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川,王智苑,鄭 雯,鄒小興
(1.福建農(nóng)林大學林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福建省環(huán)境信息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1; 3.福建省金皇環(huán)??萍加邢薰?,福建 福州 350001)
馬銀花(RhododendronovatumLindl.Planch.ex Maxim.)也稱清明花,為中國特有種,分布于我國東南部、南部、西南部十幾個省份[1]。馬銀花花色清新淡雅,顏色豐富多樣,且具有較耐旱、抗污染、耐修剪、萌枝能力強等優(yōu)點,是極佳的園林觀賞樹種,具有廣闊的開發(fā)前景[2-3]。目前,馬銀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殖技術(shù)[2-4]、資源狀況與生長規(guī)律[5]、化學成分[1,6]等方面,而關(guān)于馬銀花干旱脅迫的反應機理鮮見報道。
當前,由于全球環(huán)境惡化,高溫干旱已成為限制植物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城市水體除了水質(zhì)較差之外,也常由于降水量短缺,受到干旱的影響,因此更迫切要求種植節(jié)水耐旱的園林觀賞植物[7]。馬銀花作為重要的城市綠化灌木,其耐旱性備受關(guān)注。李暢等[8]等對馬銀花種子萌發(fā)期的耐旱性進行研究,表明其種子萌發(fā)期具有一定的耐旱性。之后,楊華等[9]研究了馬銀花適應城鎮(zhèn)高溫環(huán)境的能力,表明馬銀花可在連續(xù)42 ℃/31 ℃(晝14 h/夜10 h)高溫正常生長5 d,具有較佳的耐高溫性。高溫作為一個非人為可控制的因素,常常與干旱緊密相關(guān),因此,研究馬銀花干旱脅迫的反應機制,能為馬銀花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學的灌溉依據(jù)。有研究表明,植物遭受干旱脅迫時,細胞內(nèi)活性氧迅速積累,導致細胞膜損傷和膜的選擇透性改變或者喪失,為了應對不良的生存環(huán)境,植物會增加有機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和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以減輕或消除逆境脅迫造成的危害[9-11]。因此,本研究通過盆栽控水法人工模擬土壤干旱條件,觀測不同水平干旱脅迫下馬銀花的形態(tài)指標和生理指標響應,探討馬銀花的干旱適應機制及策略,為更好地指導馬銀花的引種栽培、資源開發(fā)和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材料為4年生馬銀花實生苗,由浙江省林科院提供;盆栽試驗所用的棕色塑料盆的規(guī)格為17 cm(高)×20 cm(上口徑);試驗土為沙質(zhì)壤土,其主要理化性質(zhì)為:田間持水量為26%,pH值為6.14,土壤有機質(zhì)、銨態(tài)氮、全氮、全磷和全鉀含量分別為:23.74、1.75、1.53、1.34、27.12 g·kg-1。
1.2.1 緩苗 于2019年6月10日,將4年生的馬銀花實生苗移栽于福建農(nóng)林大學的溫室大棚,緩苗60 d。大棚的溫度為20~25 ℃,空氣濕度60%,基質(zhì)為田間持水量26%的砂質(zhì)壤土。
1.2.2 移栽 2019年8月10日,選取長勢一致、健康無病蟲害的幼苗,移栽到裝有6 kg試驗土的塑料盆中,每盆1株,所有塑料盆均放置在塑料薄膜上,以防植物根系從地表吸水,進行30 d的常規(guī)水分管理,使之適應大棚內(nèi)環(huán)境。
1.2.3 控水處理 從2019年9月10日開始,對馬銀花進行30 d的控水處理。共設置4個土壤水分梯度,即適宜水分(對照CK)、輕度脅迫(LS)、中度脅迫(MS)、重度脅迫(HS),其盆栽土含水量分別占土壤飽和含水量的80%、60%、40%、20%,每個處理18個重復。采用稱重法控制土壤水分,即每天17∶00—18∶00用電子秤(感量為5 g)稱重并調(diào)節(jié)水分狀況,保證各個處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達到設定的水平。在處理后的第5天、10天、15天、20天、25天,分別選取當年生功能葉,迅速帶回實驗室測定各項指標的含量。
1.3.1 植物外觀形態(tài)評價 根據(jù)馬銀花的生長狀況及葉片狀況(葉片形態(tài)、色澤、枯萎量),劃分為8個等級,于第25天統(tǒng)計最終形態(tài)指標,對脅迫期內(nèi)的馬銀花外觀形態(tài)的變化進行評價,見表1。
表1 馬銀花生長發(fā)育狀況評價等級
1.3.2 生理指標測定方法 葉片相對含水量采用飽和稱重法;相對電導率采用浸泡法;丙二醛(MDA)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可溶性糖(WSS)采用蒽酮法;可溶性蛋白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法;過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愈創(chuàng)木酚法;過氧化氫酶(CAT)活性采用紫外吸收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氮藍四唑法。以上生理指標測定方法均參照《植物生理生化試驗原理和技術(shù)》[12],每一指標均設3次重復。
