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呂超
摘要:戚繼光長于治軍,其“領兵擢將”之道尤其值得稱贊。他重視士兵的訓練,在士兵隊伍的建設上,他從選拔、編組、訓練方面做出了詳細的闡述;他重視武將的選取培養(yǎng),視將德為將領最基本的要求,把將才、將識、將藝看作將領的必備素質,把設立武庠作為培養(yǎng)將領的重要手段,對將領隊伍的素質要求、建設方法都進行了總結和闡述。正是由于戚繼光在“領兵擢將”上的正確實踐,才使得一支紀律嚴明、作戰(zhàn)勇敢、戰(zhàn)功卓著的“戚家軍”得以建立。
關鍵詞:戚繼光;領兵擢將;古代軍事思想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1-0080-03
戚繼光(公元1528—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明朝時期著名抗倭將領,同時也是杰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先后在東南沿海和北方擔負區(qū)域統(tǒng)兵之責,參加指揮過多場戰(zhàn)役,在抗擊倭寇騷擾進犯和改善明朝邊防頹勢方面成效顯著。其中,戚繼光在“領兵擢將”方面的思想在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中占有相當?shù)匚弧K^“領兵擢將”主要指軍隊中人才隊伍的建設使用。從戚繼光的軍事實踐及其軍事著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戚繼光“領兵擢將”之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練精兵
在戚繼光之前,歷來的軍事家多注重對士兵的指揮使用,較少對如何練兵提出過明確、系統(tǒng)的見解。作為直接參與的作戰(zhàn)力量,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編練士兵,戚繼光有著深刻的認識,這在他的著作中可見一斑。在《紀效新書》中,戚繼光將“束伍篇”置于全書之首,然后循序漸進地指出編練士兵隊伍的步驟,凸顯了他對練出精銳士兵隊伍的重視。
(一)選兵
“兵之貴選尚矣?!盵1]9-17士兵作為軍隊戰(zhàn)斗力的重要組成元素,其來源必須要嚴格把控,戚繼光十分重視選兵問題,提出了許多選取兵源的方法。
戚繼光選兵,以精神膽氣作為首要條件?!柏S大而膽不充,則緩急之際,脂重不能急趨,反為肉累,此豐偉不可恃也。藝精而膽不充,則臨事怕死,手足倉皇,至有倒執(zhí)戈矛,盡失故態(tài),常先眾而走,此藝精不可恃也。伶俐而膽不充,則未警之先,愛擇便宜;未陣之時,預思走路;臨事之際,除己欲先奔—猶之未可,由復以利害恐人,使作他輩為己避罪之地,此伶俐不可恃也。力大而膽不充,則臨時足軟眼花,呼之不聞,推之不動,是力大不可恃也?!盵1]9-17他認為,一個人即便是身材健碩,武藝精熟,聰明伶俐,力氣強大,但若沒有膽氣,在戰(zhàn)場上都不可用,甚至還會貽誤戰(zhàn)機。因此,他認為以上四種條件(豐大、藝精、伶俐、力大)不能夠完全作為選兵的依據(jù),只能作為選兵的一個方面,要以膽氣精神為選兵的最主要依據(jù)——“所奈此數(shù)者,皆選兵之一籌,而必以膽為主。”[1]9-17
戚繼光把膽氣看作是選兵中的首要條件,這也和他“練兵必先練膽”的軍事思想相吻合。除了膽氣以外,戚繼光還提出憑借觀察人的體貌、了解人的經歷和品質等方法來判斷是否可選作為士兵的方法。
(二)編組
一支軍隊之所以為軍隊而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是因為軍隊有著明確的編組層級。在招募來士兵之后,應該怎樣才能讓隊伍組織的有條不紊?戚繼光認為“節(jié)制”是最好的方法?!肮?jié)制者何?譬如竹之有節(jié),節(jié)節(jié)而制之。故竹雖抽數(shù)丈之筍,而直立不屈;故軍士雖眾,統(tǒng)百萬人如一夫,舉措不惑。”[1]332-333“節(jié)制”作為戚繼光軍事思想的重要內容備受重視。對于如何“節(jié)制”,戚繼光的具體做法如下:
首先,從基層自下而上開始編組?!胺蚬?jié)制工夫,始于什伍以至隊哨,隊哨而至部曲,部曲而至營,一營而至大將?!盵1]332-333通過這樣一級管制一級的方式,達到層次分明的編組形式。
