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勇
(廣西國有七坡林場,廣西 南寧 530225)
隨著人們對桉樹木材需求量的持續(xù)增加,培育桉樹人工林備受關注。桉樹人工林培育從本質上而言是指借助人為操作,促進桉樹林資源的形成,滿足人們對桉樹木材的需求。而桉樹人工林大徑材主要指小頭直徑范圍超出22.00cm、出材率超過40.00%的木材,大多用于鋸材(120mm地板材)。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是人工林定向培育的主要方向之一,也是緩解當前木材資源緊張的特效渠道。因此,結合桉樹人工林發(fā)展現狀,分析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模式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橋分場新橋9、10林班林地位于廣西南寧市江南區(qū)吳圩鎮(zhèn)新橋村委周邊,林地培育大徑材的樹種為尾巨桉DH32-28、DH32-29,種植面積為937畝。林地林分為第二代萌芽林(2013年5月采伐,當年7月定萌),初次種植(植苗)密度為每畝83株,株行距為2.00m×4.00m,保留萌芽時多數伐樁保留雙株萌條,最初保留株數:120株/畝。
2.1 立地控制與采伐定萌。立地特指森林立地,即一定地段上經地質、氣候、地貌、水文、土壤等作用的,對林木生長具有重大意義的環(huán)境條件。立地控制是人工林培育的基礎,直接影響了林分生長、林木特性以及人工林培育措施實施效果。基于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特性,可以選擇地位級指數較高的立地(18~20),土層厚度在0.80m以上,有機質含量豐富,排水通氣性能良好,保證穩(wěn)產高產。
在立地條件控制的情況下,為了給尾巨桉DH32-28、DH32-29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提供良好的基礎,新橋分場選擇在2013年5月對原有一代桉樹萌芽林進行皆伐、當年七月份進行定萌。其中定萌主要是由于桉樹為適宜萌芽更新的樹種,萌芽更新樹的確定可以節(jié)約造林成本以及大徑材培育時間、精力。一般廣西桉樹萌芽林在最初留萌芽多數選擇1株或2株。但在近幾年北部灣臺風頻繁出現的背景下,多數林農選擇留萌株數為林中每樁留2株、林緣每樁留3株,達到確保桉樹人工林保存率。
2.2 修枝。枝條修剪是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主要用手段。通過枝條修剪,不僅可以增加林分通風透光性,加速林木纖維形成,避免林木染病,提高林分對臺風危害、病蟲害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促使修除后的樹枝掉落地面擠壓覆蓋土地,抑制林下雜草生長,并在枝葉腐爛分解過程中向土壤釋放營養(yǎng),改善林分環(huán)境。因此,造林人員可以依據樹干齊整、不留枝樁、切口無撕裂、切口平滑的原則,一年內對前三年生桉樹人工林進行兩次枝條修剪(晚秋至早春期間),并控制枝條修改高度在5.50m左右。根據林場現有經營情況,可以結合桉樹除萌工作時進行,在次年六月份開展首次枝條修剪,枝條修剪高度為3.50m。在首次枝條修剪完畢后,可以于次年十月份進行第二次枝條修剪,枝條修剪高度在5.50m左右。在具體枝條修剪時,可以控制枝條修剪強度在保留樹冠等于或高于樹干高度的二分之一,著重修除全部枯死枝條、無效枝條,避免高強度修剪枝條。
2.3 施肥。施肥是增加森林用地土壤肥力的有效手段,可以為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加快幼小林分生長,促進母樹結實,控制病害、蟲害發(fā)展,縮短木材使用年限。因此,可以從基肥、追肥兩個方面,制定恰當的施肥方案。
一方面,基肥主要負責為桉樹整個生長期提供所需的養(yǎng)分,因此,在基肥選擇時,應依據遲效性、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原則,首選富含有機質、黃腐酸、生物菌的有機肥。比如生物有機肥等。同時通過對近幾年桉樹這一速生林木施肥情況進行研究可知,其對化學肥料需求量較低,但對磷元素養(yǎng)分反應敏感度較高,適當磷元素施加,可以增加林木纖維生長量。因此,可以在幼林撫育階段,選擇氮肥與磷肥結合的施加方式,每株施加0.10kg尿素與0.10kg過磷酸鈣。
