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誠,羅米娜,黃超,陳馥,賀杰,朱春梅
(西南石油大學(xué) 化學(xué)化工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生物炭吸附劑因其來源廣泛、制備簡單而備受關(guān)注。然而受到原料和工藝條件的限制,未經(jīng)修飾的生物炭對雙氯芬酸鈉的吸附能力通常較低[1-3],為提高生物炭的吸附能力,各種方法被用于生物炭的改性,如酸堿改性、表面氧化、表面活化和化學(xué)接枝等[4-5]。明膠是一種天然高分子材料,從動物的骨肉中獲得,因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被廣泛地應(yīng)用于醫(yī)藥、食品及工業(yè)領(lǐng)域[6-8]。此外,明膠中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團,可負載于生物炭上以增強其對雙氯芬酸鈉的吸附能力,而鐵離子的加入則使得吸附劑得以輕易分離,進一步降低成本[9]?;诖?,本文采用磁性明膠對生物炭進行改性,并研究其對雙氯芬酸鈉的吸附特性。
六水合三氯化鐵、氯化亞鐵(四水)、明膠、雙氯芬酸鈉(DFC)、鹽酸(HCl)、氨水(NH4OH)、氫氧化鈉(NaOH)均為分析純;油菜秸稈(四川);氮氣(≥99.2%)。
SK-G06123K真空管式爐;JM-5600LVIE300X SEM-EDS;WQF-520傅里葉紅外光譜儀;Nano Brook Zeta PALS zeta電位儀;UV-18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SHA-C恒溫水浴振蕩器;PHS-3C pH計。
將過50目篩的油菜秸稈粉末置于真空氣氛式管式爐中,通以100 mL/min N2,以4 ℃/min的升溫速率升溫至600 ℃,保留150 min制得原始生物炭,將制得的生物炭用50 mL 1 mol/L HCl浸泡12 h以除去多余灰分和雜質(zhì),處理后的生物炭通過去離子水洗至中性,在70 ℃下干燥12 h,記為BC備用。
磁性明膠改性生物炭(GXBC)通過以下條件制得:將50 mL FeCl2(1 mol/L)和FeCl3(2 mol/L)同時加入1 L明膠(1 g/L)水溶液中,在60 ℃下攪拌 1 h,并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溶液直至最后一滴加入時溶液變?yōu)榧兒谏瑢⒌玫降幕旌先芤涸?50 ℃ 條件下攪拌6 h,完成后再向混合溶液中加入1 g BC并繼續(xù)攪拌2 h,維持溫度和攪拌條件不變,然后將50 mL戊二醛(50%)溶液添加到混合溶液中交聯(lián)3 h,得到的最終產(chǎn)品先后用鹽酸溶液(1 mol/L)和去離子水沖洗去除多余的游離鐵,最后通過磁收集獲得均勻的GXBC顆粒。
準確稱取雙氯芬酸鈉溶解于超純水中,配制成濃度為15 mg/L的標準儲液。取200 mL DFC儲備液至250 mL錐形瓶中,并用0.1 mol/L的HCl和NaOH溶液調(diào)節(jié)pH,加入10 mg GXBC,將錐形瓶置于恒溫水浴振蕩器中(25 ℃,160 r/min),一定時間后將溶液離心取上清液,測定溶液的吸光度(檢測波長為276 nm),并計算其濃度。
雙氯芬酸鈉吸附量可由式(1)計算,去除率由式(2)計算:
(1)
(2)
式中Qt——雙氯芬酸鈉t時刻的吸附量,mg/g;
R——去除率,%;
C0和Ce——分別代表雙氯芬酸鈉的初始濃度與平衡濃度,mg/L;
Ct——t時刻的雙氯芬酸鈉濃度,mg/L;
V——雙氯芬酸鈉溶液體積,L;
m——吸附劑GXBC的用量,g。
準一級動力學(xué)模型與準二級動力學(xué)模型由式(3)與式(4)表示:
ln(Qe-Qt)=-K1·t+lnQe
(3)
(4)
式中Qe與Qt——分別表示雙氯芬酸鈉的平衡吸附量和t時刻的吸附量,mg/g;
K1——準一級動力學(xué)吸附速率常數(shù),min-1;
