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橋
左讀范文
草 記
1982年10月,我去銀川,過三邊,一漠沙地。天地全然都空白了,幾十里沒有一座房,也沒有一棵樹,遠遠的地平線上,夕陽欲浮欲沉,像是妊娠,已經(jīng)粘膠得成一個橢圓形。我默默走著,先是并不留意,后來就發(fā)現(xiàn)眼前倏忽飄過一朵兩朵白絨團兒,溫溫柔柔的,泛著銀光;再往前走,白絨團兒竟多起來,一動腳,就繞著身子亂飛。疑心是柳絮,抬頭搜索去,四周依舊空曠,急用手去捉,手一抬,那白絨團兒卻順手而上,才抓住一團要看時,一出氣,又飛了。一時又起了風(fēng),沙塵并沒有動,但白絨團兒越發(fā)紛紛,如千萬只白色蝴蝶,升升浮浮,翩翩不能安靜。定睛看去,那白絨團兒卻原來都是從一棵一棵什么草中起身的:草高不盈尺,條細,半綠半枯,結(jié)一串串果實,如豆莢,盡都干裂;有的已空殼,在風(fēng)中錚錚顫著細音;有的半合半開,形如織布木梭,里邊兩排莢籽,每籽小如雞眼,四周生滿白絨,風(fēng)吹絨毛如足如翅,就悠悠而去了。
我不知此草為何名,站在那里,一直等遠遠的一隊駱駝走來,問起駝峰間的牧人,回答說:這草叫佛手腫。草古怪,名字也古怪。我再問,回答是:“它怎么不長絨毛呢?要不,它怎么繁衍后代???”
我不禁喟然長嘆:哦,大凡塵世,任何地方都有生命的存在,漠漠邊關(guān)沙地,也是如此。而萬事萬物既有存在的生命,又有它賴以生存的手段,環(huán)境不同,手段也相異呀!要想樹林中的蛇可以是青色,湖水里的鵝可以毛隔水,岸上的樹可以葉子圓闊,高山的樹可以葉子尖針,可見環(huán)境好的并不足夸,環(huán)境劣的更不應(yīng)自棄。再想這佛手腫長在這里,它也開花,它也結(jié)籽,雖然沒有一只蜂兒來傳遞花的愛情,沒有一只鳥兒來遺播籽的繁衍,生活給了它貧瘠,但也同時給了它奮斗,一結(jié)籽就生出絨的翅膀,自己去謀生路了。也正是環(huán)境太不好了,它并不去以色香誘蜂兒鳥兒,它靠的是自己生的欲望,靠的是飛的力量,自然這樣可能落地而生,也可能落地而亡。要不,怎么會有這么多的白絨團兒各自在找尋自己的歸宿呢?
“這草很多嗎?”我問牧人。
“當(dāng)然很多,你再往北走,沙地上全是這種草呢?!?/p>
“那走過的草壩子上怎么沒這種草?”
“它是苦命的,一旦綠了一片沙地,什么花草都來長了,有了蜂兒,有了鳥兒,它卻長不成了?!?/p>
“它只能在沙地上長?”
“要不怎么說是苦命的呢?”牧人趕著駱駝走遠了,緩緩的步伐,搖奏著沉沉的鈴聲。幾朵白絨團兒飄在駱駝的身上,落在牧人的帽子上,那深深的駱駝腳窩里,也滿滿地落下一堆了。
啊,荒涼的沙地上,有多少人來過,又有多少人能知道這草呢?知道的只有駱駝,只有牧人。但駱駝不懂人語,不能言語,牧人能言,卻不能寫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記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
(作者賈平凹,選自《西安晚報》,有刪改)
亮點借鑒
1.寫景狀物要抓住意象。意象是文章的核心,只有牢牢地抓住意象,細致描繪意象的形,深入刻畫意象的神,才能彰顯出意象的內(nèi)涵。這篇文章,一開始就在細致地描繪意象的形。如“一朵兩朵白絨團兒,溫溫柔柔的,泛著銀光;再往前走,白絨團兒竟多起來,一動腳,就繞著身子亂飛”這一句,就把“佛手腫”這種草的外形描繪出來,傳遞出它不畏環(huán)境艱難、頑強生存并發(fā)展自己的精神特質(zhì)。
2.寫景狀物要與生活緊密關(guān)聯(lián)。寫景狀物的文章,落筆于景,其實是在借景物描寫傳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認知。文中,描寫“我”與牧人對話的內(nèi)容,其實是在寫草的生存方式,更是在勾連生活,讓人們從“佛手腫”的獨特生存方式中,意識到對待生活應(yīng)秉持一種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zhì)。
右寫作文
山 石
鐘言言
我家背靠著大山,房前屋后的小路旁、田埂上,都是一些小石塊。