其次,要“令自選”,即讓各級將領挑選自己的手下?!奥牳魅握嫒卧?,擇各平素所知,或先同當兵,或系同鄉(xiāng)相認,或見同歇相鄰。”[1]9-17這種讓各級將領自己挑選自己部下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壓實責任,當部下上戰(zhàn)場膽怯不敢殺敵,選擇他的人也有一定責任;另一方面,各級將領都會選擇自己了解的人,更加有利于加強各級將領對部下的了解管控,從而提高隊伍的凝聚力。他同時強調,上級將領不應刻意干預下級的決策,應讓下級充分發(fā)揮好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將這一點看作是軍中的關鍵之處:“上一層不可有意掣肘,任要多方開譬,使等等自擇。此乃軍中第一要著,第一至彀?!盵1]9-17
再次,戚繼光主張要靈活編組?!暗橈L土之利,相時措之宜,因兵食之額,要之不出乎用法而不泥于法是已。”[1]9-17他認為,軍隊編組不是一成不變、死板僵硬的,而是要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作戰(zhàn)。例如,為適應和倭寇的戰(zhàn)斗,戚繼光發(fā)明了“鴛鴦陣”的戰(zhàn)斗方法。根據(jù)“鴛鴦陣”的戰(zhàn)斗形式和方法,戚繼光對以往的編組進行了改進和提高。他把一個隊編組為十二個人,包括隊長一名,兩名藤牌手,兩名狼筅手,四個長槍手,兩個镋鈀手和一名伙夫。這樣的編組和以往的編組形式不同,一個隊就是一個基本的作戰(zhàn)單元,隊內每個人的職責分明,武器上長短結合、攻防有序,在抗倭的斗爭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練兵
“訓練有備,兵之事也。”[2]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戚繼光深刻地認識到練兵的重要性,他本人也以善于練兵著稱。
在練兵過程中,戚繼光非常重視對士兵膽氣的訓練,“練膽氣乃練之本也”[1]237-253,以期讓士兵們能夠在戰(zhàn)場上具備不懼強敵、勇于拼殺的血性精神。戚繼光認為,有了“膽氣”,士兵在戰(zhàn)場上就能“百敗不可挫,天下莫當父子之兵也”[1]237-253。為了讓士兵有“膽氣”,戚繼光認為要從“練心”入手,具體著手于兩個方面:一是重視思想教育?!胺蛭臆姙閲乙?,即舍身而捍御”,戚繼光讓軍中識字的人在閑時給每個隊的士兵宣講這些道理,讓士兵記牢,感化他們,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同倭寇和北虜有本質的區(qū)別,從而提升他們勇于為國家獻身的覺悟,這在當時是非常超前的做法。二是將賞罰作為輔助手段?!氨刈糁圆粫r之賞,斧鉞之威,而行吾仁義于其中,乃為本之有用?!盵1]237-253戚繼光在以仁義感化士兵的同時,佐以賞罰,從而激勵、提高隊伍的膽氣和戰(zhàn)斗力。這樣“練膽”之后,就能訓練出一支“萬人一心,心齊而萬人為一死夫”[1]237-253的強大之師。
此外,在練兵中戚繼光還非常注重以身作則,以情帶兵,其身先士卒、同甘共苦的行為作風在無形之中感化了士兵。他號召將領們要通曉“身率之道”,給士兵做表率,做到“倡忠義之禮,每身先之,以誠感誠”[1]237-253“飲食為之通、疾病為之通、患難為之通、甘苦為之通”[1]319-323,用真心實意去感化關心愛護士兵。戚繼光認為這樣才能讓士兵們團結一心,“可與之赴深溪”,才能達到“愛行恩結,力行氣奮,萬人一心,何敵不克”[3]211-215,這樣的隊伍才是一只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大力量。
除了訓練士兵的“膽氣”和以情帶兵之外,戚繼光還重視教授士兵武藝,采取各種措施加強士兵的操練。作為軍事家和兵器專家,他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來闡述士兵具體的操練方法、武器(如鳥銃、虎蹲炮、狼筅等)的使用,以及作戰(zhàn)時的指揮、行軍等。戚繼光提出,軍隊技戰(zhàn)術訓練一定要從實際出發(fā),訓練只能比戰(zhàn)時還要嚴格,切忌“花法”。他提出要設立專門的校場以供隊伍在號令、武藝、行軍、營陣、進退等方面的操演之用。他還建立考核機制,對表現(xiàn)良好、進步較大的士兵進行褒獎,對沒有進步、武藝不精熟的予以懲罰。這樣將士兵的個人利益和訓練表現(xiàn)結合起來,賞罰分明,大大提升了士兵的訓練熱情。