K2——準二級動力學(xué)吸附速率常數(shù),g/(mg·min);
t——吸附時間,min。
Langmuir和 Freundlich 吸附等溫模型數(shù)學(xué)表達式分別為式(5)、式(6):
(5)
(6)
式中Ce—— DCF 吸附達到平衡時的濃度,mg/L;
Qe——平衡吸附量,mg/g;
Qmax——最大吸附量,mg/g;
KL——Langmuir吸附速率常數(shù),L/mg;
KF——Freundlich吸附速率常數(shù),mg1-1/n·L1/n/g。
標準自由能ΔGθ(kJ/mol)、標準熵變ΔSθ[J/(K·mol)]、標準焓變ΔHθ(kJ/mol)有關(guān)方程式分別為式(7)、式(8):
ΔGθ=-RTlnKθ
(7)
(8)
式中 Kθ——平衡吸附常數(shù),L/g;
T——反應(yīng)溫度,K;
R——理想氣體常數(shù),8.314 J/(mol·K)。
圖1分別是BC與GXBC的掃描電鏡圖。
圖1 BC(a,b)與GXBC(c,d)的SEM圖像Fig.1 Images of BC(a,b) and GXBC(c,d)
由圖1可知,BC的表面相對平滑,并無明顯的孔隙結(jié)構(gòu);然而在經(jīng)過磁性明膠改性后,GXBC表面出現(xiàn)了大量褶皺與孔隙結(jié)構(gòu),這說明磁性明膠顆粒被成功地負載到BC表面;此外EDS光譜圖(見圖2)的結(jié)果也表明,未經(jīng)改性的BC表面僅含有微量的Fe元素,而改性后的GXBC表面卻檢測到大量Fe元素,這進一步說明磁性明膠對BC的修飾是成功的。
圖2 BC(a,b)與GXBC(c,d)的EDS譜圖Fig.2 EDS spectra of BC(a,b) and GXBC(c,d)
圖3分別表示BC、GXBC的FTIR譜圖。
圖3 BC(a)與GXBC(b)的FTIR譜圖Fig.3 FTIR spectra of BC(a) and GXBC(b)
由圖3可知,相對于BC,GXBC在 3 648,3 162,3 085,2 520,1 361,1 232 cm-1的位置出現(xiàn)了新的吸收峰,分別來自于 —OH,—NH2,—CONH2,—COOH,—NH2和Fe—O的伸縮振動峰;而 545 cm-1和 445 cm-1則是氧化鐵的特征吸收峰,這些新增吸收峰同樣驗證了磁性明膠成功對BC進行改性[10-11]。
在吸附過程中,吸附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參數(shù),由圖4可知,GXBC對DFC的吸附可分為兩個過程,在吸附過程開始時,因為GXBC表面存在著大量的吸附位點,加上DFC在溶液與GXBC表面之間的濃度梯度大,傳質(zhì)推動力大,此時吸附速率較快,在 60 min 時,吸附量就達到了平衡吸附量的95%;在240 min時,DFC濃度已經(jīng)不隨時間而變化,說明此時吸附已經(jīng)達到平衡,平衡吸附量為266 mg/g,原因是隨著吸附過程進行,DFC濃度梯度逐漸減小,以及有效吸附位點的減少使得吸附速率逐漸減小直至達到平衡。
圖4 吸附時間對DFC去除的影響Fig.4 Effect of conduct time on removal of DFC
pH對雙氯芬酸鈉吸附的影響見圖5。研究了pH從2~10的水溶液中雙氯芬酸鈉的去除率,結(jié)果表明在pH較低時,去除率較高,在pH=5時,去除率最高,達到了96.39%,隨著pH升高,雙氯芬酸鈉的去除率明顯降低。
圖5 pH值對DFC去除的影響Fig.5 Effect of pH on removal of DFC
圖6表示了GXBC在不同pH下的Zeta電位圖。
圖6 pH值對GXBC Zeta 電位的影響Fig.6 Effect of pH on Zeta potential of GXBC