這些小石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色澤多樣。有的很長,呈條狀;有的很圓,像一個小磨盤。有黃褐色的,有深綠色的,還有酒紅色的……有的在山腳下的小溪里,那多半是滾圓的;有的在山間的小道上,那多半呈柱狀;至于田埂上的石塊,都是一些方形的。住在山腳下,與石為伴,這些石塊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們牽動著我的情感,觸動著我的情思,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
小時候,我很頑皮,從不愿四平八穩(wěn)地走路,而是喜歡一溜煙兒地小跑,因此總被路邊的石頭絆倒。為此,爺爺每次帶我到山上玩,總是先我一步,把路上的石塊撿去。我們爺孫二人出去玩,總是爺爺在前我在后,爺爺讓我先站在那兒,等他把路上的石塊撿去后才讓我在路上跑??墒牵瑺敔敭吘鼓昙o大了,腿腳不好,怎比得上滿是勁兒的我呢。于是,常常是爺爺還沒有清理好路面,我就開始拼命奔跑,不知被絆倒多少次。跌跤多了,爺爺反而心安了,他常常說:“絆倒好,絆倒好,小孩子哪能不摔跤呢。”
我長大了,越來越頑皮,喜歡自己出去玩,還不讓爺爺跟著。一天,我遇到一塊小石頭,圓溜溜的,通身呈靛青色,還點綴著一些雪花點,讓我很是喜歡。這時,一種征服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抬起右腳踩了上去,接著又把左腳抬起,想雙腳全踏上去……可沒想到,就在這時,這塊滾圓的石頭搖晃起來,“撲通”一下,我摔倒在地,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哭聲喚來了爺爺,可爺爺并沒有俯下身子將我扶起,而是在一旁直直地站著,這讓我很生氣。我爬起身來,一腳把那塊石頭踢飛,只見那塊石頭從空中摔到地上,一連打了幾個滾兒,最后一頭扎進了小溪……我開心地笑了,爺爺也在一旁開心地笑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離開了家,到鎮(zhèn)上的中學(xué)讀書。離家遠了,離石頭也一天天遠了,可我心中總有一種征服者的情結(jié),那就是遇到小石塊,總想把它一腳踢開,不知把我的腳踢腫多少次。
然而沒有多久,那種征服者的情結(jié)便在我心中漸漸淡去了。學(xué)習(xí)任務(wù)越來越重,學(xué)習(xí)壓力越來越大,而我只是一味地恐懼與逃避。這段時間以來,上文化課對我來說是最難的事,為此,我總是想辦法偷懶,回避難題、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甚至產(chǎn)生了輟學(xué)的念頭。周末回家,我把這種想法告訴了爺爺,爺爺什么也沒說,只是說明天帶我去爬山。
星期天早上,陽光燦爛,青翠的山坡披上了靚麗的外衣,泛著點點金光。清涼的夏風(fēng)拂面而來,讓人倍感涼爽,精神不由得也抖擻起來了。我和爺爺走在山間的小路上,依舊是小時候的那條路,依舊是爺爺在前我在后。爺爺今天走得很慢,他還在撿石頭,準確地說是在撿去我前行路上的絆腳石,這讓我很納悶。我快速地走到爺爺身邊扶住他,說:“爺爺,我長大了,不會被石頭絆倒了,不用你撿,我自己能踢開!”爺爺轉(zhuǎn)過頭,不解地問我:“真的不會被石頭絆倒了?還是繞路走吧!”
“哪條路上沒有絆腳石?我們總不能一遇到石頭就繞道走吧?!蔽液懿环獾鼗卮鸬?。“孫女懂事了。”爺爺說著,向我投來期許的目光。我快步走到爺爺前面,用力地踢去前行路上的絆腳石,一塊、兩塊、三塊……不一會兒,前行路上那青色褐色、大大小小的石塊就都被我踢開了。隨后,我急忙去扶爺爺,爺爺并沒有邁開步子,只是站在那里不停地笑。猛然間,我明白了,是啊,絆腳石何止山路有,人生路上又何其的多,只要我們有勇氣面對,勇敢地把它踢開,這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謝家鄉(xiāng)的山石,賜予我成長的力量。
(安徽五河縣臨北初中)
點評
小作者由山間普通的石塊聯(lián)想到行路上的絆腳石,又由行路上的絆腳石聯(lián)想到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再引發(fā)思考: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絆腳石,從而層層深入地揭示作文主題。小作者對作文的構(gòu)思極為巧妙,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