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國標
從南昌出發(fā),搭乘滬昆高鐵動車,一個小時后,抵達萍鄉(xiāng)北站。初春時節(jié),我乘高鐵赴萍鄉(xiāng),探訪一家三代火車司機。一家三代人,都是火車司機,在同一段鐵路線上,從蒸汽跑到電力,跑過了70年的光陰……這故事,如春天的陽光空氣那樣吸引人。
萍鄉(xiāng),江西西大門,與湖南接壤,素有“湘贛通衢”“吳楚咽喉”之稱,因地下儲煤豐富,聞名中外的安源煤礦即坐落于此。為便于開采和運輸煤炭,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江西省內(nèi)第一條鐵路——株萍鐵路建成通車。百年之前,萍鄉(xiāng)率先進入了鐵路時代,陳得林一家三代的故事也隨之徐徐展開。
一
走進陳得林和老伴的住處,我不禁愣住了。
兩間平房,搭建在鐵路家屬區(qū)的一個小山坡上,加起來都不足四十平方米。外墻沒有粉刷,屋頂沒有澆筑,地面沒有貼瓷磚,紅磚青瓦,依稀可見當年的原貌。房子收拾得干凈整潔,但難掩歲月滄桑。臺階兩旁和小院周邊,種上了各色花草,一到春天,姹紫嫣紅,成為社區(qū)一景。
老人說,在這里,住了將近60年,有感情,住得踏實。后輩們在萍鄉(xiāng)市區(qū)買了房,多次勸說他們搬過去一起住,老兩口就是舍不得。
“我1951年登上火車,1979年退休,開了近30年的火車?!崩先穗m已92歲高齡,思維依然清晰。隨著他的講述,時光倒回70年前。
1949年,20歲的陳得林進入浙贛鐵路建設工地,參與維修樟樹鐵路大橋。大橋修復完畢,陳得林留段工作,成為南昌鐵路局萍鄉(xiāng)機務段的一名鐵路職工。1951年,他調運轉車間任司爐工,開始了火車司機生涯,成為新中國第一代火車司機。1952年,經(jīng)組織考察,陳得林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這把檢點錘,是1950年我到戚墅堰機廠(現(xiàn)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培訓時配發(fā)的,一直用到現(xiàn)在?!标惖昧謸崦鴻z點錘,流露出沉思的表情。
檢點錘是火車司機的忠實“伙伴”。檢點錘一頭尖形,一頭圓臺形,通過敲擊檢查機車零部件的狀態(tài),看車體螺母是否松動,測零部件間隙是否符合要求等,一直以來被機務人稱為“吃飯的家伙什兒”。
既然是“吃飯的家伙什兒”,陳得林當寶貝一樣看待。上班時,拿著檢點錘繞車檢查;下班后,經(jīng)常拿出來擦拭、保養(yǎng)?!皺z點錘,代表著安全。”老人說,干鐵路運輸,安全是第一位的,必須牢記在心。
除了檢點錘,陳得林還保存著跑車時學過的所有規(guī)章。厚厚的一沓規(guī)章,大小不一,紙面泛黃,有的還是繁體字版本,有的做了詳細的批注。最早的一本,是1952年出版的《鐵路信號規(guī)則》。
翻開一本規(guī)章,陳得林仔細端詳,打開了話匣子?!皩σ?guī)章制度,沒有別的辦法,就是認真學,使勁背。”他說,“一個包乘組9個人,我是司機長,又是黨員,學在前面,沖在前面,必須干出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樣子來?!?/p>
鐵路運輸,對正點的要求極高,火車司機必須精準掌握時間。當時,蒸汽機車上沒有時鐘,個人也鮮有手表,掌握時間成了火車司機的頭疼事,只能到站停車時跑到車站值班室看有沒有晚點。1954年,機務段購進了一批懷表,單位出一部分資金,個人掏一部分費用,配發(fā)給火車司機。
那年頭,懷表是稀罕物,物以稀為貴,價格自然也高。個人掏的部分:一個月10元,16個月分期付款,從工資里扣。那個年代,10元可不是小數(shù)目,可能是一個家庭半個月的生活費。陳得林家經(jīng)濟條件并不好,愛人沒有正式工作,弟弟跟著一起生活,還有剛出生的孩子嗷嗷待哺。
然而,懷表的“誘惑”實在太大。咬咬牙,陳得林省吃儉用,硬是從牙縫里摳出一塊懷表。
“有了這塊懷表,時間可以準到分秒,跑車正點更有把握了?!崩先瞬[著眼,任春日暖陽灑在身上,仿佛回到60多年前的時光。這塊老懷表,歷經(jīng)風雨,雖然外表有些陳舊,卻依然走得很準。
檢點錘、老規(guī)章、懷表,陳得林的“三件套”,代表著鐵路安全正點,這是火車司機的責任擔當,更是老人靈魂深處的信仰與堅守。
二
成為一名火車司機,是陳乃萍從小就種下的愿望。
記憶中,陳乃萍對父親有一個深刻印象:每次出乘前,必定要好好睡上幾個小時。這時,母親就會自覺地把孩子們帶到室外或鄰居家,騰出一方安靜的空間給父親睡覺。家里房子小,孩子多,一鬧騰,父親休息勢必受影響,就無法保證值乘中精神集中。
好好休息,也是火車司機對安全的保障。陳乃萍從小就記住了父親的言傳身教。
高中畢業(yè),陳乃萍響應號召,加入上山下鄉(xiāng)的隊伍,在農(nóng)村一待就是四年多。陳乃萍一度感到傷心——難道自己與火車司機這個職業(yè)無緣了嗎?
