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要求學生具備人文素養(yǎng)、理解能力。六年級階段的學生,正在面臨升初的難題,而初中的語文難度也會提升,因此,要在這個關鍵階段,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今后學習大量良好的基礎?;诖?,本文章將對高年級語文教學質(zhì)量探討,通過密切師生之間的交流,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科學、融洽的課堂情景等策略論述,如何提升教學質(zhì)量,希望為教育行業(yè)提供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學高年級;教學質(zhì)量提升
引言:在學生學習生涯中有三門被公認的主科,語文便是其一,因為語文學習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理解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起著促進作用,更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且影響深遠。小學高年級學生距離初中僅一步之遙,身為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zhì)的語文課堂,增加學生的自主能力。
一、密切師生之間的交流,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一般“獨攬大權”,而且教學模式單一、局限,按照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灌輸,這種模式下的語文學習,不僅磨滅了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還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語文素養(yǎng),并慢慢形成機械式的學習狀態(tài)。此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十分稀少,不能將問題有效解決,試想一下,愉快的溝通環(huán)節(jié),是學生提出問題的關鍵階段,便與教師解惑,定為學生的學習程度,為今后學生制定合理的方案。為此,教師在為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授課期間,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轉(zhuǎn)變自身的身份,成為“引導者”“設計者”,并與學生展開交流,一方面是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另一方面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今后備課提供依據(jù)。值得關注的是,教師在與學生進行互動期間,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并貫徹其中,不能為了拉近距離而盲目的進行一系列操作,既影響了授課的質(zhì)量,又不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在開課前,先讓學生自行預習,并熟讀課文,在授課期間,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們家里怎樣過春節(jié)的”“春節(jié)在你們眼中的是什么樣的”“同學們喜歡春節(jié)嗎”等等,學生們便開始七嘴八舌的表達自己對春節(jié)的感情和看法,教師可以隨機選擇同學進行搶答,然后帶著這份心情進入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jié)》,文中提到了“臘八、貼春聯(lián)、除夕飯、元旦等”,總之一片祥和、喜悅的氣氛,那種辭舊迎新的氛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生也會通過文章對春節(jié)有一個全新了解。此時,在交流過程中,學生與教師的關系會拉近,在回答問題階段,語言能力因此提升[1]。
二、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科學、融洽的課堂情景
小學高年級是學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面臨著升學的壓力,難免出現(xiàn)焦慮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若還在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的壓力便會被放大,課堂氛圍也會因此緊張,其教學質(zhì)量自然會下降。所以,教師要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設科學、融洽的課堂情景,讓學生卸下沉重的心理壓力,在愉快的課堂中獲得知識,并積極參與到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教師而言,營造活躍課堂氣氛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特性來設計備課內(nèi)容,保證全體學生可以參與進去,適當?shù)募尤胍恍┤の对卦诤线m不過,第一是教師的語言要風趣,第二是結合情境教學帶入,讓學生放松心理,由此打破“填鴨式”教學的局限性。
例如:在學習《魯濱遜漂流記》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事先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如“同學們認為的漂流記是什么樣的呢”“如果我們在一個小島上如何求生呢”“同學們認為自己的野外求生能力怎樣”等等此類問題,這時學生的思想便迅速集中,想象自己面對這種困境應該怎么辦,一些學生會回答“小島臨海會有魚類,我們可以捕魚”等等,當課堂氛圍被激發(fā)起來以后,教師便可以進入主題,向?qū)W生講述魯濱遜漂流記。
三、轉(zhuǎn)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對于高年級階段的學生來說,升初是緊要問題,需要提升語文素養(yǎng),為今后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摒棄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新模式,提升課堂氛圍?,F(xiàn)如今,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覆蓋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為其帶來了便利,教育行業(yè)也不例外。在今后語文授課過程中,可以加入信息化技術,多學生創(chuàng)造多元化的課堂環(huán)境,不僅可以激起學生的語文興趣,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轉(zhuǎn)化能力[2]。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視頻,盡量還原課文的模樣,在學習《臘八粥》這篇課文時,為學生尋找片段,可以讓學生明白臘八是什么、代表什么意義、粥由哪些組成等等。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爭取一節(jié)實踐課,帶領學生進入當?shù)氐牟┪镳^、文化館,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加人文素養(yǎng)。最后,教師可以組織演講比賽,通過這種形式鍛煉學生的自信心。
四、加強生生交流與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自主研究學習能力
處在高年級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想法還比較單一,在這個關鍵時期,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開發(fā)思維,為今后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書本的知識,而是通過學習這些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再具體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一方面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是為了取長補短,讓學生更多的獲得學習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對學生進行分組不能按照空間為主,應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性分組,保證公平公正,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展自己的機會。
結束語:綜上所述,是對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zhì)量策略探討的簡要分析。鑒于以上論述,可見高年級階段的學生需要將語文打好基礎,為今后的學習提供依據(jù)。關于如何提升教學質(zhì)量,文中提到了幾項措施,當然教師也要注意平日里的學習,積極儲備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為學生更加豐富的課堂。另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過程中,要掌握方法,不能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否則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升策略探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76-77.
[2]季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探討[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9:59-59.
作者簡介:吳春靈(1970-),女,民 族:漢 ,海南省瓊海市人,職稱:教師,學歷:專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