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2019年末,我們都沒料到工作、生活會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如此大的沖擊。
2020年初,我們都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迷茫,無法判斷離“隧道”盡頭還有多遠。
2021年初,回顧一年抗疫經(jīng)歷,我們?yōu)槿祟惪挂弑憩F(xiàn)出的韌性與智慧驚嘆,也為零星不絕的疫情而憂心。
生活或人生,總是在確定與不確定中跌宕。如何對待確定和不確定,考驗人類的智慧,影響我們的選擇。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要求】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 審題指導(dǎo) ●
本題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其中材料第一段和第二段回顧了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的事實,讓人感覺生活中充滿了未知與不確定性;而第三段則陳述了經(jīng)過全國人民一年的不懈奮戰(zhàn),終于初步掌握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確定性。由此切入對人生的思考:生活總是那么的不確定,然而在眾多的不確定中也同樣存在著某些確定的規(guī)律?;谏鲜稣J識,本題的立意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層面。
一、基于對“確定”與“不確定”的認識,去剖析其中的哲學(xué)內(nèi)涵,也可以去分析“確定”與“不確定”的關(guān)系及兩者相互轉(zhuǎn)化的條件等。
二、從“不確定”中看到“確定”,進而體現(xiàn)人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時,我們億萬中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下努力應(yīng)對,終于在最大限度上戰(zhàn)勝了疫情,我們的努力保證了勝利的確定性。
三、從“確定”中看到諸多的“不確定”,進而在人生中保持一種警惕和審慎。
當(dāng)然,行文如果僅僅只是用一些事例來佐證世界的“確定”性或“不確定”性,就顯得思維不夠深入。如果只是就材料中的疫情寫疫情那就更是離題了。
命題: 衢州第二中學(xué) 徐成輝
尋找確定的智慧
[文] 衢州第二中學(xué)高三(3)班 徐子泰
人生,總是在確定和不確定中跌宕。許多人喜歡確定,因其平靜而穩(wěn)定,因其易于應(yīng)對;也有人喜歡不確定,因其驚險而充滿挑戰(zhàn)。
無論人們喜歡與否,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當(dāng)今世界越來越不確定。古時人們?nèi)粘龆鳌⑷章涠?,唯一不確定的就是老天爺?shù)摹捌狻?時至今日,信息時代的來臨使生活中的一切都有著不確定的味道。因此,我們必須直面生活中的種種不確定,而不能幻想確定地度過一生。
面對不確定的事,有的人會手忙腳亂而不知如何是好,而有的人則顯得成竹在胸,于談笑間解決問題。后者之所以能如此從容不迫,是因為他們認真地準(zhǔn)備好每一點確定的、力所能及的事。沒有人天生就能應(yīng)對各種不確定的挑戰(zhàn),只有經(jīng)過精心準(zhǔn)備、運籌帷幄,方能決勝于千里之外。正如風(fēng)險投資人吳軍,他對每只股票、每家公司都有細致的分析研究,因此股市波動之時,他往往能及時止損甚至從中獲利。他應(yīng)對風(fēng)險的能力正來自事先詳細周到的研究與準(zhǔn)備。
有了充足的準(zhǔn)備,還必須有開闊的思維和大膽的冒險精神,方能從容應(yīng)對不確定。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政府果斷大膽地采取封城措施,從而極為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擴散;反觀有些國家,面對不確定的危機,保守固執(zhí),優(yōu)柔寡斷,不采取行動,最終導(dǎo)致疫情蔓延,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局面失控。采取因循守舊的策略,面對一些不確定的危機之時,可能只是緣木求魚;敢于創(chuàng)新思維,采用看似大膽實則合理的手段,往往起到釜底抽薪之效。以充足的準(zhǔn)備為基礎(chǔ),膽大心細地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便是應(yīng)對不確定的不二法門。
而當(dāng)成功地應(yīng)對了一次不確定之后,這次危機也就轉(zhuǎn)變成了機遇,讓人從中汲取營養(yǎng),獲得經(jīng)驗教訓(xùn)。吃一塹長一智,也正是在應(yīng)對不確定的疫情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應(yīng)對疫情的程式和方法,這些都將成為一個個確定的危機解決方案。今后即使有零星的疫情出現(xiàn),也必能反應(yīng)迅速,消解于無形。這便是中國經(jīng)驗,這便是從不確定中找到確定。
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面對不確定,深思熟慮,做充分的準(zhǔn)備;膽大心細,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吸取經(jīng)驗,形成新的程式。這便是應(yīng)對不確定的時代的最好方法,這便是我們?yōu)槿祟惷\共同體所做出的中國貢獻!
