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娜 池朱興
【關(guān)鍵詞】識字教學,俗解漢字,原則
不從造字理據(jù)上解釋漢字,而是對其進行“望形生義”、荒誕不經(jīng)的隨意解釋,是為俗解漢字。這種方法在我國源遠流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如“弓長張,立早章”,致力于追求科學性的漢字形義學,也難免“望形生義”,即使以追尋造字本義為宗旨的《說文解字》也不乏其例,如“元,始也,從一,兀聲”。這是許慎根據(jù)小篆字形“望形生義”的結(jié)果。在甲骨文中,“元”像人的頭形,本義是首。俗解漢字在小學識字學習中尤其多見,但對此,研究者褒貶不一。教學實踐證明,俗解漢字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漢字形、義特別是形的識記,提高識字效率,是非常實用的識字教學方法之一,但不小心也會被濫用。在小學識字教學中俗解漢字,必須適切學生的語境,精準設(shè)置靶向,守住正向價值,做到有界、有度、有節(jié),揚長避短,為識字教學增效。
一、適切學生的語境
語境是說話人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指語言交際過程中,為了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所依賴的主客觀因素,包括時間、地點、場合、話題和交際者的身份、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際目的等。俗解漢字是一種社會語言交際現(xiàn)象,它受時代背景的制約,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有特殊的目的和成效。在抗戰(zhàn)時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去看望難童,給小朋友們解釋“春”字:三人為眾,下面一個“日”字,表明我們只要團結(jié)一心,就一定能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顯然,在國難當頭,全民抗戰(zhàn)的社會語境中,陶行知俗解“春”字不是教難童識字,而是進行鼓舞士氣的抗戰(zhàn)宣傳。有教師在教“春”字時生搬硬套陶行知的說解,結(jié)果一年級的學生不知所云。學生不了解抗戰(zhàn)背景,俗解反而變成了深解,效果適得其反。同樣是教“春”字,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上聽到一名學生分享了記憶“春”字的方法:“春”字由“三”“八”“日”三個字組成,三八日就是三八節(jié)那天,三月八日婦女節(jié)是媽媽的節(jié)日,也是春天里的一天,我是用這樣的方法記住“春”字的。三八節(jié)的節(jié)日特點和所處季節(jié)都在低段學生熟悉的語言因素和生活經(jīng)驗之中,是學生學習生字的熟悉語境,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能夠為同年齡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這樣的俗解,就能實現(xiàn)個別學生個性化的解釋,變成學生提高識字效率的共性方法。上述兩個俗解漢字的例子各有特定的語境,其目的和功效決然不同:陶行知俗解漢字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社會宣傳;課堂語境下的漢字教學之解,形、義俗解也是手段,目的是有效識字,這是社會俗解和教學俗解的根本區(qū)別。同樣是課堂教學語境下的俗解漢字,其有效性不僅受時代背景的制約,也受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對生活語境的熟悉程度決定了教學的有效程度。如“染”字教學的難點是學生容易把“九”錯寫成“丸”字,筆者在十幾年前這樣教“染”字:上部是“三九”,就是電視廣告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三九胃泰”的“三九”,因為三九胃泰是一種中藥,所以下面是個“木”字,胃不舒服可能是感染了病菌,“胃不舒服,喝三九胃泰”,所以不能把“九”寫成“丸”。當時三九胃泰的廣告在電視上非常普遍,那時智能手機還不普及,電視還是家庭娛樂的主要媒介,三九胃泰的廣告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語言材料,如此俗解之后,幾乎沒有學生再寫錯字。而筆者前段時間用同樣的方法教四年級的學生,過一段時間進行檢測,錯誤率競高達32%。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班上幾乎沒有學生看過三九胃泰的廣告,對相關(guān)語料的陌生導致俗解效果大打折扣。以上例子說明,教師俗解漢字要辨析不同的語境,既不能把不同背景的社會俗解機械地移植到課堂上,也不能把曾經(jīng)成功的經(jīng)驗當作永不過時的靈丹妙藥簡單復(fù)制,教師要因時、因地、因人探索與時俱進的方法、策略,達到提高學生識字效率的目的。
