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萌
蘭州交通大學(xué)
一、“正”的字形演變及辭書釋義
“正”的讀音有兩個:
1.zhēng。
《廣韻》諸盈切,平清章。耕部。
《漢字字源》中:“正”字上端原為一個方形的城邑,下面是一只腳,正向著它前進。走向城池并非是去游玩,而是有征戰(zhàn)討伐的意味。所以“正”字的本義是“征伐,征戍”的意思。
2.zhèng。
《說文》“正”即“正中,平正,不偏斜”的意思。許慎的解釋已經(jīng)是“正”字的后起義。對于這個字形,學(xué)界的解讀各抒己見,許慎的《說文解字》的解釋可謂一說。如果不溯源甲骨文或者金文形體的話,已經(jīng)不易看出“正”字初文的構(gòu)字理據(jù)了。
下面將結(jié)合語料庫、以及《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漢字字源》等書籍、文獻中的釋義中該義項出現(xiàn)的時間,對其進行梳理。漢字“正”在歷史演變中有實詞的演變和虛詞的演變,本文主要以實詞“正”的字義演變進行梳理和分析,具體演變?nèi)缦隆?/p>
一、先秦兩漢時期
1.先秦時期,“正”通“征”,本義征伐、征戍。一般為動詞,主要作謂語。有出兵,征討的意思。例如:①《書·湯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通“征”時,也有賦稅,抽稅的意思。
2.“正”字的構(gòu)字理據(jù)為向某一既定方向或目標(biāo)進發(fā),它的造字本義當(dāng)為“征伐”,由于后來又為這一意義另造了后起字“征”字,因而“正”字也就舍棄了它的造字本義,而將正中,平正,不偏斜作為它的基本常用義。至于新造字“征”字何時出現(xiàn)的,現(xiàn)今學(xué)界仍有許多爭議。
因此先秦時期,正中,平正,不偏斜開始成為“正”的基本常用義,即許慎認(rèn)為“正”的本義。形容詞性。
3.“正”字以正中,平正,不偏斜這一基本常用義為繁衍,出現(xiàn)了許多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1)判定事情正確,公正合理時,引申義為合規(guī)范、合標(biāo)準(zhǔn)。可指判定某事時無偏見,為形容詞。
“正”意思為合規(guī)范、合標(biāo)準(zhǔn)時,又可以引申出合乎法度、規(guī)律、常情的意思。例如:①《漢書》:刑罰少,則陰陽和,四時正。
根據(jù)上面的意思,“正”還可引申義為嚴(yán)肅,嚴(yán)正。例如:①《孫子兵法·九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2)指色和味道時,可以引申沒有雜質(zhì),純潔、純正的意思。例如:①《韓非子·難四》: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所味不必美。
(3)一般指人的行為規(guī)范時,引申義為正直,公正。形容詞性,修飾人的行為。例如:①《列傳·鄭孔荀列傳》;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正。
由此根據(jù)文獻觀察出,在先秦兩漢“正”在演變發(fā)展過程中,也可以用來修飾人的品質(zhì)的意思。即引申出真誠的意思。
4.“正”有善,完善,美好的意思。這個意思往往多用于中國古代男子成年的冠禮。例如:①《儀禮·士喪禮》:決,用正王棘,……纊極二。
5.《說文解字》中,許慎認(rèn)為“正”的本義為向著城邑前進。若前進的方向不正確,就需要匡正方向,故隱喻為“糾正,改正,匡正”。后又因“正確的方向”指行為方面和思想方面,因此“糾正”義又特指在思想、道德、言論、禮儀等方面,將違反標(biāo)準(zhǔn)的糾正過來。例如:①《荀子·王霸》:禮,之所以正國也。②《論語·學(xué)而》:子曰:就有道而正焉。
又衍生出幾個引申義:
(1)糾正這個動作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手段來實現(xiàn),故可引申為止,制止。例如:①《詩·邶風(fēng)·終風(fēng)序》:遭州吁之暴,見侮慢而不能正也。
(2)又可通過治罪的方式來實現(xiàn),故引申為治罪。
(3)還可通過治理的方式來實現(xiàn),故而可以引申為整治、管理、治理。例如:①《禮記·經(jīng)解》: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
(4)所有“糾正”的手段都需要通過發(fā)號施令來得以實施,又可以引申為下令、號令、命令、驅(qū)使、吩咐等。例如:①《漢書·燕靈王劉建傳》:正其后富無令得近王……。
(5)也可引申出使端正的意思。在這個意思中,“正”通“整”,引申出端正、整飭、整理的意思。例如:①《莊子·讓王》:正冠而纓絕。
6.“正”還有決定、決策、斷定、決議、定奪、確定等的意思。例如;①《玉篇·正部》:正,定也。
通過上列決定、決策、斷定、決議的意思又可以引申為預(yù)約、約定的意思。例如:①《公羊傳·僖公二十六年》師出不正反,戰(zhàn)不正勝也。