利用Excel 2003對數(shù)據(jù)進行初步的整理、計算與繪圖。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及圖表分析。
由表2可知,對照組(CK)的植株生長狀況多數(shù)屬于Ⅰ級狀態(tài),即植株生長旺盛,葉色正常,葉片飽滿,無萎蔫現(xiàn)象出現(xiàn),其中有15株出現(xiàn)少量幼葉,3株略帶病斑。在輕度干旱脅迫(LS)下,植株多數(shù)屬于Ⅱ級狀態(tài),即植株生長較為正常,葉色變化不明顯,只有少數(shù)幾株葉片長斑或褐化,并帶有葉緣萎蔫失水的現(xiàn)象。在中度干旱脅迫(MS)下,有1/2的植株屬于Ⅴ級和Ⅵ級狀態(tài),即植株呈半致死狀態(tài),葉片萎蔫發(fā)黃、長斑褐化,并出現(xiàn)某些老葉一觸即落、新葉萎蔫干枯的現(xiàn)象;而另一半的植株大部分為Ⅱ級和Ⅲ級。說明在中度干旱條件下,半數(shù)植株仍處在輕度到中度的過渡階段。在重度干旱脅迫(HS)下,植株的外觀形態(tài)與其它的干旱處理有著明顯的差異,即大部分植株處于Ⅶ級狀態(tài),僅有少數(shù)呈現(xiàn)Ⅵ級狀態(tài),其植株基本呈半致死狀態(tài),葉片萎蔫卷曲、發(fā)黃、褐化并長斑,老葉一觸即落。
表2 處理25 d后不同干旱脅迫下各個評定等級的株數(shù)
2.2.1 葉片相對含水量(RWC) 由圖1可知,干旱脅迫顯著降低馬銀花葉片的RWC,葉片相對含水量排序為:重度(HS)<中度(MS)<輕度(LS)<對照(CK),且隨著干旱脅迫時間的延長,不同干旱處理的葉片RWC均下降。從5 d開始,中度和重度干旱處理的RWC已明顯低于其它2種處理,且隨著干旱脅迫時間的進一步延長,差異更明顯。在25 d時,輕度、中度、重度脅迫的含水量較對照組分別下降了18.9%、49.8%、71.9%。
2.2.2 電解質(zhì)滲透量 電解質(zhì)滲透量是衡量細胞膜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由圖2可知,干旱脅迫提高了葉片電解質(zhì)滲透量:電解質(zhì)滲透量從高到低為重度(HS)>中度(MS)>輕度(LS)>對照(CK),且隨著干旱脅迫時間的延長,3種干旱處理的葉片電解質(zhì)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對照組的電解質(zhì)含量均最低,且變化平緩;輕度干旱處理10 d后的電解質(zhì)含量迅速增加,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處理下,從第5天開始,電解質(zhì)就一直保持較為平穩(wěn)的上升趨勢,且都明顯高于對照組。
圖1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相對含水量的影響圖2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電解質(zhì)滲透量的影響
2.2.3 丙二醛含量(MDA) 由圖3可知,隨著干旱脅迫程度的增加及時間的延長,馬銀花葉片的丙二醛含量逐漸升高,各處理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對照。其中,輕度脅迫5 d時,MDA含量接近對照,之后呈緩慢上升趨勢;中度和重度脅迫5 d時MDA含量已明顯高于對照,在脅迫5~15 d時,呈緩慢上升趨勢,在脅迫15 d后MDA含量迅速增加。
2.2.4 可溶性糖含量(WSS) 由圖4可知,加大干旱脅迫程度會增加馬銀花葉片的WSS含量,且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不同干旱處理的WSS含量均呈上升趨勢。其中,在輕度(LS)和中度(MS)干旱脅迫下,WSS含量變化平緩,且與對照組(CK)差異不明顯;而在重度(HS)干旱脅迫下,WSS含量第10天開始急劇增加,在第20天達到最大值,與對照差異明顯。
圖3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丙二醛含量的影響圖4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2.2.5 可溶性蛋白含量 由圖5可知,干旱脅迫提高了馬銀花葉片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排序為重度(HS)>中度(MS)>輕度(LS)>對照(CK)。其中,輕度脅迫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不顯著;中度脅迫第5天開始可溶性蛋白含量緩慢上升,到第20天可溶性蛋白含量突然激增,并超過重度脅迫;重度脅迫5 d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已達到5.99 mg·g-1,顯著高于其它脅迫處理,且隨著脅迫時間的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無明顯變化。
