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志國
正逢“五一”,又想起了去年此時的那次游歷。緣起是兩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從網(wǎng)上知道小作《逝去的甜甜根——早年印象》被國家圖書館收藏。于是在去年“五一”小長假,我專門踏進了國家圖書館,當看到小作扉頁上加蓋的紅色“國家圖書館藏書”圓章時,既興奮又惶恐。
近年來,媒體不斷報道稱,國人與讀書正在漸行漸遠。據(jù)有關(guān)統(tǒng)計,2018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zhì)圖書閱讀量不到5本,比日本、法國、韓國低。其實不用統(tǒng)計,單憑感覺也知道,當下國人讀書少已然是不爭的事實,公交上、地鐵上很難見到讀書人,可到處都是捧著手機的低頭族。有一次我在書店買了幾本書,塑料袋提著順便到商場買東西,商場服務(wù)員看到后很驚訝地打招呼:“??!你還看書?你是老師吧。”我感到很悲哀,在一些人眼里讀書已然成為另類的事了。我把此事發(fā)到了微信朋友圈,更悲哀的是有當老師的朋友留言:“老師就一定讀書嗎?”誠然,本該是讀書人的老師也不讀書了。據(jù)前幾年一項針對北京市海淀區(qū)中小學(xué)教師閱讀狀況的調(diào)查,半數(shù)以上的老師每天讀書時間不足半小時,平均每人每年讀書不到6.69本,而且在閱讀種類中,教學(xué)參考書占了絕大多數(shù)。《新華每日電訊》曾報道,記者在上海等地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一些中小學(xué)教師課外閱讀非常缺乏,幾乎處于“不讀書不看報”的境地。針對這種狀況,有人大聲疾呼要引起重視,指出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民閱讀量持續(xù)下降,閱讀的品質(zhì)不斷走低。更可怕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并不因缺乏閱讀而羞愧,相反,專注于閱讀倒仿佛是一種病態(tài),這種價值觀的顛倒非??膳?。
當時,徜徉在國家圖書館,有種朝圣的感覺,對身邊匆匆走過的各色讀者,心中充滿敬意。在用于查詢的電腦前,一對老夫婦和兒子正在小聲交談,兒子幫父母查找需要借閱的圖書。我初來乍到,不會操作查詢功能,正想求助于工作人員,老夫婦的兒子主動過來很快幫我解決了問題。這里的人彬彬有禮,沒有大聲喧嘩者,與酒店的氛圍截然不同,置身其間,我努力把自己“裝成”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溜達在各樓層、走廊里,看人們聚精會神讀書的場景,心里有莫名的興奮和感慨。后來,邊走邊參觀了甲骨文展、武強年畫展。對甲骨文展,我頗有興味,原因是我曾經(jīng)到河南安陽殷墟參觀,對于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研究過程有所了解,還寫過一篇小文《殷墟斷想》。在這個展室里,遇到一對年過七旬的老夫婦,我問他們?yōu)槭裁磥砜凑褂[,他們說假期里到處是人,這里清靜,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挺好。我還和兩個十七八歲的男孩進行了攀談,他們說看看這些,長點知識,增加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我問他們?yōu)槭裁床怀鋈ネ?,他們說“國圖”里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也挺有收獲。武強年畫是河北家鄉(xiāng)的“土特產(chǎn)”,竟然登了大雅之堂,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十多歲的女兒在年畫面前看得津津有味,年輕媽媽指著年畫給女兒介紹過年的風(fēng)俗和年畫的含義……
因為小作《逝去的甜甜根——早年印象》出版的原因,認識了一些文友,發(fā)現(xiàn)讀書人雖然越來越少,但堅守的也不乏其人。有一個文友大學(xué)讀的是圖書館專業(yè),因為喜愛讀書,放棄了待遇更為優(yōu)厚的工作,挑選了一個冷門——到學(xué)校圖書館工作。多年以來,她把別人用于打麻將、唱歌跳舞、喝酒社交、旅游購物的時間用于讀書,同時做閱讀推廣工作,寫出多篇論文,出版了自己的讀書隨筆文集。我曾經(jīng)問她,在這喧囂浮躁的環(huán)境里,讀書沒有讓你獲得什么物質(zhì)利益,為什么還樂此不疲?她說,也許是興趣吧,讀書的收獲,不能以有用沒用、能不能獲得物質(zhì)利益來衡量,讀書豐富了心靈,孤獨痛苦的時候,可以通過讀書獲取精神的力量;讀書賦予我一雙無形的翅膀,讓我的心靈飛得更高,眼光更遠。還有一位朋友,五十出頭的年紀,職業(yè)會計,但酷愛詩歌,他把背誦詩歌當作鍛煉記憶的方法,上班路上背唐詩、宋詞。不論何時何地,也不論做什么,常常觸景生情,口里會念叨出與之相應(yīng)的詩句來。有人笑他迂,他卻始終樂此不疲。我和他開玩笑說,一個會計,會數(shù)錢就行啦,咋迷上詩歌啦?我還曾建議他,報名參加詩詞大會吧,肯定圈粉無數(shù)。還有一位省直部門的干部,忙忙碌碌,工作干得風(fēng)生水起,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讀書,每年讀書不下100本,還特別喜歡寫作,出版了散文系列4本集子,120多萬字。單是身邊的例子,也是讓人深受觸動的。
下午2點,北京大學(xué)的張鳴教授在“國圖”做蘇軾詞講座。1點30分,講座大廳已是座無虛席,后來的人把過道都坐滿了。我大概估計了一下,聽眾不下三四百人,其間有七八十歲的老者,有十幾歲的孩子,但中青年占了絕大多數(shù)。蘇軾的好多詞作,雖然不陌生,但經(jīng)張鳴教授的講解,我又有了新的理解。講座期間,精彩處人們不斷報以掌聲……總在書香中熏陶的人,我相信,和終日沉湎在物質(zhì)享樂中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不同的。
在“國圖”徜徉了一天,看到那么多人舍棄游玩時間,在里面靜靜地讀書,我有點羞愧,也有點欣慰,羞愧的是自己荒廢光陰,蹉跎歲月,欣慰的是讀書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有一種說法,有太多的人讀書不僅少,還帶有一定的功利性:為學(xué)歷、為職稱、為求職,等等。當然,這也是一種讀書,但和這里所指的不以功利為目的、純粹愛書的讀書人的概念不同。在“國圖”,我看許多人,不管是看書、看展覽還是聽講座,都沒有什么功利目的。還有前面提到的那些文友,他們也是愛好讀書的人……我想,不管時代如何發(fā)展,環(huán)境怎么變化,這樣的人,還是會時時處處都存在著。他們是真正能體會到書的美好,被書自然吸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