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群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眼老井,井旁邊有一棵老榆樹。井很深,井口呈方形,井壁是用木板鑲嵌的,多是老榆樹的木板,耐泡,不易腐爛。井臺上豎著木頭樁子,人們叫它井樁子。井樁子上安著轆轤,轆轤上一圈一圈地纏繞著又粗又長的麻繩子,這便是井繩。井繩的一端拴著柳罐斗子,打水的時候,就把柳罐斗子放到井水里,然后用手搖晃幾下井繩,柳罐斗子便蓄滿了水,接著就一圈一圈地搖著彎曲光滑的轆轤將柳罐斗子提上來,把水倒進水筲里。如是幾次,兩個水筲都裝滿了水,便用扁擔挑著回家,倒進自家的水缸里。
那時候,屯子里沒有幾眼井,幾乎大半個屯子的人都吃這眼老井的水。人們出工前或收工后就挑著水筲到這老井打水,人多的時候,大家自覺排隊,按號打水。每天一早一晚,轆轤一直吱扭吱扭響個不停。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莊稼人耳朵里,那轆轤的聲音就是屯子里悅耳動聽的音樂。
這老井的水質(zhì)特別純凈,沒有一點兒雜質(zhì),味道微甜,沒有絲毫苦澀感。用這眼老井里的水煮粥,很是爛糊、滑溜,貼出的苞米面大餅子特別細膩、暄騰。尤其是用這井水做的大豆腐,細膩光滑,特別可口。牛馬飲用的也是這井里的水,膘肥體壯,拉套干活兒力氣十足。人們出遠門的時候,恐到外地不服水土,總忘不了帶上一瓶老井的水,到了外地,把瓶子里的水倒進人家的水缸里,就不會鬧肚子。等到井水渾濁了,就有本屯子的井匠自愿義務(wù)淘井,挖出好多的淤泥。于是,老井里的水始終那么清澈、甘甜。
冬天,天氣奇寒,井臺上結(jié)滿了冰。這時候就有人拿著冰镩把那成片的厚冰擊碎了,堆放到一邊,也不收取任何報酬。人們常常拿著水舀子揀一些晶瑩透明的冰塊兒拿回家咯嘣咯嘣地啃著吃,心里也會感到?jīng)鏊?。到了正月十五,小媳婦們就領(lǐng)著自己的孩子來到井沿兒骨碌冰(在冰上打滾兒),意趣盎然。
立夏以后,濕漉漉的井臺上長滿了青苔,井沿兒旁邊的老榆樹上結(jié)滿了榆錢。偶有一只青蛙躲在井底呱呱叫著,那聲音特別清脆響亮。人們習慣一手牽著牛馬,一手拎著鐵水桶,到井沿兒飲牲口。婦女們端著水盆子,拿著棒槌來到井沿兒,蹲坐在井臺旁邊洗衣服。孩子們在這里玩著“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小雞們也趕來湊熱鬧,咯咯地叫著啄食吃,燕子也喜歡在這里銜泥,到屋檐下筑巢。生產(chǎn)隊的送水員來這里汲水,挑著水筲到地里給鏟地的社員們送水,上午兩趟,下午三趟。過路的人口渴了,也要擰著轆轤打上一柳罐拔涼的井水,咕咚咕咚地喝上一陣,便愜意地離去。晌午的時候,老井便安靜下來,只有一個白胡子老爺爺靜靜地坐在老榆樹下的石頭磙子上,搖著蒲扇歇陰涼。發(fā)現(xiàn)誰家的小嘎子來井沿兒趴在井口瞧娃娃,他便霍地站起身,一把就把小嘎子拽到一旁,說:“這可了不得啊,掉進井里會淹死的。趕緊到別處去玩兒吧?!?/p>
這白胡子老爺爺是個柳罐匠,年輕的時候?qū)iT用柳條子編織柳罐、簸箕,賣給周邊屯子,換幾個錢維持生計。據(jù)說他直到中年才有了老婆,算是有了一個家。后來生下一個千金,等到千金長大了,招了個養(yǎng)老女婿。那養(yǎng)老女婿上門不久,就到外地謀差事去了,常有錢款寄回家來。家里的日子全靠千金支撐打點著。這千金叫翠萍,個頭兒很高,楊柳細腰,腦后梳著兩條大辮子,挑水的時候,肩上的扁擔一顫一顫的,身后的兩條大辮子有節(jié)奏地左右搖擺著。
有一天,父親出門辦事去了,母親病了,我發(fā)現(xiàn)水缸沒有水了,就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悄悄地挑著一對鐵水桶去老井打水。翠萍見我擰轆轤把有些吃力的樣子,她就趕忙把我拉到一旁說:“瞧你,還沒半截扁擔高呢,到井沿兒打水,多危險??!”最后,還是她幫我打了兩柳罐水,替我挑回家了。躺在炕上的母親不住地說著感激話,夸獎翠萍心眼兒好。屯子里的人也都說翠萍和翠萍爹一樣,是熱心腸。聽說我父親不在家,我母親又病了,鄰居家的叔叔、大爺們每天爭搶著幫我家挑水。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老井的轆轤無休無止地吱扭吱扭響著。井旁的老榆樹葉子黃了又綠,綠了又黃。一晃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農(nóng)村已吃上了自來水,那吱扭吱扭的轆轤聲已經(jīng)遠去了。然而,那寧靜和諧的鄉(xiāng)村生活,與如同老井的水一樣純凈的民風依然讓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