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有強
懷疑是讀書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么我們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沒有的知識。
《項脊軒志》中有言“借書滿架”,按照常規(guī)的翻譯“借來的書堆滿書架”。有同學質疑,“這借別人的書都不還嗎?”這樣的懷疑就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我們可以推斷首先不能是借來的,雖然歸有光有可能跟別人借書,但借個一兩本正常,借了都不還都放書架上,不合邏輯;而是從其描述上來看,歸有光的父輩祖輩是做過官的,也算是書香門第,盡管后來家道中落,“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但家中藏書應該不少。那么“借”的理解就存疑了。這時候再引導學生文言文翻譯不通的時候,考慮到文言現(xiàn)象,就很容易推斷出此字通假為“藉”,“縱橫堆積”。
比如讀《史記》,為什么敢于朝廷諫爭否定諸呂稱王的王陵不及審時變通“迎合”上峰的陳平?遵循政治權變與堅守道德操守還有無高下之分了?
質疑,推動我們?nèi)プx出深意,讀出言外之意,才會有更大的收獲。
當學生能夠從文本中提出疑惑,才有進一步探究的可能。才有可能探究到那個更大的命題:司馬遷先生把陳平單獨列為世家的意義,才能理解陳平為保全社稷的潛龍勿用與枉尺直尋。
然而更多的時候,學生的“惑”僅僅局限于文本本身,不能拓展開去,這就需要閱讀教學設計出“惑”,引領學生的思考,這也是“讀深”的過程。
比如鮑照和李白都曾經(jīng)寫過《擬行路難》, 二人的詩有驚人的相似,李詩是受鮑詩啟發(fā)而來,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二詩都是先寫自己空有才華受到壓抑而感到郁悶,接著都在進行自我寬解,幻想歸田退隱,最后拋出自己的實際想法。
然而兩首詩歌的結尾卻大相徑庭,李白在郁悶之后,挺直了胸膛,滿腔豪言壯語,逆境突圍,高歌猛進。鮑照則不然,在郁悶之后重歸義憤,雖有豪氣卻充滿無奈地低下頭去。為何會有如此的差異?
這樣的對比閱讀設計,就不是學生能夠自發(fā)提出來的“惑”,但是這個問題又沒有徹底跳出學生的理解范疇,探究盛世大唐與門閥南朝的大背景影響,“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會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內(nèi)心。
所以,我們在閱讀指導中,要珍惜學生的“惑”,引導學生把“惑”按照閱讀的層次進行分類,同時,要引導學生的“惑”,引導學生對“分析”層面的疑惑進行閱讀探究,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加開闊的閱讀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