由圖6可知,GXBC的等電點pHzpc=4.99,當pH<4.99時,GXBC表面官能團的質(zhì)子化使得其帶正電而DFC帶負電,此時GXBC與DFC之間會產(chǎn)生靜電引力從而提高對DFC的吸附,當pH>4.99時,隨著pH的升高,官能團的去質(zhì)子化過程使得GXBC表面帶負電,此時DFC也帶負電,GXBC與DFC之間會產(chǎn)生靜電排斥力,隨著pH不斷升高,靜電排斥力逐漸增大,從而減弱對DFC的結(jié)合能力,降低吸附量[12-13]。
為了進一步解釋GXBC對DFC的吸附機理,采用準一級動力學(xué)與準二級動力學(xué)模型對吸附過程進行擬合,擬合結(jié)果見圖7與表1。
圖7 GXBC吸附DFC的準一級動力學(xué)曲線(a)與準二級動力學(xué)曲線(b)Fig.7 Kinetics curve of pseudo-first order(a)and pseudo-second order(b)
表1 GXBC吸附DFC的動力學(xué)參數(shù)Table 1 Kinetics parameters for DFC adsorption onto GXBC
由圖7和表1可知,通過準二級動力學(xué)對數(shù)據(jù)擬合的相關(guān)系數(shù)(R2>0.98)大于準一級動力學(xué)模型擬合結(jié)果,說明GXBC對DFC的吸附速率控制步驟為化學(xué)吸附,主要是由于吸附過程中DFC與吸附劑活性位點之間的化學(xué)反應(yīng)。此外,吸附過程更加符合準二級動力學(xué)模型還表明GXBC對DFC的吸附更加依賴于GXBC表面的有效吸附位點而不是溶液中DFC的濃度[14-15]。
吸附等溫線能夠反映DFC分子在平衡時液相和固相間的分布情況,是評價GXBC吸附性能的重要指標,GXBC對DFC吸附的等溫模型吸附擬合結(jié)果見圖8。
圖8 GXBC對DFC的等溫吸附曲線Fig.8 Isotherm adsorption curve of DFC onto GXBC
由圖8和表2可知,GXBC對DFC的吸附過程更加符合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說明DFC在GXBC表面發(fā)生了單層吸附,此外n>1說明GXBC對DFC的吸附過程屬于優(yōu)惠吸附。
表2 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的參數(shù)Table 2 Model parameters of Langmuir model and Freundlich model
GXBC對DFC吸附的熱力學(xué)參數(shù)計算結(jié)果見表3。
表3 GXBC對DFC的吸附熱力學(xué)參數(shù)Table 3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for DFC adsorption onto GXBC
由表3可知,在不同溫度下其ΔGθ<0,并與吸附溫度成反比,說明GXBC對DFC的吸附是一個自發(fā)過程并且其自發(fā)性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現(xiàn)象與富鐵生物質(zhì)去除DFC的結(jié)果類似[16],此外ΔSθ<0、ΔHθ<0進一步說明DFC的吸附是放熱過程,并且過程中固液相界面混亂度是逐漸降低的。
(1)通過厭氧熱裂解制備油菜秸稈生物炭BC,并用磁性明膠對其改性制得磁性明膠改性生物炭GXBC,表征數(shù)據(jù)顯示,經(jīng)磁性明膠改性后的生物炭顯現(xiàn)出大量褶皺與孔隙結(jié)構(gòu),紅外數(shù)據(jù)也顯示 GXBC 表面新增了大量官能團。
(2)GXBC對DFC有著優(yōu)異的吸附能力,并且吸附速率較快,最佳吸附時間為240 min,此外酸性條件下GXBC對DFC的去除率大于堿性環(huán)境下,當pH=5時,吸附效率最大。
(3)GXBC對DFC的吸附過程更加符合準二級動力學(xué)模型和Langmuir等溫吸附模型,說明DFC的吸附是自發(fā)放熱的單層吸附、化學(xué)吸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