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景
我們幾個好朋友去登山。在一間茅屋前,我們看見一位白發(fā)銀須的老人在傷心地哭泣,就連忙上前詢問:“爺爺,你為什么這樣傷心呢?”爺爺抽噎地說:“我爸爸打我了?!?/p>
我們正驚詫不已,一位老爺爺氣沖沖地從屋里出來,一看就知道是剛才打了兒子的那位父親。于是我們上前問道:“老爺爺,你為什么打他呢?”
老爺爺似乎還在生氣,盯著在一旁哭泣的爺爺,說:“他和爺爺頂嘴?!?/p>
?。课覀冞B忙進屋去看望爺爺?shù)臓敔敗?/p>
老師點撥
要是那個在哭的是小孩,這個故事的趣味性當然減少了,故事里祖孫三代在人們眼里都是爺爺了,大家最想見到的是那個爺爺?shù)臓敔斃玻∫枪适乱婚_始就讓這個爺爺?shù)臓敔敵鰜?,這樣寫讀者就沒有想象的空間了。
所以,作者先讓在哭的爺爺給我們留下“白發(fā)銀須”的印象,其實就是在給故事作鋪墊;故事往后發(fā)展,就不斷激發(fā)起我們的好奇心:他都是這樣一副老態(tài)了,他的爸爸、尤其是他的爺爺,又該會是個什么樣子呢?這樣,讀者的想象和興趣都被調(diào)動起來了。
鋪墊的方式很多,先渲染某一種背景,如先夸張皇帝對新衣如何喜愛,才有后來的上當受騙;先描寫特定的情景,如除夕夜的寒冷和燈光下的溫暖,再突出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貧窮和孤獨;先做一些情節(jié)上的準備,如武松過景陽岡前受到的勸阻和剛見到老虎時的拼死搏斗。如果直接寫出武松見到老虎就將其一拳打死,故事就不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