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洲
(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麻醉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隨著臨床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下腹部手術患者的創(chuàng)傷性逐漸減小,而且手術恢復也比較快,但是在手術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創(chuàng)傷情況。然而在下腹部手術過程中需要進行麻醉處理,麻醉藥物對患者的中樞神經產生抑制,因此導致手術操作會讓患者出現臟器功能失調、炎癥平衡紊亂等情況,而且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明顯,對患者康復產生嚴重影響[1,2]。目前較為常用的麻醉方法主要有傳統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滯麻醉,其中硬膜外阻滯麻醉對于麻醉醫(yī)師的技術要求比較高,而且還會影響患者的血流動力水平?;诖?,本文選取我院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0 例下腹部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超聲定位神經阻滯對下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及炎癥因子水平影響,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麻醉方式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2018 年6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80 例腹部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齡51~76 歲,平均年齡(63.57±4.62)歲;體重指數(BMI)20~32 kg/m2,平均BMI(24.38±3.64)kg/m2;其中肝臟手術患者8 例,闌尾切除術患者12 例,膽道手術患者7 例,胃腸道手術患者13 例。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10 例;年齡52~75 歲,平均年齡(63.73±4.23)歲;BMI 18~33 kg/m2,平均BMI(24.63±3.15)kg/m2;其中肝臟手術患者6 例,闌尾切除術患者11 例,膽道手術患者9 例,胃腸道手術患者14例。兩組性別、年齡、BMI 及手術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下腹部手術指征;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3];無麻醉藥物過敏反應情況。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全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合并惡性腫瘤者;精神異常者;肝、腎功能不全者;麻醉禁忌證者。本次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在手術前1 天對患者進行探視,了解病情,告知術前常規(guī)禁食禁飲,并為患者講解手術的操作流程與方法以及麻醉相關的注意事項等,得到患者配合。術前給予患者0.5 mg 阿托品(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61021674,規(guī)格:1 ml:0.5 mg)、10 mg 地西泮(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957,規(guī)格:2 ml∶10 mg)肌肉注射,在進入手術室之后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與輸液裝置連接,連接監(jiān)護儀檢測患者的麻醉深度、動脈血壓、心電圖、心率、血氧飽和度、血壓水平等常規(guī)生命指標。
1.2.2 麻醉實施 ①對照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具體方法為:給予患者1.2 mg/kg 異丙酚(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368,規(guī)格:10 ml∶100 mg),1~2 mg 咪唑安定(江蘇恩華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025,規(guī)格:2 ml∶10 mg),0.1 mg/kg 維庫溴銨(浙江永寧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76,規(guī)格:4 mg),并依照患者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調節(jié)和判斷麻醉深度,之后給予患者七氟醚(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681,規(guī)格:100 ml)吸入。②觀察組患者通過超聲定位在髂腹股溝神經/髂腹下進行神經阻滯麻醉。具體操作過程參照劉軒[4]的方法實施:患者保持仰臥位,將超聲探頭放置在肋骨下緣腋前線和髂棘處,并慢慢移動通過超聲辨認髂骨位置。髂腹下/髂腹股溝神經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中間,通過超聲觀察該位置可呈現出橢圓形或卵圓形低回聲,以旋髂深動脈為走行,同時附近還出現神經外膜包繞的情況。以髂嵴骨影為標志,通過平面內技術定位進針處,穿刺針經過患者的筋膜層后,立即注射1~1.5 ml 0.75%的布比卡因(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442,規(guī)格:5 ml∶37.5 mg),之后進行全麻處理。兩組患者均應用芬太尼靜脈泵注維持麻醉效果,并且注射1~2 mg的維庫溴銨(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172,規(guī)格:4 mg)來維持肌肉松弛。
1.3 觀察指標
1.3.1 麻醉效果 患者在手術全程中表現為舒適狀態(tài)或未感到明顯痛感則表明麻醉效果為優(yōu);患者在手術期間出現稍微不適感或只需給予小劑量靜脈藥物即可耐受則表明麻醉效果為良;若患者出現強烈的疼痛感,且必須更換麻醉方式或者麻醉藥物,則表明麻醉效果比較差。麻醉總有效率=(優(yōu)+良)/總例數×100%。
1.3.2 術后疼痛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12、24、48 h 的VAS 評分情況,VAS 評分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價疼痛程度[5]:使用0~10 共11 個數字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其中0 代表無痛,10 代表最痛,指導患者從11 個數字中選取1 個數字,以表示自身的疼痛程度。
1.3.3 炎癥因子水平 記錄兩組患者麻醉前、術后2及24 h 的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23.0 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麻醉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n(%)]
2.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6、12、24、48 h 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分)
2.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麻醉前,兩組IL-6 和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2 h 后兩組IL-6 和TNF-α 水平均升高,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手術24 h 后IL-6 和TNF-α 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ml)
表3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ml)
2.4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下腹部手術是當前腹腔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但是患者在手術中和手術后會出現劇烈疼痛,而且會導致炎癥因子水平紊亂,對其身體恢復產生影響。應用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夠改善下腹部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情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6,7]。相關研究表明[8,9],骼腹股溝/骼腹下神經均在腹橫肌處,可以支配下腹部相關神經,鎮(zhèn)痛效果良好,而且應用超聲進行定位,能夠更清晰的看出患者阻滯區(qū)解剖結構,幫助醫(yī)生在操作中觀察藥物的實際擴散情況,從而控制不良反應現象,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在下腹部手術過程中會對患者造成外周傷害,進而產生刺激性條件,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現象,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同時還會使交感神經興奮性明顯加強,導致心肌耗氧量提升,進一步增加患者發(fā)生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等并發(fā)癥的概率,對患者產生嚴重影響。相關研究顯示[10],對患者應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提升下腹部手術患者的麻醉成功率。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麻醉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85.00%(P<0.05)。通過比較兩組術后疼痛程度發(fā)現,觀察組術后6、12、24、48 h 的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相關研究顯示[11-13],神經阻滯對下腹部的麻醉效果較好,這是由于髂腹下以及髂腹股溝神經是脊神經L1的一個分支,利用該方法可以直接觸到患者的腹橫肌平面。本次研究應用神經阻滯麻醉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全麻患者也證實了這一點。另外,手術2 h 后兩組炎性因子水平升高,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24 h 后炎癥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劉松華等[14]研究顯示,應用右美托咪定進行神經阻滯麻醉能夠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反應。賀淑君等[15]研究顯示,應用高頻超引導下進行神經阻滯麻醉能夠有效控制麻醉藥物的用量,并減輕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從而降低患者的疼痛情況,促進術后恢復。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因為在超聲定位下能夠清晰觀察到患者麻醉藥物的擴散與注射情況,保證麻醉注射的準確性,在提升神經阻滯的前提下,安全性較高,可以減少麻醉藥物使用,減輕麻醉后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下腹手術患者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要優(yōu)于傳統局部麻醉,同時還可減輕術后疼痛,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