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平 李玲
在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深度學習”主要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學習。換句話說,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各種策略引領學生的學習行為向縱深發(fā)展。
一、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引領
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fā)展,需要教師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1.思想的引領
思想決定學生的學習品格,這既是學生個體健康成長的基本需要,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心理基礎。深度學習不是教學模式,而是教學理念,并且首先是一種觸及學生心靈的理念。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密切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適時給予思想引領,用正確、健康的思想武裝學生的大腦。在這方面,語文學科具有顯著優(yōu)勢。怎樣利用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文本材料,到位而不越位地對學生進行巧妙的思想引領,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
2.思維的引領
思維決定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語文學科而言,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兩個核心素養(yǎng)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或者說是表里關系——表面上是訓練語言,實際上是訓練思維。對學生思維的引領,尤其是具有語文特質的“語文思維”的引領,是語文教師專業(yè)性的主要體現。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必須建立在教師思維引領的基礎上。
3.情緒的引領
情緒決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效率。研究表明,阻礙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情緒,多是消極而低落的情緒。要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負責的教師必須掌握并善于調整學生的情緒,使之向積極樂觀的方向轉變,從而促進深度學習。
從學生成長來說,思想引領是根本,思維引領是主體,情緒引領是補充,三個方面有機結合,才能比較完美地實現課堂學習,如此,才稱得上深度學習。
二、觸及心靈,讓深度學習落到實處
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對學生思想、思維、情緒三個方面的引領,并不是平均用力的,更不是每個方面都要同時得到完整、充分體現的。尤其是思想引領,它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因為思想引領是觸及學生心靈的引領,要讓深度學習發(fā)生,就要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心動”。
學生時代的思想,可能就是一個人一生的精神底色。教育者要通過各種途徑與手段,為學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為其整個人生奠定思想基礎。教學若沒有觸及心靈,學生的心靈之源就會枯竭。那樣的話,無論他的思維被訓練得多么好,情緒控制能力多么強,都不是完整的生命。2019年,北京大學高材生吳謝宇殺母案震驚全國,從思維能力上看,他的思維相當縝密;從情緒上看,他的鎮(zhèn)定和冷靜也令人咋舌。此案留給我們的教訓非常多,既有家庭教育因素,也有學校教育因素,還有親子關系因素。若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說,就要求教師多關注學生思想的健康成長;再進一步,從課堂教學來說,每門學科的教學都要觸及學生的心靈,不能忽略對學生思想的引領。
語文學科在引領學生思想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語文教學的材料本身就富含思想因素(人文精神),既有親情友情的,又有家國情懷的,也有人生命運思考的。讀《關雎》,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什么樣的男子才能稱為“君子”,什么樣的女子才能稱為“淑女”;讀《岳陽樓記》,有助于開闊心胸,樹立“憂樂天下”的志向;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有助于正確對待人生中的困難與挫折。對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領略這些文本材料中所蘊含的思想營養(yǎng)。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就要設計相應的語文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充分吸收文本的思想營養(yǎng),讓學生思想得到凈化,心靈越來越柔軟,意志越來越堅強。
三、緊扣文本,創(chuàng)設情境,促進深度學習
學生的深度學習不僅是教師深度教學的結果,而且是教師深度教學實現的重要標志。教師設計學生的深度學習,要遵循語文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體現語文學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任務;同時,還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意為之,自然滲透”,引領學生思想成長。
1.挖掘文本材料,在文本解讀中觸及學生心靈
利用材料本身富含的人文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一過程,教師要盡可能發(fā)揮文本本身的作用,不要隨意發(fā)揮,“心中多情,口中少說”;即使稍加發(fā)揮,也要點到為止。筆者在教學《詩經·關雎》時,就充分引導學生潛入文本,對文本進行深度挖掘,在文本內容與形式之間往復運動,分析、概括“君子”與“淑女”的特點。
第一步,初步概括淑女的特點。學生通過“窈窕”認知淑女文靜、美好的形象;通過“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等詞語,歸納出淑女勤勞、干練的形象。此時,筆者進行點撥——
師:這個同學說得好,勤勞、干練。大家在淑女的旁邊做好注釋。(學生做筆記)勤勞的女子才能稱為“淑女”,偷懶的女子不能稱為“淑女”。我們班哪位同學最熱愛勞動???