點評:作者從歷史進程的角度去分析了生活的“不確定”越來越強烈,最為重要的是要有從“不確定”中尋找出“確定”的智慧。然后分層論述了面對“不確定”需要深思熟慮,充分準(zhǔn)備;膽大心細,創(chuàng)新思維;吸取經(jīng)驗,形成程式。層層深入,舉身邊事,尤其是中國抗疫來佐證。最后自然綰結(jié)全文進而提升主旨。文章結(jié)構(gòu)清晰,考場中可以快速成文,但思維的深度、語言的美度都有待提高。
(指導(dǎo)老師:徐成輝)
荊棘已除,薪火猶在
[文] 衢州第二中學(xué)高一(7)班 徐 衡
跋涉在時光與命運的跌宕之中,我們時而遭遇迷茫、陷入不測,然而我始終相信,在這一切“不確定”中,總有一些東西是“確定”的,是足以被相信的,譬如正義,譬如良知。
命運的殘酷往往在于受害者并沒有做錯什么,就被突然剝奪了幸福。我們無法想象因為保姆縱火而失去了美滿家庭的男主人,該是怎樣一種切膚之痛,可是我們看到了在疫情最艱難的時候,那個男人捐出巨額財物,我們?yōu)橹畡尤?。倘若易地而處,我想我大概會是失魂落魄、一蹶不振。對心理偏激的人而言,萌生報?fù)社會的念頭也極可能,可是他沒有。這是我們看到的確定,看到的大愛無疆。
而在這一場抗疫中,令我們感動的又何止這一個呢?那些為了研究病毒而在負壓實驗室中夙興夜寐的科研人員;那些毅然決然奔赴前線,為了素昧平生卻又血脈相連的同胞們奮戰(zhàn)的醫(yī)護人員;還有千千萬萬的基層工作者在我們看見或看不見的地方演繹著那樣微弱卻又那樣讓人慰藉的溫暖……生活與人生充滿了種種不測,我們也總能做出堅定的選擇。
有人說:“AI與人類的區(qū)別大概就在于它們沒有感情?!钡拇_,人工智能做出的每個選擇都在嚴密的邏輯與算法架構(gòu)之下,而我們?nèi)祟悈s往往自己都說不清這么做是因為什么。人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動物,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好。然而翻開史書,我們?nèi)阅茏x到的是:哪怕生活清貧也要把經(jīng)濟來源分一半給朋友的楊士奇;本著人道主義精神來華并最終為此獻身的白求恩大夫……《殘次品》中寫道:“人類這個物種,脆弱得可悲可鄙,又堅強得可敬可畏。”所以,有些東西是亙古不變的,就像暗夜中的星河。
這種東西有時叫作愛情、友情,有時被冠以良知、忠義的名號。在不同的時代或被有情眾生頂禮膜拜,或跌落神壇。然而不管它被追隨信仰還是被埋沒雪藏,都無礙人性中最圣潔的光輝覆蓋在它的身上。
也許命運充滿了殘酷的“不確定”,也許我們曾“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但我們能看到并確定的是那些我們愿意相信、堅持的東西。
“為眾人開路者,不可使其困頓于荊棘;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fēng)雪?!?/p>
而今荊棘已除,薪火猶在。
點評:作者還是很會寫文章的,這樣的作品在考場上可能討巧,他完全有別于人們常常入手立意的生活的“確定”與“不確定”,而是提升到人們對人類的高尚品質(zhì)的追求的“確定”之中,算是別開生面。另外,作者在舉例論證時善于用概述性的語言,簡潔而內(nèi)容豐贍;引用能契合行文,但缺少了一點分析。
(指導(dǎo)老師:徐成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