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學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構建生態(tài)的教學系統(tǒng),環(huán)境宜人、師生和諧,讓學生獲得文學作品的“滋潤”,能從閱讀經(jīng)典中獲得精神洗禮。教師要加強學生間的討論交流,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一、營造生態(tài)環(huán)境
教室的物理環(huán)境是否清新自然、合理布置、科學編排。教室布置合理、綠植擺放整齊,會給人帶來愉悅、和諧的感覺,會讓學生盡快融入求知狀態(tài)。教室要保持空氣流通,有適中的亮度、適宜的溫度,讓學生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中學習。教室物品要擺放整齊,如果凌亂不堪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教室的墻面要富有文化的氣息,可以掛上名人名言。黑板報要設計得圖文并茂,要依據(jù)學生特點選用合適的插圖,低年級可以選用一些卡通形象,中高年級可以選擇與文本內(nèi)容相關的插圖,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室的整體顏色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要使用淺灰、淡藍等冷色調(diào),而在氣氛活躍的實驗室、多媒體教室應盡量使用暖色調(diào)。教師要將“生態(tài)位”的觀念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大班化的教學學生多,生生之間了解機會少,而學生間的性格差異大,矛盾沖突的次數(shù)會明顯增多,易形成很多“小團體”。而小班化的教學,學生興趣濃、生生團結友愛,教師能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靈活施教,依情變換教法,讓每位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活動,并有機會能個別輔導學生。目前的教室大多采用秧田式的編排方式,反映出師講生聽的傳輸式教學,坐在前中排的學生有相對較多的交流機會,而后排的學生容易被冷落。新月、馬蹄、圓形等座位編排被靈活運用,能促進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每位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中心,都被賦予平等交流的權利。
二、促進思維碰撞
小學語文課堂中,文化環(huán)境是多元共融的。教室、設計、教材等課堂的“硬文化”,會影響學生的行為,教室的布置要溫馨舒適,板報的設計要顯現(xiàn)出生命活力,要有濃郁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認知結構、個性發(fā)展、現(xiàn)實起點、詞句積累是課堂的“軟文化”,能顯示出師生相處的融洽程度。生態(tài)課堂是各種文化有機融合的一個整體,其中人是關鍵的要素,只有人人平等,共同參與對話,才能讓學生在合作中清晰地認清自我。小學生有了獨立思索的能力,他們又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性,需要師生一同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中,讓彼此的想法產(chǎn)生交融、碰撞。
如在《詹天佑》一文的學習中,為讓學生深入感悟詹天佑的杰出才華與愛國精神,教者與學生一起去品析文本,教者讓學生品讀第4段,抓住關鍵詞進行評析,說說哪些詞句令人感動。有學生從不怕“困難”、不怕“嘲笑”中解讀其頂住壓力,勇于接受挑戰(zhàn)。有學生從四個“哪里”中體會到他的科學精神,沒有執(zhí)著求索、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就難以修筑出京張鐵路。也有學生針對動詞展開分析,從“扛”“背”“測”等詞感受他身先士卒,不懼艱難的精神。教師引領學生品析重點詞句分析人物,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三、促進多元對話
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各種行為具有趨利性,能相互協(xié)調(diào),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教師的講授、演示、啟迪、溝通、輔導,學生的感知、渴求、競爭、保持等,彼此交融,教與學不再割裂,而是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師要充分挖掘教育的價值,要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交往。如在學習《愛之鏈》一課時,學生通過課文的研讀,能感受到人間真情,懂得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為他人提供無私的幫助。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升學觀的影響,與學生平等對話,正視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解讀,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互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語文課堂上享有更多的展示時間。在應試背景下,小學生的壓力逐漸加大,生態(tài)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輕松的心理環(huán)境,讓他們消除心理壓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構建生態(tài)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