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仁 陳文志 羅燕娜 趙麗花 林海蔓 譚鴻 林俞蓉
乳腺癌是女性群體中特有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在臨床中比較多見且發(fā)病率極高。目前臨床尚未有效對策預防乳腺癌的發(fā)生,大部分患者都是通過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來延長壽命,改善預后。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超聲檢查技術開始在臨床各類疾病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且超聲征象檢查可較好的彌補常規(guī)超聲檢查的不足,進而幫助臨床醫(yī)師在準確診斷乳腺癌患者中發(fā)揮出重大作用,為乳腺癌患者贏得最佳治療時機提供指導[1]。本研究特此以100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著重分析超聲征象與病理組織學變化之間的關系,以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 年1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9~66 歲,平均年齡(50.5±12.6)歲,病理證實66 例浸潤性導管癌、34 例浸潤性小葉癌。入院后均接受腫瘤切除活檢手術,術前進行超聲征象檢查,結果提示乳腺病變,然后通過手術病理檢查,確定為乳腺癌。遵循自愿參與原則,均知情同意且已經簽署研究同意書。通過單位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
1.2 方法 指導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向上舉起雙臂并略微向外外展,使兩側乳腺充分顯露出來,超聲診斷掃描儀器為西門子ACUSON S2000,探頭參數調整為5~10 MHz,通過高頻超聲征象觀察患者乳腺癌灶切面,保證沒有遺漏、無盲區(qū),詳細記錄每例患者超聲圖像,著重觀察病灶鈣化情況、毛刺、后方回聲、形態(tài)。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的乳腺癌分型標準,對病理組織學類型進行區(qū)分;根據改良的SBR 分級系統(tǒng)(nottingham combined histology grade)進行組織學分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乳腺癌超聲征象檢查結果 100 例患者超聲征象檢查結果顯示,不規(guī)則形態(tài)患者46 例,占比46.00%;毛刺陽性患者49 例,占比49.00%;后方回聲衰減患者82 例,占比82.00%;微小鈣化患者63 例,占比63.00%。
2.2 乳腺癌超聲征象下病理組織學類型比較 100 例乳腺癌患者通過手術病理檢查確定66 例浸潤性導管癌、34 例浸潤性小葉癌。浸潤性導管癌微小鈣化陽性率、形態(tài)不規(guī)則率高于浸潤性小葉癌,毛刺陽性率低于浸潤性小葉癌,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浸潤性導管癌與浸潤性小葉癌在后方回聲衰減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乳腺癌超聲征象下病理組織學類型比較[n(%)]
2.3 乳腺癌超聲征象下病理組織學分級比較 66 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中有32 例中、高分化,34 例低分化。中、高分化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率、毛刺陽性率高于低分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高分化與低分化的后方回聲衰減、微小鈣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乳腺癌超聲征象下病理組織學分級比較[n(%)]
乳腺癌屬于惡性腫瘤,一般好發(fā)于女性乳腺上皮組織,可導致患者乳房周圍皮膚顏色改變,觸診可發(fā)現腫塊,乳頭、乳暈異常且腋窩存在明顯腫大的淋巴結,在臨床中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若是乳腺癌喪失正常細胞特性,便會導致細胞之間的連接松散,進而引起細胞脫落現象,一旦癌灶細胞脫落,便會流入人體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之中,游離到淋巴結液體之內,蔓延到全身,最終危及到患者安全健康,降低其生命質量。根據WHO 調查的乳腺癌患病率來看,全球范圍內,乳腺癌發(fā)病趨勢每年逐步呈倍增趨勢,且在中國臨床中,每年新發(fā)乳腺癌患者就有30 萬左右[2]。目前臨床尚未完全明確乳腺癌發(fā)病機制,且部分患者初期表現缺乏典型性,這對于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诖?積極探索一種更高效的篩查乳腺癌的方法,幫助患者早日獲得滿意的預后,顯得至關重要。隨著現代醫(y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影像學檢查技術日益更新、完善,使得乳腺癌的早期診斷準確率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超聲診斷技術,因為無任何創(chuàng)傷、價格實惠、操作簡單、檢查速度快等優(yōu)勢而被廣泛用于臨床中,目前成為了臨床診斷乳腺疾病的首選,臨床診斷價值極高[3]。