圖5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圖6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POD酶活性的影響圖7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CAT酶活性的影響圖8 干旱脅迫對馬銀花SOD酶活性的影響
2.2.6 POD、CAT和SOD酶活性 由圖6~圖8可知,隨著脅迫程度的加劇,馬銀花葉片的POD、CAT和SOD酶活性降低,POD、CAT和SOD酶活性排序均為重度(HS)<中度(MS)<輕度(LS)<對照(CK)。隨著干旱時間的延長,不同脅迫處理的POD、CAT和SOD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變化趨勢。即脅迫初期的第5 d最低,明顯低于對照,之后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并在脅迫后期(20 d)達到最大值,20 d后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其中,中度脅迫的變化幅度明顯高于重度和輕度脅迫,即POD、CAT和SOD酶活性在中度脅迫時最高。
本試驗中,隨著干旱脅迫程度的加劇和時間的延長,馬銀花的生長發(fā)育受到抑制,葉片的萎蔫干枯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其中輕度脅迫下,絕大部分植株生長發(fā)育良好;中度脅迫下,有半數(shù)植株生長受明顯抑制;重度脅迫的植株基本處于半死亡狀態(tài)。這表明馬銀花可在輕度干旱脅迫(田間持水量40%~45%)的土壤種植。在中度干旱脅迫下,有半數(shù)植株仍處在輕度到中度脅迫的過渡階段,表明通過耐旱性篩選,可能會獲得抗旱性較強的馬銀花品種,具體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干旱脅迫程度的加劇及時間的延長,馬銀花葉片的相對含水量緩慢降低,而電解質(zhì)滲透率和丙二醛含量均逐漸升高。表明馬銀花遭受水分脅迫時,一方面植株水分散失超過吸收,導致植物組織含水量下降;另一方面,膜結(jié)構(gòu)破壞引起植物代謝絮亂,導致大量離子外滲使電解質(zhì)滲透率升高,并最終積累大量的MDA[13]。本研究結(jié)果與胡肖肖等[13]、李娟等[14]分別在國旗紅等4個杜鵑品種以及西鵑(Rhododendronhybridiu)、毛鵑(Rhododendronpulchrum)研究中發(fā)現(xiàn)干旱脅迫會降低植株葉片的相對含水量,提高電解質(zhì)滲透率和MDA含量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在干旱脅迫下,植物細胞內(nèi)積累大量的有機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包括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以便維持細胞膨壓,防止細胞被動脫水,以減輕或消除逆境脅迫造成的危害[9,11,14]。本研究中,隨脅迫程度的加劇和時間的延長,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斷增加,在脅迫5 d之后中度和重度脅迫就明顯高于對照。說明干旱脅迫抑制馬銀花體內(nèi)正常蛋白質(zhì)的合成,同時也會誘導脅迫蛋白的產(chǎn)生[14],為了應對不斷加劇的水分虧缺,誘導蛋白的激增可能是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這與周媛等[15]對胭脂蜜等6個杜鵑品種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干旱脅迫時間不斷延長,可溶性蛋白質(zhì)隨著干旱脅迫時間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小,可溶性糖含量總體呈下降變化較平緩的趨勢一致。
本研究中,隨著脅迫時間的延長,不同干旱處理的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變化趨勢,表明馬銀花對干旱脅迫表現(xiàn)出一定的適應性,但隨著脅迫時間的加長可能一定程度干擾SOD、POD 和CAT 活性以及酶彼此之間的互作過程。導致POD、CAT、SOD酶活性在不同程度脅迫過程中隨著時間變化,活性也隨之變化,即干旱脅迫誘導了大量自由基的產(chǎn)生,此時馬銀花植物通過提高抗氧化酶的量來清除體內(nèi)過多的活性氧。隨著脅迫程度的加劇,馬銀花葉片的POD、CAT 和SOD酶活性逐漸降低,與李娟等[14]針對西鵑、毛鵑隨著干旱脅迫時間的延長,抗氧化酶呈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一致。
綜上所述,隨著干旱脅迫程度的加劇及時間的延長,馬銀花的生長發(fā)育受到一定影響,通過觀測形態(tài)指標和生理指標,表明馬銀花屬于耐旱性植物。中度干旱條件下生理指標的變化幅度大,說明在一般干旱的區(qū)域有一定的抗旱能力。馬銀花的抗旱閾值為水分含量30%~50%,干旱生長極限為20 d。在園林綠化與生產(chǎn)運用中,馬銀花具有忍耐中度干旱脅迫(田間持水量的40%~45%)的潛能,其復水后的生長發(fā)育狀況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