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強,崔亞紅,張曉紅,李義天,王春博
(1.涉縣醫(yī)院,河北 涉縣;2.涉縣龍虎鄉(xiāng)衛(wèi)生院,河北 涉縣)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我國胃癌的發(fā)病率居于各種惡性腫瘤的首位,好發(fā)于50歲以上男性[1]。胃癌可發(fā)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多見于胃竇部,其次為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絕大多數(shù)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xiàn)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當出現(xiàn)腹水、鎖骨淋巴結腫大、便黑等癥狀時,已為中晚期,因此胃癌的早期診斷及治療對預后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2]。為探討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對胃癌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安全性及遠期預后的影響,現(xiàn)將來我院診治的80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抽取的來我院診治的胃癌患者均經(jīng)手術病理明確診斷,排除了術前進行輔助放化療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者、術前經(jīng)X線胸片、腹盆腔超聲和全腹部CT檢查有遠處轉移者,腫瘤侵犯胰腺、脾臟、結腸及肝臟者;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齡45~73歲,平均62歲;腫瘤經(jīng)TNM分期為ⅠA期26例、ⅠB期18例、Ⅱ期14例、ⅢA期10例、ⅢB期8例、Ⅳ期4例;腫瘤最大徑為1.5~6.5 cm;腫瘤位于胃竇部者7例,胃體部者33例,胃底-賁門部者40例。
(1)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即患者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麻后在上腹部正中做切口,開腹探查,進行淋巴結清掃、胃網(wǎng)膜切除、胃體分離、胃動靜脈阻斷、腫瘤部切除、消化道重建、明確腹腔內(nèi)無出血后置引流管,縫合切口;(2)觀察組采用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治療,即:患者平臥、兩腿分開,氣管插管全麻后,在患者的臍下緣做約12 mm的切口(觀察孔),建立人工氣腹,維持氣壓置入腹腔鏡,明確腫瘤位置及與周圍組織關系后,在左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6 cm與左右腋前線肋緣下2 cm處分別做約10 mm(左、主)、5 mm(右、助手)的trocar主、助手操作孔,然后應用超聲刀進行阻斷血管、淋巴結清掃、腫瘤摘除、重建消化道等操作,最后沖洗腹腔,明確腹腔無出血后,留置引流管,關閉腹腔。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遠期預后情況相比無顯著差異(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首次排氣時間(d) 術后鎮(zhèn)痛次數(shù)(次) 術后下床時間(d) 住院時間(d)對照組 230±30 210±50 5.5±1.5 4.5±1.5 6.0±0.5 18.5±4.5觀察組 250±30 110±30 4.0±1.5 1.5±0.5 3.5±1.5 12.0±2.5
表2 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遠期預后情況(術后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谷丙轉氨酶、白蛋白、并發(fā)癥)對比(±s, n)
表2 兩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遠期預后情況(術后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谷丙轉氨酶、白蛋白、并發(fā)癥)對比(±s, n)
組別 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枚) 白細胞計數(shù)(×109/L) 血紅蛋白(g/L) 谷丙轉氨酶(U/L) 白蛋白(g/L) 并發(fā)癥對照組 31.5±13.5 12.0±4.5 106.5±16.5 25.5±12.5 34.0±5.0 2觀察組 32.5±14.5 11.5±4.5 108.5±16.5 27.5±12.5 34.5±5.0 1
目前,臨床對于胃癌的治療仍是以手術切除胃癌腫瘤組織,控制癌細胞擴散為主[3],以往常用的手術方式為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雖然能夠徹底地切除腫瘤組織,同時可進行徹底地淋巴結清除,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開腹手術具有切口大、創(chuàng)傷大、術中出血量大、術后恢復慢、疼痛顯著、并發(fā)癥較多等缺陷,不能被多數(shù)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所接受[4]。
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診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廣泛引用,腹腔鏡設備、機械及技術也隨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中腹腔鏡輔助下D2根治術逐漸被應用于胃癌的治療中,并得到了廣大醫(yī)護人員及患者的認可[5]。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方式,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方式相比同樣能夠做到完全切除腫瘤腫瘤及徹底清掃淋巴結,除此之外還具有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疼痛度輕、術后出血量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等優(yōu)勢[6]。
有部分學者將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作為判斷手術質(zhì)量的關鍵指標[7],經(jīng)本組病例手術結果顯示,開腹手術治療與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治療在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中無統(tǒng)計學意義的差異。由此可見,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治療對于胃癌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效果等同于開腹手術治療。雖然本組病例結果顯示,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的手術用時略長于開腹手術用時,但是手術用時與手術操作者的操作熟練程度及患者的病變程度相關,有資料顯示,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由經(jīng)驗豐富醫(yī)師進行操作時不僅能有效地減少手術的創(chuàng)傷,也能有效地縮短手術時間,能夠在等同于開腹手術用時中完成腹腔鏡手術,也就是說,只要腹腔鏡手術操作者完全掌握患者的胃周解剖層次及淋巴結分布,且能夠熟練應用腹腔鏡技術,使用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治療與開腹手術治療在胃癌的治療中均能夠保證具有良好的手術質(zhì)量[8]。
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同樣以完全切除腫瘤及周圍組織,執(zhí)行操作過程的非接觸原則,足夠的切緣,徹底的淋巴結清掃為治療原則,不同的是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具有手術切口小,能夠有效地避免腹腔臟器的大范圍暴露,雖然操作空間較小,但是腹腔鏡顯示野清晰,手術操作者可清晰地看到腹腔內(nèi)臟器,在手術時能夠有效避免對周圍臟器的損傷,能夠做到對正常組織血運的保護;腹腔內(nèi)切割、清掃等操作結束后,操作者會先放出腹腔內(nèi)的氣體,然后用環(huán)形塑料裝置保護切口,能夠有效地避免在拿出腫瘤細胞組織時造成的腹腔鏡內(nèi)或切口種植轉移,可最大程度地抑制腫瘤組織的術后復發(fā)。實踐證明腹腔鏡下D2胃癌根治術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D2胃癌根治術在胃癌的治療中具有安全性高、術中出血量少、手術用時短、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勢,且具有與開腹手術相當?shù)牧馨徒Y清掃效果及良好的遠期預后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