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亞龍
“闌邊不見蘘蘘葉,砌下惟翻艷艷叢。細視欲將何物比,曉霞初疊赤城宮?!碧拼排倪@首《金燈花》在歷史長河中細細述說著石蒜花開的艷紅似火。
野生石蒜多生于陰濕山坡或溪溝邊石縫處,地下鱗莖又形似蒜頭,故其名曰“石蒜”。石蒜,古時又名金燈花。又因其花瓣強反卷和皺縮,也被稱為“龍爪花”。生活中,還有人會稱之為“彼岸花”,因為它開花不見葉,長葉不開花,花葉不相見。在金陵的夏末秋初之際,我領略到了金燈花之美。
金陵夏秋賞石蒜
金陵的7月底開始,石蒜經(jīng)過雨水的滋潤,一個個地從土里探出腦袋,開出五顏六色的花朵。此刻,多數(shù)植物生長得郁郁蔥蔥,少數(shù)植物開著不起眼的小花,還有一些植物已掛上累累碩果。最為吸引我的,還要數(shù)山林里盛開的石蒜花了,迎著秋季的微風與陽光,靜靜述說著它的美麗。
想要欣賞石蒜之美,漫步植物園是個不錯的選擇。在園中,不經(jīng)意地駐足遠眺或回眸,常會看到成簇成片的石蒜迎接著我們的到來。石蒜為東亞特有植物,共有20余種,主要產(chǎn)自中國和日本,緬甸和朝鮮半島等地有少數(shù)分布。我國有15種左右,主要分布于江浙地區(qū),在南京多地都有自然分布,以南京中山植物園引種數(shù)量最大,品種也最豐富,包括中國石蒜、忽地笑、長筒石蒜、香石蒜、稻草石蒜等10余個種和大量的自然雜交種,這與植物園工作人員多年來的引種和繁育是分不開的。
石蒜的花期主要集中在8月,那時的植物園里,各色的石蒜競相開放,以系統(tǒng)分類園、薔薇園和藥物園分布最為集中?;ㄉ邪咨⑷榘?、奶黃、金黃、稻草黃、粉紅、玫紅至大紅色,有些品種帶紅色中肋、粉色花邊或藍色條斑,甚是美觀。我們可以根據(jù)它們的色系加以區(qū)分,白色花系有乳白石蒜、長筒石蒜、短蕊石蒜、江蘇石蒜,黃色花系有安徽石蒜、忽地笑、廣西石蒜、中國石蒜、稻草石蒜,紅色花系有香石蒜、石蒜、陜西石蒜、玫瑰石蒜、鹿蔥、換錦花。
石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鱗莖近球形,常生長在陰濕山坡和溪溝邊石縫處,地下鱗莖形如大蒜頭,得名“石蒜”。石蒜花莖單枝抽離地面,頂生一傘形花序,有花4~8朵,花瓣邊緣平展或皺縮,有紅色、粉色、黃色、白色等多種花色。微風吹過,花朵似龍爪般迎風飄動,又得名“龍爪花”。因其獨有的生長特性,花朵和葉子不能共存,人們也稱其為“彼岸花”。
植物學名就叫“石蒜”的種,是8月底至9月初開紅色花朵的石蒜,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種。它很特殊,如果花期過后再來觀察,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能結出種子。這是由于它自身為三倍體,不可正常授粉結實,是靠地下鱗莖分生來進行繁殖的。但它是石蒜屬中花期最晚的,它的花期可持續(xù)到國慶期間。因其花色喜慶,紅得又那么純粹,是非常好的喜慶用花。
討喜的金燈花
說起石蒜,在明代已有此名,但古人喜稱其為金燈花(或金燈草),想是花和莖的整體形狀如同古代造型精美的燈一般,喚“金燈”更為貼切浪漫。明代,金燈花有二色,紅色喚“金燈”,白色喚“銀燈”。到了清代,金燈花的花色更豐富了。
一開始,金燈花是討喜的。