生(異口同聲):班長。
師:哦,班長。由此可見我們的班長就可以稱為淑女(該班班長剛好是女生)。
班長熱愛勞動,可以稱為“淑女”。這種點撥就是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此時并不需要多少話語,學生都能心領神會。
同樣,關于淑女的第三個特征——對待愛情理智、慎重,是女生樹立正確愛情觀的重要內容,筆者在前述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與學生對話,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對待感情,要特別理智、慎重,考慮周全,不要被感情沖昏頭腦。
第二步,全面概括君子的特點。詩歌中寫“君子”的動詞主要有三個,即“求”“友”“樂”。筆者帶領學生通過分析男子“求之不得”后,仍然繼續(xù)“求”,得出君子之愛的第一個特點——“執(zhí)著”。為了分析第二個特點,筆者將學生帶入生活經驗中,這一步就是深度學習“U”形模式中的“還原與下沉”。
師:現實生活中,一些男女青年在向對方表白時,采用了很多過激或不理智的做法,很讓人瞧不起,詩歌中的男子在“求之不得”后,是怎么做的?
生(齊讀):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這種“還原與下沉”,是深度學習必須經歷的過程。讓學生的學習行為下沉到其原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上,從而生根、發(fā)芽,開始新的經驗生長之路。此處的經驗生長,又與心靈成長合為一體——失戀之后不能采取過激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知識,還是觀念,僅僅停留在“知道”層面,還不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是“體驗與探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環(huán)境讓學生體驗文本內容,進而對文本內容進行探究。
引領學生思想成長的深度學習,還需要“反思與上浮”,即提煉文本內容,將內容提升到一個高度。筆者在教學《詩經·關雎》時,這樣引導學生“反思與上浮”。
師:男子“求之不得”之后是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但并沒有采取過激行為。這說明君子之愛不僅要愛得執(zhí)著,還要——
生:尊重對方。
這樣教學,不僅訓練了語文的概括能力,還讓學生完整經歷了深度學習的三個過程,了無痕跡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引領。緊接著,筆者帶領學生根據男子“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概括出君子的第三個特點(改變自己)和第四個特點(提高自己),而這一切都是緊扣文本進行的。脫離了文本,所有的分析都只能是架空分析,所有的思想引領也只能是空洞說教了。
2.創(chuàng)設語用情境,在運用語文中觸及學生心靈
不同于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學習,語文學習對學習情境的依賴程度較高。語文學科的深度學習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學習并運用語言文字;如果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夠觸及學生的心靈,則能夠在引領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同時,引領學生思想的成長。
一是利用文本思想內涵創(chuàng)設情境。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朗讀訓練環(huán)節(jié),筆者創(chuàng)設了生活中“勸說別人”“勸說自己”的情境,引導學生體驗勸說時的狀態(tài)、用語、語氣、語調。有一名學生在“勸說自己”時,一邊讀一邊握緊拳頭輕輕捶打自己胸膛,他說這是“要讓自己清醒過來,振作起來”。這種深度體驗,既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深入到學生靈魂,促進了學生生命成長。
二是根據思想引領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在教學《杞人憂天》時,為了避免學生不辨條件地使用“杞人憂天”這一成語,筆者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語用學習情境:
1046年,范仲淹被貶放到河南鄧州,1047年,他撰寫了《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時人譏之曰:“汝偏居一隅,猶泥菩薩過河,奈何憂君憂民?真乃杞人憂天!”
此時,范仲淹笑而答曰:“???????? ??”
如果你是范仲淹,會怎么回答?
這一情境具有復合功能和訓練價值,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背后是即時應對的語文思維訓練,又進行了“杞人憂天”適用條件的辨析——辨析是思維的重要功能,更對學生進行了“憂天下”的思想引領。正如有學生模擬范仲淹所答:“吾之憂乃大國之士之憂,杞人之憂乃胡思亂想之憂。此二者不同矣。”
(李玲,四川師范大學附屬第一中學龍泉校區(qū))
責任編輯? 吳鋒
李華平
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教育部國培專家、國培方案評審專家、國家級教學成果評審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評審專家,兼任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委會副理事長、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課堂教學分會副會長;曾先后任教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專著13部,發(fā)表論文數十篇;近年來,應邀到全國各地講學、執(zhí)教示范課200多次(節(jié));其教育教學思想被錄入《新世紀語文名師教學智慧研究(中學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