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華
講《揚州慢》一詞,深有感觸。
本節(jié)課兩個學習目標:1.在誦讀、想象中理解文中的“黍離”之悲。2.掌握本詞中的多種表現(xiàn)手法。兩個目標中,學法、手段、內(nèi)容、情感、寫作手法俱到,可謂言簡意賅,周全至極。
“誦讀”和“想象”是詩歌情感鑒賞中重要的方法手段,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如何啟迪學生進行想象,是詩詞鑒賞課能否圓滿完成的至關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
詩詞是至情至性的美,為鑒賞詩詞而做的各項工作,從準備到過程的完成都應該是至情至性的美。
課堂以師生同背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導入,引出揚州。以唐代徐凝的《憶揚州》中“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引出揚州的鼎盛與繁華,以此開始對小序的解讀。這個導入可謂匠心,鋪墊充分,對比有力。可惜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感覺到課堂情感場的建立。小序和《黍離》都是學生集體誦讀,我評價“大家讀得非常流暢”,這個評價的確恰當,讀得的確“流暢而無情感”,但似乎這已經(jīng)達到了教學目標,對此我沒有做出更高的要求。于是接下來的提問:概括詞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回答:交代了時間、地點和見聞、寫作原因及他人評價。寫作時間:淳熙丙申至日。所見所聞: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緣由:感慨今昔其他詞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整個過程是對文字流暢的解讀,課堂上波瀾不興,欣賞者的情感審美似乎并沒有被撥動。
接下來對于詩詞正文的欣賞,我仍然以讀貫串,包括學生個讀、自讀、集體誦讀。應該說在學生個讀過程中,作為教師起到了引導的作用,但是這個作用似乎還沒有發(fā)揮到極致。比如第一位學生誦讀語速較快,教師點撥,然后由第二位、第三位繼續(xù)范讀,都不盡完美。尤其是第三位男生,只是最后一句發(fā)揮不好。我也只是在其坐下后,面向全體學生作出評點,沒有作出自己的具體范讀指導。應該承認,學生的誦讀體驗源自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更具情感的誦讀反過來能夠提升審美體驗。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引導者是教師。本節(jié)課對此是有目標有行動的,但是對任務完成的渴望超過了過程中自我情感的投入,課堂激情不足,學生自然無法被點燃,整個課堂的情感場并沒有建立。
關于詩詞鑒賞中審美想象的體驗,本節(jié)課似乎也沒有盡情體現(xiàn)。關于文本賞析,我提出了兩個自主賞析問題:1.從同學們的誦讀中仿佛看到了詞人在冬雪初霽的晚上,獨自騎著馬緩緩走進揚州城的情景。可是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文中哪個字能夠概括出此時揚州城的特點。2.文中哪些語句,或者說句中所描繪的景物直接表現(xiàn)出了揚州城“空”的特點。請結合作者的所見所聞具體談談。對于文本的直接解讀代替了學生基于文本的想象閱讀與體驗,在這一方面本節(jié)課缺少教學手段與方法。
本節(jié)課學生學有所獲,能夠理解作者的情感,掌握寫作手法。然而至情至性的詩歌不是簡單的理解與把握,而是情感與審美的體驗。如何點燃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審美的深處,應該是教師最應該投入身心的,因為“情至深處自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