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過程。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行為方式都在不斷地進行著變革,如今的課堂里信息技術滲透的痕跡到處可見,如多媒體課件的運用、電子書包、各類家校溝通的信息平臺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原有的以教師為主導、以課堂為主陣地的教學方式被悄悄地打破,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變化,一線英語教師該如何應對,是被動往前還是創(chuàng)新地利用好新時代的教學工具呢?值得思考。
一、課堂形式數字化,讓教學突破空間
當信息技術深入到教學的日常時,如疫情期間開展的“云課堂”,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被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云課堂”的學習則是師生雙方在互聯網的兩端進行“教”和“學”,使得原本有形的教學突然變得有點虛無縹緲,摸不著、抓不到,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不少新挑戰(zhàn)。
最初不少教師都手足無措,總是擔心講不好、不適應、在線終端無法保障等。現在回想那幾個月的日子,確實是各種滋味都嘗遍,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在線教學結束時的游刃有余,真的是一次教學新突破。
1.線上線下,準確定位
網課的教學模式跟線下教學最大的不同點便是每天所有學生先進行20分鐘的市播課學習,后20分鐘才是本班教師的主場。如何進行20分鐘的互動?該給學生們講解點什么?在第一個月的授課時間里基本做法是本校老師把市播課上的主要內容進行截屏,帶領學生再次復習一遍,這樣的授課方式就像是“copy不走樣”。
在慢慢頓悟后我意識到,這是對于網課教學中教師角色定位的不清晰。市播課教師是這節(jié)課的主播、主講老師,那么我就應該是主講老師的補位,需要從前20分鐘的課堂里精準提煉本課時的重難點,然后在后20分鐘的課堂里進行鞏固操練,只有這樣的互補學習才是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吸收和消化的。于是,在后續(xù)的線上教學中,我結合單元重難點、學情,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如在教學M2U3(P1)時,市播課老師從English引出了subject的概念,個人感覺學生的體驗較為單一,于是借助了學生每周都會收到的timetable,來引出timetable,由此讓學生進行整體感知,也為學生準確理解timetable中其他相關內容作了鋪墊。
教師大多時候是唯我獨尊的一言堂,而網絡教學卻打破了這一固定認識,需要教師及時轉換思想、調整定位去思考如何在網絡課堂中發(fā)揮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課資源,結合學生實際進行鞏固操練,才是最優(yōu)化的教學模式。
2.評價伴隨的多元呈現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多以激勵性和過程性作為評價原則,在過程中關注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相應的學業(yè)成果等方面的表現,并將這一評價自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線下教學轉為線上教學之后,以往的這些評價方式還能順利開展嗎?
相較于線下教學的直接,線上教學受制于空間,師生之間無法做到面對面溝通,在云端另一頭學生的學習成效則成了教師最為擔心的。為了最大程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在線上教學中更需要開動腦筋,用多種評價方式去激勵學生的在線學習。(1)個性化簽到,保障出勤率。為了保障每日每個學生都準時出席直播課,在考慮了五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網絡媒體的好奇程度后,個人嘗試了英語特色的簽到方式,可以是簡單的看音標、寫單詞,也可以是回答老師的一個提問,或者是跟主題有關的幾句點評,這樣的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適時刺激了學生在線學習的注意力。(2)比比、曬曬,提高作業(yè)質量。在作業(yè)方面,利用“曉黑板”平臺的“點亮”、推薦成優(yōu)秀作業(yè)等功能,從一定程度上鼓勵學生完成相關任務;我也會選擇有學習價值的作業(yè)在課前進行展示點評,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從而帶動更多積極向上學習的學生。(3)在線頒獎,促進學習積極性。在每個周五對一個星期里各方面表現良好的學生舉行在線頒獎,既是對這一部分學生的過程性表現進行階段總結與鼓勵,又能促進班級整體學習氛圍的提升。隔空的評價或許有點虛緲,但至少能從精神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成效,讓他們感受到老師時刻都在關心著他們,從而不放松自己的在線學習。
二、優(yōu)質資源共享化,讓教師成長更自主
“空中課堂”的學習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全新的體驗和全新的學習契機,因為市播課集結的是全市各學科最為優(yōu)秀的教師及其團隊,是基于教學標準下的最基本和規(guī)范的課例展示,是值得每個教師學習的。在此我以5BM1U2 Watch it grow市播課為例,簡單分享點滴體會與心得。
1.立足單元核心,深入解讀重難點