二、精準設(shè)置靶向
靶向原指有些導彈自帶目標識別功能,能夠追蹤目標轟炸。精準設(shè)置靶向即將學生識記漢字音、形、義方面的某個難點作為主攻方向或教學重點,巧妙運用俗解漢字的方法對其加以突破?!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低、中、高三個學段要認識的字的數(shù)量分別是1600個、2500個、3000個,如此繁重的識字任務(wù)都要在有限的課堂中落實。除在低學段外,中、高學段的識字教學都不是教學的重點,一節(jié)課安排給識字的時間又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課堂識字教學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精準設(shè)置靶向就是強化俗解漢字的針對性,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率。
沒有靶向意識,課堂教學便會出現(xiàn)以下幾種偏差。第一,無的放矢。對于音、形、義都沒有難度的生字,教師往往憑個人喜好隨意發(fā)揮。如“怕”字,音和義都是學生熟知的,字形也不容易寫錯,然而教師在教學時還是煞費苦心地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最后把它俗解成“因為心里害怕,所以頭腦一片空白”。雖然教師的解法還算形象,但無的放矢的講解浪費了寶貴的課堂識字時間。第二,舍易就難。表現(xiàn)在教師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搬硬套社會上流行的趣解漢字的例子。如“贏”字,對學生而言,音和義都容易理解,難點是字形。一位教師這樣生搬硬套流行俗解:“贏”字的五個部件分別代表成功的五種意識,亡是面臨死亡,代表危機意識;口是說話的意思,代表溝通意識;月指年、月、日,代表時間意識;貝是資產(chǎn),代表資源意識;凡代表平常心,一個人有這五種意識,才會成功,才會贏。以上五種意識,對成人來說是一種勵志教育,其內(nèi)涵遠遠超出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即使學生勉強理解了內(nèi)涵,對字形識記這一難點的突破也毫無幫助,這樣化易為難的俗解遠不如機械、反復(fù)地背誦“亡口月貝凡”有效。第三,形、義分離。漢字是表意的文字,雖然俗解漢字一般是針對形與義失去聯(lián)系或?qū)W生難以理解其造字意圖的字,但是俗解漢字的初衷是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識記,提高識字效率。因此,俗解也要從邏輯上建立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雖不是造字原意的聯(lián)系,但是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刻,強化識記效果。有學生把“春”字解成“三個人一起曬太陽”,這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這個說法看似形象,實際上割裂了“春”字的形和義。“三個人一起曬太陽”,可以是春天,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個季節(jié),這種形與義沒有聯(lián)系的俗解,無法在學生的頭腦中構(gòu)建一種能長久記憶的機制,效果有限?;繇鲗Α奥斆鳌钡乃捉庵詾閺V大教師所認可,是因為其將形和義之間構(gòu)成了有機的、巧妙的邏輯聯(lián)系。
俗解漢字,通常應(yīng)樹立三個靶向。首先是復(fù)雜的字。大量的課堂實踐表明,學生識字的第一難點是記不住字形復(fù)雜的字,識字教學的第一要務(wù)是用直觀、形象的方法突破難寫字的字形識記。如三年級中“贏”字的字形教學,大部分教師是用“亡口月貝凡”的說解讓學生進行反復(fù)、機械地部件記誦,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還是會把“月貝凡”的書寫順序搞錯。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筆者編了這樣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貧窮的年輕人,他很有做生意的天賦,但是缺本錢。有一次,他看好一個難得的商機,于是向朋友借了100塊錢,承諾“下個月一定加倍還錢”。結(jié)果,這個年輕人兌現(xiàn)了諾言,最后成為一個大商人。