7.位置處于中間的事物是最凸顯的,一般是最主要和重要的事物,所以“正”可由位置上的正中,處于中間的,抽象引申為主要的,基本的意思。例如:①《韓非子·亡征》:公家……正戶貧而寄寓富。
由此又轉(zhuǎn)喻為形容人的地位:
(1)、一個家族中的主體是直接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因此根據(jù)中國古代分為“嫡”、“庶”之義。例如:①《毅梁傳·隱公四年》:諸侯與正而不與賢也。
(2)一家之長,轉(zhuǎn)喻為主體的意思。因此引申為當(dāng)家之長,地位為主之義。與“支”、“副”相對之義。例如:①《韓非子·亡徵》:正戶貧而寄寓富……可亡也。
(3)一國之主。又“君長”之義。例如:①《老子》:清靜為天下正。②《書·說明下》:正,君也。
(4)泛指長官。例如:①《爾雅·釋詁》:正,伯,長也。
8.“正”,也有“古代數(shù)目名”的之義。例如:①《孫子算經(jīng)》:凡大數(shù)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澗日正,萬萬正曰載。
9.“正”在先秦兩漢時期還有“斗建”的之義,即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時辰。
10.“正”在上古時期也有“軍隊作戰(zhàn)使用的常用策略”之義。例如:《孫子·勢》: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11.“正”通“證”。
(1)“正”通“證”時有“證明、講明、闡明、注明、憑證、憑據(jù)”之義。例如:①《楚辭·九章》: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2)除了“證明”義,通“證”時,還有“斷定、推定、征驗、判定、判斷”之義。例如:①《荀子·解蔽》:凡人之有鬼也,……疑玄之時正之。
(3)“諫”的意思。例如:①《說文解字》:證:諫也。
12.“正”通“整”。
(1)當(dāng)“正”通‘整’時,有“整頓、整治、整飭、整理”之義。例如:①《管子·弟子職》:右手執(zhí)燭,左手正櫛。
(2)除了上述“整頓”之義,還有以前舊式的收據(jù)在尾數(shù)會加一個“整”字或“正”字,表示整數(shù),后面沒有余數(shù)。
13.當(dāng)“正”字通“政”時。該字有“政事、政務(wù)、政治”之義。例如:①《漢書·陸賈傳》:夫秦失其正,諸侯豪杰并起。
14.“正”還通“誠”。表示“誠實”之義。例如:①《論語·述而篇》:正唯弟子不能學(xué)也。
15.“正”還通“姓、姓氏”之義。例如:《國語·魯語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太師。
16.當(dāng)“正”發(fā)“zhēng”音時,該字通“征”之義,有“征伐,征戍”、“賦稅,抽稅”的意思,除此之外,還有“農(nóng)歷一年的第一個月”的之義。例如:①《漢書·郊祀志上》: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
“正”讀“zhēng”時,還有“射的,箭靶的中心”之義。例如:①《小爾雅·廣器》:射有張布……鵠中者,謂之正。
“正”讀“zhēng”時,也有“白晝”之義。例如:①《詩·小雅·斯干》:噲噲其正,噦噦其冥。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實詞“正”在這個時期基本延續(xù)前朝的基本意義,沒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1.大略,大要之義。例如:《廣雅·釋言》:正,略,要也。
三、唐宋時期
1.在魏晉南北時期,由于“正”是由隸書演變來的,所以“正”在這個時期衍生出“正書或正楷”之義。即現(xiàn)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2.根據(jù)先秦兩漢時期的“使端正”之義,“正”引申出“指圖形的各個邊的長度和各個角的大小都相等”。例如:①唐柳宗元《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南有山,正方有崇,……曰屏山。
四、元明清時期
先秦兩漢“正”有“當(dāng),當(dāng)著”的意思,隨著朝代更迭,這個引申義衍生出了“正面”之義。與“反面”相對。例如:①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向背》:屋以面南為正向。
綜上所述,圍繞《漢字字源》中溯源甲骨文本義“征伐,征戍”,又根據(jù)許慎《說文解字》理解的“正”的“正中,平正”本義。中古時期的“正”字產(chǎn)生了演變,由具體演變成了抽象。在接下來的時期中,“正”的諸多語義被時間檢驗,一部分義項由其他的詞代替,逐漸固定為如今的三個常用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