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笛
我們的思維習慣于選擇和解釋證據(jù),這是大腦的一種自保機制,以增加我們的希望,減少我們的焦慮。即使面臨重大損失,我們也會保持“我是對的”的信念,并努力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證據(jù)。我們的大腦不惜扭曲現(xiàn)實,通過自我辯護來維護我們的自尊。我們很容易把自己看成是好結果的源頭,而拒絕承認自己是不良影響的根源。
我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有利于自己的地方,而我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我們難以對任何事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我們考慮問題是有選擇性的,這種選擇性有兩種基本形式:第一種,只考慮消極的細節(jié),然后放大它們,同時過濾掉所有積極的方面。第二種是把積極的細節(jié)放大,同時過濾掉所有負面的方面。
有一個著名的視覺測試,證明了我們的視覺感知系統(tǒng)有著令人吃驚的局限性。這是一個黑白圖像,如果我們把黑色作為背景,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杯子;如果把白色作為背景,看到的就是兩張對視的臉。當我們的注意力轉移了,我們就看到圖像似乎變化了。如果我們?yōu)榭吹降氖恰氨印边€是“人臉”而爭論不休,那么我們的爭論就沒有抓住重點。
我們還有自以為是的本性,這種本性讓我們常?;诓痪叽硇缘淖C據(jù)得出結論。“盲人摸象”就是對這種錯誤認知的喻言,每一個盲人都把收集到的證據(jù),從他有限的角度加以擴展,最終得出了五花八門的結論。
我們還經(jīng)常犯兩極分化思維的錯誤,認為事物非黑即白,非好即壞,要么十全十美,要么一無是處。這種錯誤思維會導致思維僵化,使我們變得愚蠢可笑而不自知。比如,我們會提出“這是誰的錯”這樣的責問,選擇一個人來承擔責任,而讓更多的人逃脫懲罰;也會用“我別無選擇”這樣的話。遮蔽那些我們沒有想到的選擇;又或是端出“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這樣的“毒雞湯”,讓聽眾忽視了一個企業(yè)的成功,還需要有諸如市場效率、產(chǎn)品設計、制造技術等因素。當我們的思維變得極端,我們就失去了提供創(chuàng)造性解決方案的能力。在“非黑即白”的思維指引下,我們只能狹隘地關注“黑”或“白”,紅花、綠草、藍天全都消失了。
我們的主觀猜測中有一類叫“歸因錯誤”,這種錯誤是妄想般地給發(fā)生的事情找原因,所依據(jù)的不是證據(jù),而是某種念頭。比如,將干旱、洪水和颶風等自然災害歸因于超自然力量的報復。我們固執(zhí)地堅持某個觀點或為某個行為辯護,都可能是頑固的自尊心造成的破壞性結果。不能戒煙的人相信吸煙是有好處的,他們強調吸煙所象征的放松、自主、成熟及控制體重的一面,淡化這種不良習慣所造成的花費、臟污及健康風險的另一面。同樣,我們還會為自己的決定所帶來的不可撤銷的壞后果尋找理由,當我們買錯車、股市虧損、度假失望、理發(fā)不理想時,我們會自發(fā)地為自己制造巧妙的心理防御。我們的記憶也會做同樣的事情。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用美好的虛構來填補記憶的空白,把想象力和記憶混淆在一起,或把真實的記憶和虛假的記憶混淆在一起。樂觀是一切好事,能鼓舞我們堅持目標和克服障礙,但盲目地樂觀很容易使我們因無視客觀現(xiàn)實中的殘酷而遭受重創(chuàng)。
我們的思維還有一個弱點,就是經(jīng)常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以同意多數(shù)人的意見,哪怕我們已經(jīng)掌握了明顯相反的證據(jù)。這種思維的缺點得到了實驗的證實,被稱為“阿斯奇效應”,即群體壓力對個體判斷的修改和扭曲有一定的影響,實驗對象經(jīng)常修改他們的判斷或估計,以符合群體中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其實,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仍然只是一種意見,并不能用來作為證據(jù)。有時候我們在被要求提供證據(jù)來證明我們的主張是正確的時候,我們會簡單地重復我們的觀點而不是拿出證據(jù),或者強調“人人都知道”“人人都這樣說”。這是思維上的一個誤區(qū),重復不是證據(jù),也不應被視為證據(jù)?!暗厍蚴怯钪嬷行摹边@個假設在幾千年里一直被人們作為真理重復著,但是這個假設不正確。把重復當證據(jù),與把神話、傳說、臆測和虛構當作事實沒有什么兩樣。
此外,我們在思維中有時候太依戀抽象概念了。一幅畫是一個具體的實體,但藝術卻是一個抽象概念。抽象的概念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我們很容易被抽象的概念所愚弄。請記住,過分依戀抽象概念的結果就是早晚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所操控。
我們在思維中常犯的另一個錯誤是把成本看得太重。經(jīng)濟學理論認為,理性的人不會讓成本影響決策,因為正確的商業(yè)決策不是建立在成本之上,而是建立在前瞻性的基礎上。我們往往錯誤地認為“我現(xiàn)在投資太多了,不能退出”,而合理的做法應該是看未來是否有發(fā)展前景。
如何避免我們的思維發(fā)生扭曲呢?
首先,我們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努力理解什么是事實,盡可能廣泛地尋找各種具有代表性的證據(jù)樣本。只有當所有具有代表性的樣本被整合成一個整體時,每個樣本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不要盲目樂觀,也不要盲目悲觀,要在證據(jù)中找到現(xiàn)實的平衡點。不要一味地高唱贊歌,也不要一味地怨恨社會,而是要審視一下我們的感覺是不是“自以為是”,用收集到的證據(jù)幫我們做出合理的判斷。我們需要激情,更需要證據(jù)。
其次,我們不能唯我獨尊。任何人,取得成就也好,犯下錯誤也罷,都不會只是一個人起作用的結果。當然,或許會有一個人享受全部的榮譽,或成為唯一的“替罪羊”,但我們在思維中不能犯兩極分化的錯誤。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因此也不要每次因為有人不按我們的想法行事就生氣,尤其是當我們沒有向別人說清楚自己偏好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局限性,不可能無所不知,需要始終保持虛心的態(tài)度和不斷探索的好奇心。
最后,要合乎邏輯,尊重規(guī)律,相信科學,不要寄希望于神秘的東西。比如,不要指望你所做的每一個犧牲都會得到回報。生活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我們行動,是因為我們想行動,而不是因為我們相信會得到回報,這種回報理念會傷及自己和無辜者。雖然一切都在發(fā)展之中,不存在絕對真理,但我們依照已知的科學規(guī)律行事,一定要比迷信任何一種神秘力量更可能帶來好的結果。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