另一方面,在造林后的桉樹人工林進入營養(yǎng)生長期后,亟大量營養(yǎng)物質維持生長,比如,磷元素、氮元素等,前者可以助力枝條生長,后者可以為根系生長提供支持。因此,在基肥施加的前提下,可以依據恰當的比例,進行氮元素、磷元素以及鉀元素的調配、施加。為了保證肥料施加科學性,林農也可以直接在當年(2013年)八月份、次年(2014年)五月份、后年(2015年)二月份及八月份、大后年(2016年)三月份進行華沃特桉樹專用肥的施加,每次每株施加1.00kg。在上述施肥標準實施的基礎上,依據2.00kg/株的標準,在2017年04月份進行有機肥施加。而在2018年10月份,則需要依據每株1.00kg的標準,進行華沃特桉樹專用肥均勻施加。同時鑒于磷元素、氮元素在土壤中流失率較高,為保證桉樹人工林高速生長需要,結合林分不可經常施肥特性,可以依據穩(wěn)定性好、長效的原則,進行肥料類型選擇。比如,桉力牌緩釋型林木肥等,其內含氮元素、五氧化二磷、氧化鉀比例為17/17/17,且添加了林茂素、妙仙耕等緩釋增效因子,可以滿足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階段追肥要求。
2.4 密度調控。栽培密度是桉樹人工林造林工作者在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階段所可控制的首要因子,也是夯實林分水平結構的基礎,直接影響了桉樹人工林生產力。因此,在立地條件恰當的情況下,應依據密度適宜原則,進行恰當調整,避免密度過低導致單位面積木材種出材量過低,或者密度過高影響桉樹人工林大徑材的形成?;阼駱溲a苗成活率低的特點,可以依據寬行窄株的原則,控制豐產林初植密度為每畝80株或100株,坡度較為平緩的山地株行距可以設定為2.00m×3.70m。
除栽培密度調控措施以外,擇伐也是密度調控的有效手段,其可以在降低林分密度的同時,改善林分的通風透光條件,為恰當林分結構的形成以及立木單株材積的增加提供支持。在有機肥施加的基礎上,待現有桉樹林齡到達5年左右,即從2018年02月開始,到2018年05月結束,依據每畝對現有林分保留30株、40株、45株、60株的保留標準,劃分地塊實施擇伐操作,擇伐時該林分平均出材3.04立方米/畝。
3.1 提高木材質量。大徑材培育模式實施后的桉樹人工林尖削度下降,節(jié)眼量減少,干形通直圓滿,質地勻稱用途廣,木材產品的加工附加價值得到了明顯的增加,初步實現了桉樹定向培育、提質增效的目標。同時在大徑材培育模式實施過程中,可以將桉樹病弱枝條、非營養(yǎng)枝條、殘枝條修除,促進林木通直生長,保證木材出材質量。
3.2 增加林分蓄積
表一 桉樹無節(jié)大徑材培育生長量監(jiān)測記錄表
表二 大徑材培育模式下桉樹人工林年均生長量
如表所示,在保留株數為30~60株時,2018-2020年均生長量為2.50~2.90m3/畝,表明,通過實施大徑材培育模式,可以將林分蓄積量在現有基礎上增加2.50~2.90m3/畝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在大徑材培育模式實施過程中,可以將全部非營養(yǎng)枝除去,保證桉樹所需營養(yǎng)從根部直接輸送至營養(yǎng)枝條以及樹梢,在保證樹干通圓度的同時,提高林分生長速度以及林分蓄積量。
3.3 提高經濟效益。通過大徑材培育模式的實施,可以同步提升桉樹人工林出板率、出板等級,同時減少死節(jié)、漏節(jié)量以及單板節(jié)眼。不僅可以用于木地板基材,而且可以直接用于膠合板面板,提高桉樹人工林造林效益。初步估測,通過大徑材培育模式實施,可以在常規(guī)桉樹價格基礎上每立方米增加200.00元。同時通過“533225工程”的實施以及森林認證,還可以循序打造林場木材產品品牌,提高林場木材知名度,為經濟效益獲得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較之短輪伐期的小徑材培育,具有技術要求高、限制條件嚴格等特征。因此,桉樹人工林造林工作者應貫徹適地適樹原則,精選良種壯苗,夯實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基礎。同時秉承認真、嚴謹的原則,科學栽植,恰當調整密度,適量施肥,循環(huán)營養(yǎng),維護地力,保證桉樹人工林大徑材培育效果,提高林場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