質疏松、肥沃、土層厚10 cm以上、pH值在6.0~7.5的荒山、荒地、林下空地均可栽培。林冠下栽培要求林木郁閉度在0.6以下,坡向、坡度可不作要求。栽培地選在荒山、林下的,栽培前一年秋季要清場整地,清除樹根和大的石塊;栽培地選擇在耕地的,可在春秋季進行整地栽培。
2.2 ? 栽培
(1)栽培時間:春栽在3月中旬,土壤解凍超過20 cm即可,為防止春旱,根部需蘸保水劑;秋栽10月上旬,可在烏龍頭苗剛落葉后移栽,此期移栽雖然枝葉停止了生長,但移栽后根能恢復長勢,保證了第2年春季烏龍頭幼苗的成活。
(2)栽培方法:喜歡干燥、無積水地塊,多雨、容易積水地塊則需要開渠起壟;株距約80 cm,行距1.8 m(約栽培462苗/667 m2);栽培時盡量理直苗根,根系要舒展,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最后覆上細表土,覆土至烏龍頭根頸部,輕輕踏緊實,澆足定根水。
(3)起苗:盡量少傷根,不要讓陽光暴曬根部,起苗運輸過程中盡量保持根部濕度(根部可蘸保水劑)。
(4)管理:注意適時澆水,既不能讓苗太干,又不能使地里積水。
2.3 ? 栽培后的管理
(1)栽培當年:以除草為主,生長季節(jié)發(fā)生蚜蟲及其他蟲害時,要及時選用低毒藥劑或生物農藥防治。
(2)定植第2~3年:春季要擴穴,同時每株施用腐熟農家肥或有機肥1~2 kg;春季采完芽后,要修剪整枝。修剪方法是靠近枝條基部留4~5個側芽,下部留40 cm左右,上部剪掉,以防止植株過高而采收困難,同時促進多發(fā)分枝,提高產量。修剪時間一般在5月中下旬,不宜過遲,否則枝條成熟不好,越冬困難,影響下一年產量。原則是給新梢生長留足100 d以上時間;要及時除草1~2次。
(3)定植第4~5年:這個階段要更新促萌,栽培4~5年后,植株長勢下降,需要砍伐更新,更新方法是春季土壤化凍后,用鐵鍬將老株周圍的根系切斷,促進新株萌生,采收完嫩芽后將老株從基部砍除;每年根據地力和生長情況,可在春季或秋季適當追施腐熟農家肥,農家肥直接鋪在植株周圍即可。
3 ? 烏龍頭的種植管理
3.1 ? 適時灌溉
由于烏龍頭嫩莖葉作蔬菜以春季第一次發(fā)的嫩芽為最好,早春干旱的地區(qū)要適時淋水。
3.2 ? 施肥
每年秋季或早春,于行間挖溝施用農家肥,不能施化肥,如硝酸銨、硫酸銨、碳酸氫銨等最易燒傷根系,因為烏龍頭根為肉質,經受不起化肥的刺激,應禁用。
4 ? 烏龍頭的采收
栽培3年后可采收。一般在4月末到5月上中旬,采集6~13 cm長的嫩芽。烏龍頭在木本植物中最早萌發(fā)頂芽,室外溫度在16 ℃左右時,芽苞開始膨大,3~5 d伸出2~3枚鮮嫩枝葉,這時應抓緊采收,一般可采收2~3茬。氣溫升高時,頂芽很快“放風”,即突長、木質化,失去食用價值。作為商品菜,要去凈芽苞外殼,綠芽和紫芽分別捆成小把,扎把中不能有老化的葉柄、硬刺及苞片,要整齊干凈,保持鮮嫩,交售及時。
5 ? 反季節(jié)水生生產
為了使烏龍頭在春節(jié)期間上市增加經濟效益,可在塑料大棚中用水生干材的方法收獲烏龍頭。
5.1 ? 干材的采集
栽培的烏龍頭長到3年以后,萌發(fā)出若干側條,使樹體呈現叢狀,這時要及時除萌蘗,保留3~4個粗壯枝條,有利于日后提高產量。除萌蘗的枝條可作為水生干材。
目前,野生的烏龍頭是干材的主要來源。大地封凍后,是采集干材的最佳時期[2]。
5.2 ? 水生方法
在溫室大棚內,挖深30 cm、寬100 cm、長視干材多少而定的溝槽,從溝底到溝沿鋪一整張塑料布,不要漏水,溝槽四周固定距地面20 cm的木桿,使干材直立。溝槽內塑料布上灌10 cm深的清水,將烏龍頭干材按40 cm、50 cm、60 cm高分類,將等高的干材放入溝槽內,粗頭向下,依次擺放,將溝槽擺滿。溫室溫度要控制在16 ℃左右,可用溫室覆蓋草簾的揭起或放落調節(jié)室溫與光照強度。這樣可以控制芽苞及嫩枝的生長速度,滿足市場需求,達到最佳效益。
6 ? 烏龍頭加工
6.1 ? 脫水山野菜加工技術
烏龍頭的風味極好,還具有較好藥用功能。烏龍頭脫水后重量輕、體積小,幾乎無損耗,易于運輸、儲藏,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的烏龍頭。
6.2 ? 速凍烏龍頭儲藏技術
冷凍儲藏即采用冷凍的方式,使烏龍頭凍結,并維持冰凍狀態(tài),以阻止或延緩其腐敗變質的方法。此法適于長途運輸或長期儲存。食品中心溫度由-1 ℃降至-5 ℃,所需時間在30 min以內。速凍過程中,細胞內外同時結冰,對細胞損傷程度極小,能較好地保持野菜的營養(yǎng)與風味,是一種理想的加工方法。
6.3 ? 鹽漬菜加工技術
春季采下的芽菜每500 g重新扎成小捆,鮮售。如出口或儲藏,將當日采收的嫩芽,除去芽基部的鱗片捆成小捆,按一層嫩芽一層鹽的順序,放大缸或其他容器中,要逐層增加鹽量,最上層要多放些鹽。裝滿后蓋上木蓋,壓上石頭,使嫩芽全部浸入飽和鹽水中。
7 ? 烏龍頭的銷售
應大力發(fā)展經濟林業(yè),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林農增收為核心,依托林地資源,建基地、強龍頭、拓市場,全面提升林業(yè)經濟效益。加快林下中藥材、干堅果、山野菜等標準化基地建設,建立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找市場的發(fā)展模式,形成上聯市場、下聯農戶、企民雙贏、產銷一條龍的林業(yè)經濟體系。
參考文獻:
[ 1 ] 周一萍.烏龍頭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技術,2020(6):55.
[ 2 ] 毛永麗,張杰,葉文斌.小隴山林區(qū)烏龍頭苗木培育與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9(5):179-18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