后來,因為發(fā)展需要,鐵路進行了一次補員,陳乃萍幸運地進入鐵路工作。1981年,27歲的陳乃萍接過父親的檢點錘、老規(guī)章和懷表,成為萍鄉(xiāng)機務段的一名火車司機。
“父親跑車時,蒸汽機車每小時只能跑三四十公里,出乘一趟來回得好幾天。值乘中,一個單趟徒手鏟煤就達10多噸,十分辛苦。旅客坐在棚車里,只有木板凳和馬燈,上廁所是個大問題?!碑斏匣疖囁緳C后,干著父親天天干的工作,陳乃萍很是感慨。
當年,陳得林開過日本的機車、美國的機車、蘇聯(lián)的機車,唯獨沒有開過國產(chǎn)的蒸汽機車。等到陳乃萍跑車時,線路上基本都是國產(chǎn)的機車了。鐵路的發(fā)展變化,如春風細雨一般,悄然發(fā)生。
又過了幾年,陳乃萍通過考試,成為段里第一批內(nèi)燃機車司機。從蒸汽機車到內(nèi)燃機車,陳乃萍感覺“鳥槍換炮”,不用鏟煤,司機室再也沒有煤灰,一個班跑下來,不再滿身烏黑了。
動力變了,速度也快了。彼時,浙贛鐵路(現(xiàn)滬昆鐵路)經(jīng)過提速改造,火車運行時速提升到80公里左右?!皬钠监l(xiāng)跑到鷹潭,最快的班次5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标惸似颊f,“車頭得到升級,車廂也換代了,由棚車變?yōu)榫G皮車?!?/p>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量外出務工、求學、經(jīng)商的人員節(jié)前返鄉(xiāng)、節(jié)后返程,“春運”一詞變得莊重而敏感。“從司機室往后看,烏壓壓一片全是人,車門擠不上就爬車窗,要等站臺值班員確認安全后才能發(fā)車。有時,人太多,車輛彈簧被壓死,還得往下拉人,才能開車?!弊鳛榛疖囁緳C,陳乃萍雖然不直接面對旅客,但他經(jīng)歷了春運最擁擠的時代。
“一趟列車,拉滿旅客,承載著團圓的期盼,寄托著遠行的希望?!瓣惸似计綍r喜歡寫點東西,他在司機手賬里寫下了這樣的話。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拉著長長一列火車,陳乃萍深知肩上的責任重大。傳承安全、正點的使命,他十分看重父親交給他的“傳家寶”,每次出乘,檢點錘、老規(guī)章、懷表一個不落,全部帶上。
“帶著它們,感到心安。”陳乃萍說。這條路,父親跑過,他也在跑,就像接力賽,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
三
萬萬沒想到,接力棒交到兒子陳千奇手上時,差點掉棒。
2001年,陳千奇大學畢業(yè),由于學的是熱門的計算機專業(yè),一畢業(yè)就被當?shù)匾患倚畔⒐こ坦尽版i定”了。
雖然陳千奇參加了工作,但火車司機的“火種”并沒有在陳家熄滅。爺爺、父親都希望下一代“子承父業(yè)”。作為陳家第三代,陳千奇從小耳濡目染,對鐵路、對火車充滿了感情。
“當時,沒有進入鐵路工作,無緣火車司機,感到很遺憾?!标惽嫘闹蟹浩鹆瞬?。
幾個月后,社區(qū)發(fā)出應征入伍的號召,陳千奇動了心思。一打聽,自己各項條件全部符合,在爺爺和父親的支持下,他報名參了軍。
在部隊,陳千奇作為大學生士兵,業(yè)績優(yōu)秀,表現(xiàn)突出,并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2004年,陳千奇從部隊退伍,分配到機務段,沒有任何猶豫,他選擇了火車司機崗位。
剛開始,陳千奇是學員,恰好分到父親的包乘組。他感到神奇,兩個人,既是父子,又是同事,還是師徒。原以為有父親的照顧,學習起來會輕松一點,沒想到恰恰相反,父親對他要求嚴格,甚至有些苛刻。有一次,父親在講解機車電路知識時,陳千奇思想開了小差,被父親狠狠懲罰了一頓——一個人擦一臺車。要知道,這可是3個人2小時的工作量。