位于女性乳腺部位的惡性腫瘤,其生長形態(tài)并不固定,臨床造影觀察發(fā)現乳腺癌周圍組織比較模糊,活動雙臂時會給患者帶來十分明顯的疼痛不適感受。良性的乳腺腫瘤形態(tài)經過臨床影像學觀察發(fā)現比較規(guī)律,乳腺腫瘤剛開始生成的時候,結構體積偏小,病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進展,腫瘤結構體積就會慢慢增大,兩側乳房皮膚會形成“酒窩”狀態(tài),表明此時患者的病情程度已經十分嚴重了,可直接判定為乳腺癌晚期[4]。因此,早期有效確診,幫助患者延緩病情進展,臨床意義十分重大。高頻超聲成像技術是現階段臨床中一種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對患者身心健康無任何創(chuàng)傷的新型診斷方法,不僅可以獲得清楚的二維超聲圖像特征,而且還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清晰的觀察到患者乳腺腫塊周圍組織變化、腫塊內部變化[5,6]。臨床醫(yī)師使用高頻超聲成像技術診斷乳腺癌患者,能夠更加準確的判斷患者乳腺癌病情狀況,最終獲得準確的乳腺癌病理組織學分級、乳腺癌病理組織學類型,為臨床及時有效診療乳腺癌提供參考。乳腺癌患者進行超聲診斷的優(yōu)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快捷、簡單、方便、檢查費用低、重復性較強、無創(chuàng),就算對患者進行反復觀察,亦不會影響到患者身體健康;②超聲診斷技術適用于任一年齡階段的患者,不論是哺乳期婦女或者是妊娠期婦女、老年人,都可以采用超聲進行檢查;③采用超聲檢查致密型的乳腺腫塊,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準確的確定乳腺腫塊所處部位、乳腺腫塊實際形態(tài)、結構大小以及四周組織變化;④采用超聲檢查,可有效區(qū)分實性病變、囊性病變;⑤應用超聲診斷,有助于臨床醫(yī)師細致觀察患者病情,進而準確辨別乳腺癌病理組織學分級、病理組織學類型[7,8]。
臨床中根據病理類型,一般將乳腺癌分為四種,即:小葉原位癌、導管內癌、浸潤性小葉癌以及浸潤性導管癌,其中比較多見的是浸潤性小葉癌、浸潤性導管癌兩種。在病理組織學分級、病理組織學類型以及預后質量方面,浸潤性小葉癌與浸潤性導管癌具有顯著的差異[9,10]。本研究經過對照觀察,患者通過手術病理檢查確定66 例浸潤性導管癌、34 例浸潤性小葉癌。浸潤性導管癌微小鈣化陽性率95.45%、形態(tài)不規(guī)則率59.09%高于浸潤性小葉癌的0、20.59%,毛刺陽性率39.39%低于浸潤性小葉癌的67.6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浸潤性導管癌與浸潤性小葉癌在后方回聲衰減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6 例浸潤性導管癌患者中有32 例中、高分化,34 例低分化。中、高分化的形態(tài)不規(guī)則率93.75%、毛刺陽性率53.13%高于低分化的26.47%、2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中、高分化與低分化的后方回聲衰減、微小鈣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乳腺癌患者的超聲觀察獲得的征象與病理組織學分級、組織學類型具有密切的關系??勺鳛榕R床診療乳腺癌患者的可靠依據。冷曉玲等[11]對113 例乳腺癌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發(fā)現病灶≤2 cm 患者表現為等增強或者是低增強,無穿支血管、灌注缺損,而病灶>2 cm 患者增強的強度較高,超聲造影提示有穿支血管、灌注缺損;Ⅲ級腫塊造影之后增強的強度較高、四周明顯增強、速升緩降之比例較Ⅱ腫塊、Ⅰ腫塊更高。該報道認為與腫瘤病理類型相較而言,病理組織學級別、病灶大小對超聲征象具有更大的影響,超聲造影提示乳腺癌與組織學級別、病灶大小有關,這對于臨床醫(yī)師準確判斷乳腺癌組織學分級具有重大的提示作用。沈艷[12]分析了80 例乳腺癌患者的超聲檢查結果、術后病理檢查結果,研究發(fā)現浸潤性小葉癌的毛刺、形態(tài)、微小鈣化等征象與浸潤性導管癌存在顯著差異(P<0.05);中分化、高分化的血流以及形態(tài)與低分化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該報道認為超聲檢查乳腺癌患者所獲得的征象,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更好的預測乳腺癌患者病理組織學類型,進而為臨床有效治療提供指導。
總之,深入觀察分析乳腺癌患者的超聲征象,有助于臨床醫(yī)師進一步準確預測乳腺癌病理組織學變化,以明確乳腺癌患者實際病情,為臨床個體化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