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中,描繪的場景多為第一自然,無論是“折枝”還是“全景”,都是書畫家對自然的情感流露,惜物或敬畏,內有托物言志,因意境表現而生發(fā)出鮮活的藝術第二自然。
畫畫于我來說是一種生命的陪伴,小時候開心了想畫畫,隨意涂抹,宣泄情感;不開心了亦想畫,專注于畫畫可以忘卻身邊一切的不如意。從五歲開始學畫至今,畫畫伴隨著我一點一點地成長。后來考上了中央美院,在學校里進行專業(yè)的學習,也不知道從何時起我不太在意自己的情緒了,更多的是關注畫面本身,畫面的構圖關系、疏密關系、色彩關系、材料技法……師古人師前輩多過于觀自己。有一陣特別苦惱,感覺無法自由地表達,突然有段時間就不想畫了,把自己抽空、晾干,開始自我質疑,我為什么要畫畫?我畫畫是為了什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又開始反觀自己,開始關照自己的內心,感覺畫畫又與自己親密了起來,找回了原有的初心。
《空間與貓》這個系列便是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無論生活多么的熱鬧和繁雜,卻依然無法填補內心的孤獨感,我很喜歡一個人呆在畫室里,享受孤獨,那種孤獨的感覺讓內心豐盈。很喜歡詩人阿多尼斯的詩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文中寫到“我與光一起生活,我的一生是飄過的一縷芳香,我的一秒是日久月長”,這么美的詩句,一定是享受孤獨的人才可以寫得出來。孤獨絕不是寂寞,孤獨是靜下來思考的,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才能夠觸摸到靈魂。當一個人身心俱疲地在荒漠里行走,一根柱子都會讓他想要停下來依靠,我想一根柱子就是建筑的開始也不為過了。建筑讓人感覺到安全、隔離、溫暖、崇敬,我愛極了那些美好的建筑,“建筑是人類分隔空間最偉大的嘗試”,它“打破自然的圓融性”,人在特殊的空間場域里是可以感受到靈魂的。
貓在古今有多種象征意義,在古代埃及,貓被視作神圣的動物,埃及人崇拜日神,所以他們認為貓可以在黑夜里行動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因此在古代埃及的神殿中到處有貓的身影;在古代中國,認為貓有九條命,借以象征福大命大;在日本,貓是人們特別喜愛的動物,家家都供養(yǎng)著“招財貓”……在現代社會中,貓與女性讓人有千絲萬縷的想象,女性與貓的某些行為很類似,她們慵懶、孤傲,又美麗,所以貓在很多時候也代表了女性。在這一系列作品中幾乎都有貓的存在,它們游散于不同的境域里,抒發(fā)各異的情緒。
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多有詩意表達,而非僅表面圖示或簡單的技藝傳承?!皬团d華夏文化,重要的不是文化復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傳統(tǒng)替代現代文化,而是以傳統(tǒng)輔助現代文化。”(周有光)在《空間與貓》這一系列作品中,與傳統(tǒng)繪畫構圖顯然有所差異,空間處理上大膽突破,布局上有了主觀的形態(tài)與奇幻的構成。
每個時代均有相應的藝術風貌,每個藝術靈魂皆獨一無二。“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的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馮友蘭)對于寄居現代城市里的人,其真實感受便藏匿或隱露于一二自然的空間轉換之中。創(chuàng)作《空間與貓》此系列作品正是尋求與表達的一個艱難探索的過程。此系列作品在深諳傳統(tǒng)的基礎上,希冀可以傳達出所處時代的真實場景與個體感受,用詩意的語匯、擬人的手法,托物以言志,令觀者悠遠回思。
異,顯然是表面的;同,真正是本源的?!爸腥A藝文精髓之一在于:詩性文心。托物言志、緣物抒情,高度源于品格、精度出于虔誠、深度顯于意境”。(許正龍)作為當代青年藝術家置身于當下場域,無論迷失還是清醒,皆是生活本真,都是對于所處變幻世界的切身感悟。當然,在新文化潮流中,如何展現時代特質又彰顯自我個性?需要藝術家畢生求索!
段文君
出生于山西太原。201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3年畢業(yè)于江南大學,獲碩士學位。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問學者、中國壁畫學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山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lián)誼會女書畫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青苗畫家計劃”三期簽約畫家、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畫家、山西應用科技學院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美術展覽且獲獎,并被多家美術館與相關文化藝術機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