論顏值,金燈花如精致華麗的宮燈,美得讓人心動。金燈花在南北朝辭賦名家江淹作品中就有記載,《金燈草賦》中說它“乃御秋風之獨秀,值秋露之余芬。出萬枝而更明,冠眾葩而不群。既艷溢于時暮,方炤麗于霜分”,盛贊其鑄氣含英、光彩照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曾作詩“煌煌五枝燈,下有玉蟠螭”,說的也是金燈花。
論品性,金燈花長久芬芳,寓意深遠。唐代詩人盧溵在《金燈》中寫道:“疏莖秋擁翠,幽艷夕添紅。有月長燈在,無煙燼火同。香濃初受露,勢庳不知風。
應笑金臺上,先隨曉漏終?!边@首詩贊美金燈花美艷又長久芬芳,不似那些擺在金臺上的名貴鮮花隨著晨曉到來已然香消殆盡,比擬那些位居高位的人并不一定能安逸終生,而處低微落魄之勢卻可以得到善終。
論花設,金燈花燦若明燈,也是惹人喜愛。金燈花自古便有文人所述,晏殊更是借用晉代車胤囊螢夜讀的典故,以花喻燈入詩,認為金燈花應種在書生的窗下,以此來勉勵書生,使他們免受車胤以囊螢照明的辛苦?!皶胺N金燈”的新形象讓金燈花在宋代迅速走紅,不僅“膽瓶盛取當書案”,更是走進了宋代女人的生活之中,她們一年四季都喜好戴花,金燈花也就成為她們夏季的愛賞之物。
讓人誤解的彼岸花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本,金燈花有了新的名稱——彼岸花。因金燈花逢秋而生,恰逢日本秋分的彼岸節(jié),彼岸花因此而得名。“彼岸”在日本文化中意為春分和秋分,此時春與秋遙遙相望,互為彼岸;而在佛教中,把涅槃頓悟后無我無相的凈土亦稱為彼岸。民間自然崇拜的秋彼岸和佛教哲學意義的彼岸交織融合,把金燈花這一美麗的花朵“帶入深淵”。
談到此,我不禁想起2015年底根據(jù)盜墓小說《鬼吹燈》改編而成的懸疑動作片《鬼吹燈之尋龍訣》,講述了胡八一等人再入草原探尋千年古墓時發(fā)生的故事。電影中,胡八一的初戀女友面前綻放著一株鮮紅的彼岸花,隨著劇情的進行,古墓里出現(xiàn)上百個怪異洞穴。當彼岸花盛開時,一群死亡幾十年的日本兵居然在墓室里復活了……電影極力渲染了彼岸花的玄幻色彩,也錯誤地引導了人們對石蒜的認知。
由于石蒜獨特的生長習性,加上對佛教和異域文化的錯誤理解,以及現(xiàn)代文學和影視作品的錯誤引導,人們逐漸對石蒜這一美麗物種產(chǎn)生了誤解。細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花葉不相見。早在唐代,《酉陽雜俎·卷十九》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金燈一曰九形,花葉不相見,俗惡人家種之,一名無義草。”
秋季倏忽而開。秋分之際,暮色蒼茫,彼岸花的倏忽而開更是讓人感懷生命的短暫,賦予了它死亡有關的象征意義。
喜陰森潮濕地。金燈花喜好陰暗潮濕,有時生長在墓地旁,再次加深了人們對它的誤解。
石蒜,色彩繽紛、花形優(yōu)美,盛開在炎熱的夏末秋初之際,填補了無花可賞的尷尬時期,我們怎能忽略它的美!讓我們重拾金燈之名,喚醒它“炎萼耀天,朱英亂日”的蓬勃、“通明可使書窗透,肯拾秋螢聚作囊”的溫婉、“十里燎原為烈焰,看來榴火竟無輝”的熱烈、“飛繞金燈來又去,不知能有幾多香”的俏皮,然后,引領世人真正認識石蒜,共賞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