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宵雨 曾函驛
摘要:電影《風聲》由麥家同名諜戰(zhàn)小說改編而來,電影的成功之處在于對小說進行了通俗化處理,同時又保留了小說精神層面的內(nèi)涵,是小說改編為影視劇的良好典范。
關鍵詞:麥家;《風聲》;影視改編;電影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02
麥家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他的小說風格詼諧、細致,在當代眾多文學作品中獨樹一幟,廣受讀者好評,因而他的小說也受到影視改編行業(yè)的青睞。電影《風聲》由麥家同名小說改編,電影內(nèi)容大致如下:一名汪偽政府的要員被槍殺,日軍特務機關長武田懷疑此事與共產(chǎn)黨領導人“老鬼”有關,于是將五位嫌疑最大的相關人員帶入裘莊,以圖找出真正的“老鬼”。在改編影視火熱的當下,《風聲》實現(xiàn)了收益和口碑的雙豐收。這部2009年的影片,在新冠肺炎疫情后重映,受到了人們的熱烈追捧,是復映國產(chǎn)影片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小說到電影,并不只是形式的轉(zhuǎn)化。任何文學藝術形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小說抽象,電影直白,這些特征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合理運用不同形式的特點,融合雅與俗,是小說成功改編成電影的關鍵。電影《風聲》的改編,關注到了小說與電影不同的特性,在對小說進行通俗化處理的同時,也保留了其精神層面的獨特內(nèi)涵,把關于精神信念的故事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
1 電影改編對小說的通俗化處理
1.1 敘事手法的改動
小說中,作者采取了一種特殊的結(jié)構(gòu),將小說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東風”“西風”和“靜風”,三個部分包含了多重敘述視角。小說第一部《東風》,是以潘老的視角敘述的;第二部《西風》,是以顧老的視角敘述的;第三部《靜風》,是以“我”的視角對整個故事加以還原和補充的。這三個部分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然而直到小說結(jié)尾,作者也沒有給出真相。正是在各種聲音的相互駁斥中,“老鬼”李寧玉的形象逐漸凸顯,小說主題也由此突破單一平面,進行立體化的表達。作者采用“復調(diào)”敘事策略,使三個部分相輔相成,從而讀者能從多個方面充分感受小說中的環(huán)境,感受小說人物的思想,與故事中的人物共情[1]。這種寫法十分巧妙,一方面,不同的視角讓整個故事更加充實,解決了單一視角的局限性問題,另一方面,小說因此有了一種缺憾的真實。麥家在小說中時刻表現(xiàn)出對歷史真實的孜孜不倦的追尋和思考,他通過種種方式力圖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個方向——李寧玉是真正的“老鬼”,但他又不甘于此,而是用精妙的敘事手法對小說進行解構(gòu),讓另一個“老鬼”的形象也在讀者腦中縈繞。麥家這種追求歷史“相對真實”的寫法,豐富并升華了小說主題[2]。這樣的敘事手法也切合了小說的諜戰(zhàn)題材,給作品增添了緊張、神秘的氛圍。
《風聲》電影中,基本按照傳統(tǒng)的順序和補敘進行敘述,對應小說來看,電影講的是第一部《東風》的故事。影片可粗略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是找尋“老鬼”,直到第77分鐘時,影片借李寧玉之口,告訴大家老鬼就是顧曉夢,至此展開后一個部分——情報能否傳送出去。這兩個部分緊密相連,影片內(nèi)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給觀眾一點喘氣的時間,使觀眾不得不參與電影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為人物命運的變化而心潮起伏,自始至終保持著高度的緊張感和興奮感。此外,影片只涉及了中共和日偽兩方勢力,刪去了國民黨軍統(tǒng)的有關部分,因而電影較之原著更加簡潔明了,有利于花更多時間刻畫影片的具體細節(jié)。這種敘述方式雖與書中不同,但卻是符合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敘述方式,能夠使故事情節(jié)更加緊湊,也更有利于觀眾理解劇情,實現(xiàn)了從小說到電影在敘述方式上的通俗化處理。
1.2 主角形象的變化
《風聲》電影與小說最明顯的一點不同在于“老鬼”的真實身份,小說中的“老鬼”是李寧玉,而在電影中,“老鬼”變成了顧曉夢,這樣的改動,增加了電影的懸念。如果電影和小說的“老鬼”是同一人,那么看過小說的讀者就早已知曉了影片的最大懸念,在觀影時就缺少了樂趣。角色設定的改變將所有觀眾放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平衡了不同觀眾的觀影體驗[3]。