“學業(yè)務,就得扎扎實實,偷不得半點懶,你爺爺當年就是這樣教我的。”陳乃萍話不多,但每個字都擲地有聲。
這件事,對陳千奇觸動很大。此后,他再也不敢偷懶,一頭扎進業(yè)務的海洋里。2009年,陳千奇考上內(nèi)燃機車司機。也是在這一年,陳乃萍退休,火車司機的接力棒正式傳到了陳千奇手中,檢點錘、老規(guī)章、懷表也隨之交給他。
2012年,電力機車上線,陳千奇刻苦鉆研,精學業(yè)務,率先轉型,成為段里第一批電力機車司機。同年,他獲得段里組織的電力機車職業(yè)技能競賽第一名。
如今,陳千奇值乘的T152次列車,電力機車牽引,時速達到140公里,從萍鄉(xiāng)至鷹潭只需要3個多小時,出乘離家的時間縮短到一天?;疖囶^充滿了現(xiàn)代感,規(guī)章制度也早已更新,但他上班時依然會帶上三件傳家寶,時刻警示自己確保列車安全正點平穩(wěn)。
跑車之余,陳千奇還是車間的兼職教員,他整理了幾大本學習筆記,將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
“我是黨員,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帶領大家提高業(yè)務能力,也算是頭腦上的共同富裕,也是在跑接力賽?!标惽娲蛄藗€比方,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倒覺得,這個比喻很貼切。
四
坐一趟高鐵,是陳得林老人一直以來的心愿。本來,去年春節(jié)時就要實現(xiàn)的,因為疫情影響耽誤了,今年補上。
2021年2月19日,天氣晴朗,微風不燥。滬昆高鐵萍鄉(xiāng)到宜春段,G1372次動車上,陳家三代火車司機再次相聚。
92歲的陳得林第一次登上高鐵列車,激動,好奇,左看看,右看看,像孩子一樣問個不停。當動車速度提升到310公里時,他看呆了,連連感慨:“太快了,實在太快了,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是啊,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怎么能不感慨!當年,火車速度是40公里/小時;如今,高鐵速度超過300公里/小時。同樣的一段路程,當年要跑2個小時,現(xiàn)在只需18分鐘。老人說,蒸汽機車鏟煤,如果碰上過道岔,火車一個大晃動,經(jīng)常把煤撒到人身上?,F(xiàn)在,一杯水放置在窗臺上,晃都不晃一下,高鐵運行太平穩(wěn)了……
時間是最好的釀造師,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灑下一路芬芳。
一把檢點錘、一塊老懷表、一沓規(guī)章制度,見證了中國鐵路70多年的發(fā)展變遷。如今,檢點錘仍然在用,老懷表依然在走,規(guī)章制度不斷更新,但火車司機的初心永遠不變。陳家三代人,用安全正點詮釋火車司機的職責,守護著每一趟值乘列車。
一家三代都是“大車”,這樣的家庭,在全國鐵道線上,還有很多,他們或許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只有默默付出不為人知的點滴。他們就像一顆顆靜默不語的道砟,隱忍堅守,接力傳承,護佑著中國鐵路的安全暢通。
告別陳得林一家,我腦海中冒出八個字:時光倏忽,初心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