從源頭上注重選兵到靈活地將隊伍進行編組,再到精神層面和身體素質上對士兵進行淬煉,三個過程的緊密銜接是“戚家軍”得以成為一支技術精、本領強、萬眾一心、保衛(wèi)地方的強大力量的基礎所在。
二、擢良將
關于良將的標準,孫武認為是“智、信、仁、勇、嚴”;管子提出將領要能“三知”,即“知形”“知能”“知意”;《六韜》主張將領要有“勇、智、仁、信、忠”“五才”。戚繼光對他之前的軍事理論有所繼承,同樣認為培養(yǎng)、選拔良將是治軍的關鍵。與以往的兵書理論對將領選拔、培養(yǎng)的簡略概述不同,戚繼光在《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中均有專門的篇幅對將領的選拔、任用、培養(yǎng)等進行詳細闡述,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一)視將德為將領最基本的要求
將德,即將領的道德品質。戚繼光非常重視將領的將德,圍繞提升、培養(yǎng)將領的種種優(yōu)良品質提出了一系列的“擢將”主張。
首先,戚繼光要求將領有良好的品行、端正的心術?!胺驅⒂斜荆男g是也”?!吧茖W將者,光明正大,以實心行實事,思思念念在于忠君、衛(wèi)國、敬人、強兵、愛軍、惡敵,任真任難做去,不以死生顛越易其念?!盵1]319-323戚繼光認為端正的心術是做將領的根本,“此為將之根本,而建功立業(yè)、光前裕后左券也”[1]319-323,惟其如此,才能承擔起一個將領的職責,切實去全身心地投入軍營,才能不因為個人的生死和身處逆境就改變自己的信念。
其次,戚繼光要求將領有遠大的志向?!盀閷⒌诤逕o志”[1]319-323,戚繼光就怕做將領的沒有志向。戚繼光自身就志向遠大,“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就是他自己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的崇高志向的真實寫照。他將立志向和種子作比較:“譬如花草樹木種子,小者如沙如塵,大者如拳如卵,可謂混茫之甚,一入土中,萌芽勾甲,蟻可食而盡之,及其長成參天合抱之木,棟梁取材,霜雪不能摧”[1]319-323。他說,雖然立了志向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是不立志向注定會是一事無成,形象地指出了立志向和取得成就的辯證關系,以此來鼓勵將領們樹立志向。
最后,戚繼光對將領在將德其他方面也有要求。例如,戚繼光要求將領們要避開“七害”:聲色犬馬、貪圖財物、剛愎自負、嫉賢妒能、阿諛奉承、萎靡不振、貪圖功名。此外,戚繼光還有對“勤職業(yè)”“堅操守”“寬度量”“尚謙德”等方面進行了闡述,為明將德指出了方法方向。
(二)把將才、將識、將藝看作將領的必備素質
戚繼光認為,將才、將識、將藝都是將領所需要具備的必備素質,缺一不可。
將才,指的是將領的管理和指揮才能,這也是一個將領和士兵在職責上最根本的不同。為了提升將領們的將才,戚繼光一方面主張要“正名分”,辨正名位與身份,這樣才能使部隊上下相安、職責分明;二是主張將領要多讀兵書,多看兵法,使得胸中有韜略,成為全才。
將識,指的是將領的認知能力?!胺蛉缡嵌甜B(yǎng)之矣,則理明,理明而后認定,認定而后利害不撓,利害不撓而膽不壯者,未之有也?!盵3]211-215為了增加將領的將識,戚繼光要求將領們要讀書以明理。他認為只有將領有很高的認知能力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利害關系,看透事件本質,這樣才能有膽氣去指揮軍隊,達成行動目的。
將藝,指的是將領的軍事技能。“為將者,不拘于三軍各色武藝,長短器具,必一一習之,即不能皆精,必精其一二技,而余技必習知其概?!盵3]211-215戚繼光認為將領作為管理者和指揮者,也必須對基本的軍事技能有所了解。他主張,將領的將藝不能拘泥于單個方面,而是要學習三軍的各種武器技藝,即使不能樣樣精通,也行該對其中的一些十分了解。只有將領在武藝層次上有所了解,才能辨別實法、花法,才能辨別士兵武藝水平的高下,進而能帶領指導士兵進行操訓演練。“為將者,己不先學,何以倡人?”[3]186,戚繼光認為,將領更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擁有將藝的將領,自己的膽氣精神才會顯現(xiàn),士兵才會敬佩服從,隊伍才會穩(wěn)定團結、士氣高漲。