李寧玉是小說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小說中的李寧玉是一個穩(wěn)重冷靜的女子,有關她情感方面的描寫較少,讀者僅能了解到李寧玉的丈夫死于戰(zhàn)爭,之后與老潘假扮夫妻。而在電影中,“老鬼”的擔子卸下了,她的身上也增添了許多女性的特質(zhì),展現(xiàn)了柔情的一面,比如電影中,她有一個被抓的男朋友劉林宗。影片一開頭,李寧玉就顯露出對男朋友的擔憂,她是戰(zhàn)爭中的無辜受害者,展現(xiàn)了一個善良而脆弱、癡情而隨性的形象。電影增加的一些言情情節(jié),豐富了原本線索單一的諜戰(zhàn)作品,給觀眾帶來了更好的觀影體驗,擴大了《風聲》電影的受眾范圍。
小說中的顧曉夢是國民黨潛伏在汪偽政府中的特務,身份較為復雜。在電影中,顧曉夢直接承擔了“老鬼”的角色,成為影片真正的主角。電影改編簡化了顧曉夢原本復雜的身份,使沖突集中到“老鬼”的真實身份上,給觀眾更好的觀影體驗。顧曉夢在影片中的行為體現(xiàn)了她堅毅果敢的一面,同時,她的形象又不是簡單的單一的。在酷刑面前,她是脆弱的;看到李寧玉的旗袍開了個口子,她又極為熱心地幫李寧玉脫下縫補,展現(xiàn)出了溫柔的一面[4]。
1.3 電影場景的側(cè)重
《風聲》以裘莊為故事發(fā)生的大環(huán)境。小說中的裘莊位于杭州西子湖畔,周邊有眾多風景名勝,這一地理位置極佳的豪華洋樓,本應是一處好居所,只因鬧過血光之災,許久沒有人居住了。小說開頭,有兩撥人入住裘莊,故事由此拉開了序幕。而電影里的裘莊則建立在高聳的山峰之上,四周都是懸崖峭壁,一片荒涼,遠景鏡頭下,只有一座極為狹窄的木橋連接了裘莊與外面的世界,夜幕更是為故事籠罩了一層陰冷與不詳。這樣的陰森氛圍能夠使觀眾很快產(chǎn)生緊張的情緒,也容易讓觀眾聯(lián)想到經(jīng)典的暴風雪山莊模式。裘莊中的人們很難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處于被隔絕的狀態(tài)中,因為確定了“老鬼”就在五個人當中,所以只要突出誰是“老鬼”這個懸念,電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此外,電影中的種種刑罰鏡頭是一大看點,以至于成了電影宣傳的噱頭。原本小說中對刑罰的描寫是極少的,大部分僅是一筆帶過,或是進行了一些側(cè)面描寫。但在電影中,各種赤裸裸的刑罰鏡頭展現(xiàn)在觀眾的視線下,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鏡頭對刑場的展現(xiàn)直觀、刺激、鮮明,比如對吳志國使用的針刑,是比較少見的一種身體酷刑,電影中給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展現(xiàn)吳志國在受刑時痛苦又隱忍的表情,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試聽體驗。電影中還特別表現(xiàn)了對女性的侮辱與殘害,比如對李寧玉進行的身體測量,對顧曉夢進行的繩刑,都是特別設計出來的。這些針對女性生理、心理的刑罰,巧妙而隱晦地“迎合”了觀眾,傳達出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欲望[5]。這樣的做法,在迎合市場方面取得了成功,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看點。
2 電影改編對小說精神層面的保留
2.1 對命運主題的詮釋
《風聲》小說中,命運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表明《風聲》中的劇情并不只是一個解密的故事,更是一個人被裹挾在命運洪流中前進的故事。小說中不止一次提到命運對人的影響,“靠天吃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哪”“時運不濟,縱是豪杰,也是狗熊”“只怪姓錢的命賤如狗”“萬物有萬般神秘的邏輯”[6]。這種種關于命運的思考,在麥家的其他解密小說中都有體現(xiàn),他的另一本小說《人生海?!芬矊Α懊\”二字進行了深刻的詮釋。
李寧玉這樣的諜報英雄具有過人的智慧,本應比普通人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但終究還是逃不過命運的掌控。在動亂的戰(zhàn)爭年代,革命人士潛伏在敵人內(nèi)部,每天忍受著敵方的監(jiān)視,為了獲得情報和傳遞情報,甚至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價。種種艱巨的任務使他們每天都在刀尖上行走,在死亡線上掙扎,唯有擁有了強大的精神意志與決心,才能為理想與信念奮不顧身,才能勝任這樣艱巨而光榮的工作。
李寧玉被關進裘莊后,依舊想方設法傳遞情報,在碰到種種阻礙時,她沒有輕易放棄。她本想借顧曉夢之手傳遞情報,但命運捉弄了她們,由于當天下起了大雨,李寧玉費盡千辛萬苦想要傳遞的情報竟沒能傳遞出去,她只能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完成使命。人在命運面前是如此渺小,再過人的頭腦、再縝密的心思都抵不過命運的力量,與命運抗衡,個人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場,但民族、國家卻永久存在,偉大的精神永不磨滅、熠熠生輝。
