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國文,周曉紅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主要表現為體質量降低、脫水、消瘦、進行性吞咽困難等。手術是治療食管癌的首選方法,但術后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胃食管反流是食管癌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常用質子泵抑制劑抑酸治療胃食管反流,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是苯并咪唑類化合物,可作用于胃壁細胞,緩解患者胃灼熱、反酸、嘔吐等臨床癥狀,但停藥后易復發(fā)[2]。中醫(yī)治療胃食管反流具有一定療效,故本研究旨在觀察針刺治療食管癌術后反流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晉中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19~58歲,平均(45.61±4.35)歲;病程1~11年,平均(4.92±1.20)年;鱗癌31例,腺癌8例。觀察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18~57歲,平均(45.12±4.12)歲;病程1~9年,平均(5.27±1.25)年;鱗癌30例,腺癌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140909211)。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食管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3]。臨床診斷:A.吞咽食物時吞咽困難或胸骨后疼痛,有異物感、哽噎感,食管造影有充盈缺損或龕影、局部管壁僵硬、食管黏膜局限性增粗等;B.吞咽食物時吞咽困難或胸骨后疼痛,有異物感、哽噎感,胸部CT檢查發(fā)現食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或環(huán)形增厚。符合上述1項即可診斷。病理診斷:纖維食管鏡檢查刷片細胞學或活檢陽性。②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腫瘤中醫(yī)診療指南?中痰氣互阻證的辨證標準[4]。癥見胸膈痞悶,時有噯氣不舒,吞咽不順,食入不暢,伴有隱痛,口干,舌淡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術后并發(fā)胃食管反流者;家屬及患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伴有嚴重肺、腎、肝等臟器病變或血液系統疾病、原發(fā)性心血管病變者;不愿意配合及對針刺恐懼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精神障礙及無法正常溝通者。
2.1 對照組 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珠海潤都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28,10 mg/粒)口服治療,每次1粒,每日1次。連續(xù)治療2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主穴:天突、足三里、內關、胃俞、中脘。配穴:肝氣犯胃配太沖,胃陰不足配三陰交、脾俞,痰飲停滯配公孫、豐隆。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以平補平瀉法針刺穴位,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次,每日1次,每周治療5 d。連續(xù)治療2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食管24 h p H檢測指標。采用24 h食管p H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食管括約肌上5 cm處p H<4反流次數、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反流持續(xù)時間≥5 min反流次數、p H<4總時間。②生活質量評分。采用食管癌專用量表和國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評定草案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包括一般癥狀、情感活動、社會交際、日常生活、治療相關癥狀5項,共25題,每題1~4分,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5]。③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根據患者嘔吐、反酸、胸痛灼燒感的無、輕、中、重依次計為0、1、2、3分,總分越高表明胃食管反流癥狀越明顯。
3.2 臨床評定標準 痊愈: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減少率>95%,體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減少率為60%~95%,體征、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有效: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減少率為30%~59%,體征、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減少率<30%,體征、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嘔吐、反酸、胸痛灼燒感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嘔吐、反酸、胸痛灼燒感及總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治療前后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治療前后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時間 嘔吐積分 反酸積分觀察組 39 治療前 1.74±0.51 1.77±0.53治療后 0.88±0.21△▲ 0.85±0.19△▲對照組 39 治療前 1.75±0.52 1.76±0.51治療后 1.17±0.32△ 1.24±0.37△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4.87%(37/39),高于對照組的84.62%(33/3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3)食管24 h p H檢測指標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 H<4反流次數、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反流持續(xù)時間≥5 min反流次數、p H<4總時間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 H<4反流次數、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反流持續(xù)時間≥5 min反流次數、p H<4總時間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治療前后食管24 h p H檢測指標及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治療前后食管24 h p H檢測指標及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p H<4反流次數(次)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min)觀察組 39 治療前 287.33±35.66 129.65±21.52治療后 12.15±3.28△▲ 2.52±0.71△▲對照組 39 治療前 289.74±35.75 130.52±21.74治療后 34.18±10.11△ 12.34±2.81△生活質量評分(分)觀察組 39 治療前 17.57±5.14 556.85±56.6217.51±17.25治療后 2.15±0.64△▲75.34±17.21△▲組別 例數 時間反流持續(xù)時間≥5 min反流次數(次)p H<4總時間(min)86.87±20.46△▲對照組 39 治療前 16.51±0.48 559.62±57.6116.41±17.18治療后 5.57±1.28△125.62±27.7152△.14±18.33△
胃食管反流是指十二指腸內物質反流入食管,導致出現組織學損傷及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疾病,當生理性抗反流屏障膈肌及下食管括約肌等存在缺陷時會產生反流現象[6-7]。食管胃吻合術是食管癌常用的治療方式,但由于胃位移、手術創(chuàng)傷及喪失食管下段括約肌高壓帶屏障功能、迷走神經損傷,致使胃內容物排空延遲,以及術后喪失殘余食管的蠕動能力[8],患者術后多出現胃食管反流。
雷貝拉唑是質子泵抑制劑,可以提高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促進食管黏膜愈合,減輕反酸、胃灼熱等癥狀,也可依附于胃壁細胞表面,抑制H+/K+-ATP酶,減少胃酸分泌,減輕胃酸對黏膜和組織的腐蝕作用[9]。
術后胃食管反流屬于中醫(yī)“反胃”“吐酸”等范疇,其病位在食管,與胃、肝、脾關系密切。本病多為本虛標實之證,病機為脾胃虛弱,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肝郁氣滯,氣郁化火生酸,耗傷陰血,血燥津枯,氣機不暢,血運失常,痰瘀互結,痰氣交阻于食管而致病[10-11]。治療以開郁降氣、健脾和胃為主。天突為任脈、陰維脈交會穴,可化痰除滯,行氣解郁;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具有和胃降氣之功,對胃腸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也可調節(jié)胃腸激素水平[12];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通于陰維脈,可降逆理氣安神;公孫屬足太陰脾經絡穴,通于沖脈,可交通脾、胃兩經氣血,調節(jié)上逆之氣,內關配公孫,可達平沖降逆、升清降濁之功;胃俞可降逆止嘔,健脾和胃;中脘為胃之募穴,可調理中焦,升清降濁,增強胃蠕動,促進胃排空[13],二者共奏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功,可治療便溏、反酸、胃脹等病證;豐隆屬足陽明胃經,針刺豐隆可調和脾胃;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可調脾氣,益精血,養(yǎng)肝血;太沖為足厥陰肝經原穴,可疏肝氣。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 H<4反流次數、最長反流持續(xù)時間、反流持續(xù)時間≥5 min反流次數、p H<4總時間、胃食管反流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和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表明針刺治療食管癌術后反流患者,可增強抑酸效果,緩解臨床癥狀,提升臨床療效及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仍存在納入病例少、未觀察患者遠期療效的不足,需在今后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