(三)把設立武庠作為培養(yǎng)將領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平時重視對將領的培養(yǎng),戰(zhàn)時才有將領堪用、夠用。為在平時就完成對將領的選拔培養(yǎng),建立人才的“蓄水池”,戚繼光提出要建武庠,對興辦武庠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其可以為國家儲存軍事人才,是利國利民的正確舉措。
在入學人員的選取上,戚繼光說:“無分于武弁也,無分于草萊也,無分與生儒也,遴其有志于武者,群督而理之?!盵3]208戚繼光不拘于人的出身,無論是什么身份,只要是有志于在軍隊建功立業(yè)的,都可以招來入武庠進行學習。這樣的做法既招攬了人才,同時也為有志的人提供了實現(xiàn)抱負的機會。
在培養(yǎng)將領的過程中,戚繼光以將德、將才、將識、將藝為主導。戚繼光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對儒家文化非常熟悉和贊同。因此,他將一些儒家經典如《孝經》《忠經》《論語》《孟子》等書籍作為武庠的教材,引導生員們正心術、摒外誘,培養(yǎng)良好的將德,為成為優(yōu)秀將領打下基礎。他要求生員們學習中國古代兵書著作,如《孫子兵法》《吳子》《武經總要》等書,了解書中的觀點知識,增進軍事素養(yǎng)。同時,武庠還配備有素質較高的老師,有了良好的老師才能教出出色的學生。戚繼光提出,老師的選用也應不拘一格,只要文章和德行兼?zhèn)洌熘湫g技藝,通過考核,就可以任用。
此外,戚繼光尤其重視軍事實踐在軍事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要將武庠里的生員培養(yǎng)成為一名合格的將領,必須將其投入實踐?!胺蛉缡嵌甜B(yǎng)之矣,而不履夫實境,是猶瞽目者談五色之絲?!盵3]211-215他讓生員們在真實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里磨礪摔打、躬身實踐,一方面可以讓其做到知行合一,提升其做將領所需要的素質能力,從而避免紙上談兵,成為一個懂得打仗的將領。另一方面也能檢驗不同人員的真實能力水平,在大浪淘沙中遴選出真正適合帶兵打仗的人選?!俺鰬?zhàn)則置之戰(zhàn)陣之后,于實境以試之。試之既真,且小委以嘗之。嘗之無疑,然后可用?!盵3]211-215根據(jù)生員不同的實踐表現(xiàn)給予他們不同的職務,比如文武全才的人可以委以重任;有武無文,只能給級別較低的官位;有才智卻沒有志向的,只能當作小將使用;而沒有德行的人,則不能輕易給與職位。
三、結語
綜觀戚繼光“領兵擢將”之道,在無形之處,他重視膽氣、精神、品德等,并將其作為選拔培養(yǎng)人員的標準;在有形之處,他操練士兵,設立武庠,改革戰(zhàn)法,更新兵器,這也使得戚繼光成為中國古代軍事理論歷史上把“領兵擢將”理論化、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軍事家。戚繼光承前啟后,一方面他對前人的軍事思想理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他又不拘泥于陳法,結合自己豐富的軍事實踐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觀點,在戰(zhàn)法的創(chuàng)新、編制的創(chuàng)新、武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創(chuàng)新上都獨樹一幟,其軍事著作《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都對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戚繼光.紀效新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9.
[2] 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3:19.
[3] 戚繼光.練兵實紀[M].北京:中華書局,2001.
作者簡介:劉潤(2001—),男,漢族,四川綿陽人,單位為海軍航空大學,研究方向為古代軍事理論。
呂超(1984—),男,漢族,山東乳山人,海軍航空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軍事基礎理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