《風聲》電影也凸顯了命運這一關鍵詞?!袄瞎怼蓖ㄟ^影片旁白說,“已有對策,需老天助我一臂之力”,這里的“老天”也就是“命運”,縱然“老鬼”神機妙算,終是逃不過命運的掌控。在命運的裹挾中,“老鬼”顧曉夢犧牲了自己,但她從死亡線上拉回了她的上級——同為共產(chǎn)黨員的“老槍”吳志國,最終李寧玉、吳志國二人得以出去,傳遞情報。電影中,武田最后被報仇的吳志國割喉。在國家危亡的時刻,影片中不同的人的命運因百草堂的聚會而交織在一起,產(chǎn)生了不可逆轉(zhuǎn)的影響,隨后各人又迅速分開,擁有了不同的走向。在電影直白的鏡頭中,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得更為緊密。
2.2 愛國主旋律的弘揚
麥家的小說通常傳遞了兩大主要思想。第一,想讓讀者不要受限于狹隘的視野,要從多維度看待問題,以獲得深層次的感悟。歷史就像風聲,飄忽不定。第二,表達英雄們?yōu)楸Pl(wèi)國家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梢钥吹?,麥家所塑造的主角的人物形象都是高大的,他們不為個人的私利所困。在文化精神失落的當今社會,這些人物就像海上的燈塔,能夠給迷失自我的人以啟示和救贖,讓他們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同時,麥家筆下的人物,并不是生硬蒼白的,而是有血有肉、實實在在的人,他們也有缺點、有欲望。
《風聲》中的顧曉夢,年輕貌美,身材高挑,父親是汪主席跟前的紅人。顧曉夢是父親的獨生女,被父親視為掌上明珠,本該是位嬌生慣養(yǎng)的大小姐,但在國家危難之際,她選擇成為一名抗日救國的戰(zhàn)士。被困裘莊后,面對危機重重的局面,她為了保全自己,謊稱吳志國偷看了密電,但最后,顧曉夢又幫助了李寧玉,傳遞情報。自始至終,顧曉夢從未放棄過自己的信念,她身上的矛盾感,使她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7]。電影中,由于敘述方式的限制,電影不能很好地傳達出麥家小說的第一個主要思想,但很好地表現(xiàn)了第二個主要思想——愛國主義,這也成了電影的主旋律。
影片中的顧曉夢和吳志國,為傳遞情報忍辱負重,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正是他們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影片的末尾,顧曉夢說,“我親愛的人,我對你們?nèi)绱藷o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我的肉體即將隕滅,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敵人不會明白,老槍、老鬼不是個人,而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電影的看點之一固然是“老鬼”真實身份的揭露,但顧曉夢的這一番話,在最后將觀眾拉出了緊張刺激又燒腦的諜戰(zhàn)懸疑劇情,表現(xiàn)出了寬廣的情懷,直白地弘揚了愛國主旋律。
3 結(jié)語
《風聲》這部電影很好地融合了高雅與通俗,使得大部分觀眾能夠在影片中看到導演想要展現(xiàn)的“景色”。如今,我國掀起了小說進行影視化改編的浪潮,如何正確平衡文學與資本,實現(xiàn)口碑與市場的雙豐收,是文藝界和影視行業(yè)需要在今后實踐中持續(xù)探索的重要問題,電影《風聲》的成功,能夠為相關人士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提供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 周會凌.歷史喧嘩中的無聲吶喊——論麥家的《風聲》與李洱的《花腔》[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130-133.
[2] 何世劍.從“故事”再現(xiàn)到“角色”表演:簡論電影《風聲》的改編[J].電影文學,2012(15):72-73.
[3] 張蕓.電影《風聲》與小說《風聲》比較[J].電影文學,2010(19):26-27.
[4] 王英潔.中國革命影片中的男權思想與女權主義[J].電影文學,2017(22):43-45.
[5] 李方平.電影《風聲》的創(chuàng)新探析[J].名作欣賞,2012(33):133-134,147.
[6] 麥家.風聲[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238,283,287,314.
[7] 劉榮榮.“智慧與救贖”——從《風聲》中看主旋律電影的變化與顧曉夢黨員形象的塑造[J].大眾文藝,2012(09):139.
作者簡介:陳宵雨(2000—),女,江蘇大豐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
曾函驛(2000—),女,四川德陽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jīng)濟與貿(mào)易。
指導老師:于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