這個故事形象地把“月貝凡”三個部件用諧音的方式有順序地放在一句話里,之后少有學生再弄錯“月貝凡”的書寫順序了。其次是字形易錯的字。有的字學生不是寫不出來,而是容易寫錯,如“唇”字,筆者在兩個班進行教學實驗,在沒作任何講解就聽寫的情況下,兩個班都有近半數(shù)學生把“唇”字寫成上辰下口的上下結(jié)構(gòu)。之后,筆者在一個班對字形進行了講解:唇,從口辰聲,本義為嘴唇;另一個班用俗解:上下唇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唇,如果“口”露出來,唇就不完整了,所以見“口”不見“唇”,“口”要藏在“辰”里。一個月后再聽寫,講解字形的班級正確率只有68%,俗解的班級正確率達到95%。最后是字形易混的字。字形易混的字是指相似度很高的兩個字,學生經(jīng)常會混淆這類字的形、義聯(lián)系,如“撥”和“拔”。一位教師以一年級的課文《拔蘿卜》的內(nèi)容為語料:老公公拔蘿卜拔不起來,老婆婆幫忙也拔不起來,后來喊來了小姑娘、小狗、小貓……大家一起用力終于拔起了蘿卜。在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對“拔”作這樣的俗解:朋友多一點,蘿卜就拔起來了。非常形象地把“拔”的右部件用“朋友多一點”來俗解,記住“拔”的字形和字義的同時,也就區(qū)分了“撥”和“拔”這兩個形近字。
三、堅守正向價值
“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chǔ)。”這是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育人功能的界定。作為語文教學有機組成部分的識字教學,理應(yīng)堅守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學生的精神成長涂抹亮麗的底色。俗解漢字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在演繹的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價值偏差或失守,再形象的方法都變得有害無益。比如,把“照”的字形俗解成一個日本兵,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留下四滴血。這種俗解看起來很形象,讀起來也朗朗上口,但是學生在記住字形的同時,卻留下了恐怖血腥的陰影,這個例子因價值偏離而成為俗解漢字的反面例子。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區(qū)分“今”和“令”兩個字,對這兩個字進行這樣的俗解:今天努力一點,明天就可以對別人發(fā)號施令。方法似乎很巧妙,其內(nèi)在的意蘊卻是在宣揚高人一等的特權(quán)思想,這與我們所倡導的平等、民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用毒害學生心靈的代價來換取一字之識,是一種飲鴆止渴的短視行為,這不是俗解,而是歪解、曲解,我們理應(yīng)旗幟鮮明地批判和反對。
俗解漢字在提高識字效率的同時,要巧妙地建構(gòu)育人的內(nèi)在意蘊,突顯和堅守價值底線。
第一,著眼學生良好習慣和品行的養(yǎng)成?;繇饔貌鹱址ㄋ捉狻奥斆鳌倍郑骸白筮吺嵌?,右上方兩點代表眼睛,右邊中間的‘口就是嘴巴,右下角的‘心代表頭腦,這四件寶合起來,正好是個‘聰字,后面之所以加個‘明字,是因為這四件寶要天天用,月月用,天長日久,你們就會聰明起來?!边@個案例之所以成為俗解漢字的經(jīng)典,是因為霍老師在俗解形、義聯(lián)系的同時,巧妙地滲透了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把識字和育人不著痕跡地融合起來,彰顯了漢字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第二,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價值取向的基石,課堂教學是宣傳貫徹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意識地進行熏染,識字教學要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一使命。比如,一位教師把“恕”字分解成“如”和“心”兩個字,告訴學生寬恕就是像對待自己的心一樣去體諒別人,如果人人都能這樣做,人與人之間就會增進理解,社會就會更加和諧。如此,非常自然地實現(xiàn)了對學生進行“和諧”這一核心價值理念的教育。
第三,致力于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說“漢字是中國的脊梁!”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梢?,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是漢字教學的應(yīng)有之義。
俗解漢字雖不能像字理教學一樣對漢字尋根溯源,但可以根據(jù)字形合理挖掘、滲透字中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比如,“裕”的本義是“衣物饒也”。有教師作這樣的俗解:“裕”字由衣和谷組成,我國古代富裕人家就是衣多糧多,就是我們常說的豐衣足食,富裕生活是靠男耕女織辛勤勞動創(chuàng)造的。造字本義雖然沒有糧多的本義,但是這樣俗解并不會使人產(chǎn)生牽強附會的感覺,同時還在不經(jīng)意間滲透了我國古代農(nóng)耕社會男耕女織、勤勞致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有一箭雙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