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戈
急性牙髓炎是一種由于牙齦充血或者慢性牙髓炎導致的口腔類疾病,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的疼痛感、口腔異味、無法正常咀嚼等問題,長時間的疼痛會造成患者無法正常休息,造成患者身體長期處于疲勞狀態(tài),身體免疫力下降,同時給患者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臨床治療急性牙髓炎患者首選根管治療,緩解患者疼痛感和牙髓炎癥,其中以一次性根管和多次根管治療方式臨床使用較多[2]?,F(xiàn)將本院分別采用一次性根管和多次根管治療急性牙髓炎的方法及成效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急性牙髓炎患者中選取84 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及觀察組,各42 例。常規(guī)組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齡24~59 歲,平均年齡(42.3±5.7)歲。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齡23~57 歲,平均年齡(41.8±6.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患者采用多次根管治療,首先對患者出現(xiàn)急性牙髓炎的牙齒及口腔情況進行常規(guī)檢查確認患病部位,對患病部位進行X 線檢查詳細掌握牙根尖和根管情況,然后確定多次根管治療的方案進行治療,治療時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采取開髓減壓措施,在對病變部位進行剔除的同時使用次氯酸鈉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交替沖洗及消炎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準確測量根管長度,做好根管實施預備處理并進行暫時性封閉,患者7 d 后復診1 次,如患病部位未達到根管填充條件則間隔3~5 d 后繼續(xù)復診,待確認病部位條件成熟時進行根管填充治療,根管填充治療完成1 個月后進行全冠修復治療。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采用與常規(guī)組相同的檢查方式后,確定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方案進行治療,治療時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采取開髓減壓措施,在對病變部位進行剔除的同時用次氯酸鈉和EDTA 交替進行髓腔沖洗,防止髓腔內(nèi)殘留病變組織,在治療過程中準確測量根管長度,并與X 線片數(shù)據(jù)比對和確認實際測量參數(shù)是否準確,準備好合適的根管進行填充治療,填充完成后實施垂直加壓以檢查填充效果,給予患者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消炎治療,根管填充治療完成1 個月后根據(jù)復診情況實施全冠修復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治愈:治療后患者口腔疼痛感、異味和無法咀嚼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口腔疼痛感、異味和無法咀嚼等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治療后患者口腔疼痛感、異味和無法咀嚼等臨床癥狀無任何變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非常滿意:治療后,患者對整個治療流程和結(jié)果的各項評分匯總得分>90 分;滿意:治療后,患者對治療流程和結(jié)果的各項評分匯總得分在70~90 分;不滿意:治療后,患者對治療流程和結(jié)果的各項評分匯總得分<70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1.3.3 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 包括牙齦腫脹、疼痛、咬合不適等。
1.3.4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GI、SBI ①咬合力:采用光咬合儀和光咬合片,對咬合接觸實施半定量分析,對光咬合片進行制作,咬合力作用下永久變形產(chǎn)生,利用咬合分析儀器對雙折射(變形區(qū)域)進行觀察,以雙折射條紋值應(yīng)力(牙咬合)為依據(jù),半定量和定性分析應(yīng)變狀態(tài)。②咀嚼效率:予以患者花生米5 g,20 s 咀嚼之后,在盛器中放置,對咀嚼物漱凈,2.0 mm 過篩殘渣,烤干殘渣(未過篩),咀嚼效率=(總數(shù)-余數(shù))/總數(shù)×100%[3,4]。③GI 的判定標準:對患者牙齒(根管填充)利用牙周探針(鈍頭)實施檢查,對每顆牙齒各個面實施評分,均平均值,0~3 分,分數(shù)越低牙齦越好。④SBI 的判定標準:對患者牙齒(根管填充)利用牙周探針(鈍頭)實施檢查,0~5 分,分數(shù)越低證明牙齦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比較[n(%)]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n(%)]
2.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GI、SBI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GI、SBI 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GI、SBI 比較 (±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咬合力、咀嚼效率、GI、SBI 比較 (±s)
注:與常規(guī)組比較,aP<0.05
急性牙髓炎是由于牙髓組織出現(xiàn)病理性改變,導致口腔急性炎癥的發(fā)生,炎癥的主要感染源來自口腔內(nèi)的齲齒,會給患者帶來劇烈的疼痛和咬合不適感,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炎癥情況會逐漸加重,在牙髓組織周圍出現(xiàn)膿腫[5,6]。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急性牙髓炎在臨床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何在減輕患者疼痛感的同時使該病癥得到有效治療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7]。牙體牙髓病必須進行有效控制,否則會導致牙齒開裂、松動、侵襲,進而需要實施根管治療[8]。牙齦和牙齒區(qū)域血供豐富,在發(fā)生損傷時應(yīng)及時修復,以有效恢復,但是在以往,由于醫(yī)療技術(shù)受限,無法及時修復,感染率較高。在處理之后也難免會發(fā)生并發(fā)癥[9]。
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牙髓炎患者以一次性根管和多次根管治療方式為主,一次性根管治療是在一次治療過程中就完成開髓減壓、剔除病變部位、髓腔沖洗、根管長度測量和根管填充的臨床操作[10]。多次根管治療是通過多次治療完成開髓減壓、剔除病變部位、髓腔沖洗、根管長度測量和根管填充的臨床操作。一次性根管比多次根管治療具有更高的治療效率,能有效降低患者治療和時間成本,同時患者不用承受多次治療帶來的痛苦,降低了多次治療過程中反復開腔導致患者感染的風險。相關(guān)研究對一次性根管治療的治療效果確切的原因進行分析,對患者開展多次根管療法,患者需不斷往返于醫(yī)院中實施治療,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微生物、細菌較多存在于口腔中,以發(fā)生感染,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直接影響患者疾病恢復。一次性根管治療是一次性完成牙冠治療、封閉和根管放置等各項操作,可避免在治療過程中牙齦開放而感染細菌,并且無需多次填充和封藥,避免多次損傷根尖周,盡量降低牙根傷害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次性根管治療過程中要加強消毒處理,在沖洗操作時,需嚴格控制壓力,避免過度刺激患者牙周,降低感染率,促進治療效果提升。
綜上所述,對急性牙髓炎患者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療,能顯著緩解患者疼痛情況,提高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治療滿意度,可提升咬合力和咀嚼效率,降低GI、SBI,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