5BM1U2 Watch it grow中講述的關于life cycle的內容,不光有發(fā)音較難的cocoon、silkworm等詞,還涉及到了be動詞的過去式表達,這也是5B學習內容中的一個重難點,以往經驗告訴我要上好這個單元是有一定難度的。執(zhí)教“空中課堂”的老師則牢牢把握住教材核心,從語音、詞匯、詞法、語篇等多維度分析教材,從三個不同的生命體的life cycle出發(fā),由單個的蝴蝶到多個的蛾,再到變化更多的青蛙,步步遞進、深入剖析,既完成了對life cycle的內容教學,又巧妙地滲透了該單元中be動詞過去式的學習要求,每天一個課時,循環(huán)、遞進、提高,最終達成了單元目標。
2.創(chuàng)設單元語境,助力理解語言點
線下教學時我們提倡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的生活語境,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有真實感,利用體驗與表達。基于單元考慮,線上教學時奚老師也創(chuàng)設一個整體性語境,即Rainbow Primary School的science week這個大背景,讓學生跟隨著Rainbow School里的學生一起探究、感知和學習跟life cycle相關的內容,應該說這樣的一個語境雖然簡樸但非常貼切線上教學的實際。采用學生熟悉的教材人物和背景,對于學習較難的內容而言是個較好的引入。教師在實際操作時也緊緊圍繞這個語境展開,第一課時帶領學生了解了butterfly的life cycle之后,在第二課時教師便再次出示結構圖,讓學生進行復述練習,以鞏固前一天的所學內容。緊接著,老師告訴學生Rainbow學校的學生今天要去農場了解更多動物的生長過程,兩個課時的內容與語境都做到了自然、巧妙地銜接與過渡。
3.善用配套練習,及時鞏固易錯點
由于是線上教學,在布置作業(yè)方面,教師更要重質而非以量來定奪,“空中課堂”中的作業(yè)布置完后要充分挖掘配套練習冊資源。授課教師會根據當日授課重點,有選擇性地從練習冊中選擇相應版塊的內容讓學生進行課后鞏固,充分體現了作業(yè)布置的及時性、針對性。下面是連續(xù)三個課時的作業(yè)要求:
可以看到教師的作業(yè)布置量雖不多但依然兼顧到了學生聽、說、讀、寫等技能的提升。因此,在日常布置作業(yè)時,教師是否能精選作業(yè)內容、作業(yè)是否貼合當日所學等因素都應是值得線下教學時考慮的幾個因素。
三、交流互動網絡化,讓教研迭代換新
教師直面了在線課堂的挑戰(zhàn)后,也迎接了另一新生事物“云端教研”。印象中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組內教研都是教師聚集在一起的頭腦風暴,但當一切搬到了云端之后,教研場地從線下轉為了線上,網絡化的教研,打破了“空間”“環(huán)境”的限制,促使教研手段、過程、形式等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教研模式,而且增強了教研的實效性。
1.討論無限時,云端教研更便利
網絡教研,就是充分利用了網絡速度快、信息發(fā)布及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等優(yōu)勢,能及時有效地進行交流討論。如疫情期間為了保持四校區(qū)教學節(jié)奏同步,我們有云端大教研組,而為了上傳下達信息流暢,我們還組建了以年級為單位的云端小教研組。無論是大組還是小組,這些教研團隊都沒有固定教研時間,但教研無痕化絲毫沒有受影響,反倒是做到了無時無刻、隨時隨地。從一開始的嘮叨聲、抱怨聲,到最后的群策群力、各抒己見、互幫互助,教研組老師們對于這樣的研修方式正在慢慢接受著、不斷地適應著。
2.分享不設限,云端教研更廣泛
云端教研依托信息技術,可隨時隨地調用網上的各種視頻、音頻、文本等教研信息,使我們的教研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實現校際間跨區(qū)域的有效互動與資源互享,實現“師師互動”,讓我們的研討變得更加廣闊。
記得我參與過一次校際間的網絡教研,是由區(qū)域內兩所學校的老師共同分享5BM4U1 Museum的單元教學設計。按照以往常規(guī)套路,大致從了解博物館的分類、知曉博物館的功能、談談自己喜歡的博物館等方面來設計。但這一次聯合教研,打破了校際壁壘,讓教師的智慧得到更大碰撞,幾位老師在充分挖掘“資源”的基礎上,借助圖片、音頻、語篇、視頻等資源,從教材中的博物館到生活中的博物館,從身邊的博物館到國外的博物館,從帶著學生了解一個博物館到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更多他們感興趣的博物館,切實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變得更加豐富與生動。
與其說教育信息化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還不如說是這場疫情加速了“互聯網+教育”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運用已不再是幻燈片代替了黑板、電子書代替紙質書,而是從一張網、一個終端設備到微課、網絡課堂、在線教研等和教育相關的方方面面。
現在的我們會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開展家校溝通,會選擇各類資源輔助日常教學與延伸學習內容,我們繼續(xù)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這都說明,“互聯網+”這一新模式對于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影響與改變已深入到了教學的方方面面。
“互聯網+”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從被動走向主動,相信這場變革會讓教育走向更廣闊的的天地,最終促進教育對象——人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