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記憶的話語變遷與邏輯建構

      2021-08-06 09:23:48齊衛(wèi)平樊士博
      黨政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集體記憶中國共產(chǎn)黨

      齊衛(wèi)平 樊士博

      〔摘要〕《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在塑造建黨記憶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七一社論為紀念黨的誕生而作,表達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立場與理念。依托“七一社論”,中共建構起自身成立的獨特集體記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七一社論塑造的建黨記憶既有相同點,也有差異化,在變與不變中折射出中共接續(xù)奮斗的歷史使命。在塑造建黨記憶的同時,七一社論的話語呈現(xiàn)出人民話語一以貫之、革命話語逐漸內(nèi)隱、多元話語日臻完善的總體趨勢。記憶是凝聚共識的黏合劑,七一社論賡續(xù)建黨記憶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表達、認同與實踐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構成了凝聚政治共識、實現(xiàn)政治認同的完整鏈條。

      〔關鍵詞〕七一社論;集體記憶;社會記憶;中國共產(chǎn)黨

      〔中圖分類號〕D2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4-0005-11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報》升格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成為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聲音的喉舌。每逢建黨節(jié),《人民日報》通常會以社論的形式表達紀念。學界稱這些文章為七一社論,也稱建黨社論,又稱七一獻詞(辭)。從內(nèi)容上看,七一社論包括回顧黨的歷史、言說現(xiàn)實目標、鼓勵干事創(chuàng)業(yè)等部分,是中國共產(chǎn)黨遙觀自我的一種表現(xiàn)。迄今為止,作為傳播社會記憶的手段,學界對《人民日報》社論,特別是元旦社論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關于七一社論的研究尚屬少見。七一社論記錄著中共關于建黨的認知變化與解釋過程,體現(xiàn)了流變中的歷史觀。透過七一社論,能夠管窺中共對自身成立的意義塑造。那么,七一社論的塑造的集體記憶為何?過程如何?邏輯在何?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七一社論的文本生成

      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黨紀念,始于全面抗日戰(zhàn)爭期間。1938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的十七周年紀念日?!薄?〕自此以后,建黨紀念實現(xiàn)常態(tài)化。紀念的初衷是鼓舞民族士氣,以求達到“更感到自己的責任”〔2〕的效果。新中國成立以后,為詮釋“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必然性,在言說成立史中夯實合法性的任務更為迫切。七一社論是中共從歷史中挖掘合法性資源的范例??梢哉f,建黨紀念是中共重要的政治儀式。所有的儀式是重復性的,而重復性必然意味著延續(xù)過去?!?〕七一社論就在這樣的進程中,延續(xù)中共建黨的集體記憶。

      報紙是宣傳的有力武器。掌握話語權意味著占據(jù)政治優(yōu)勢。即便是國民黨,也不得不承認中共的宣傳工作。西山會議派承認:“本黨宣傳功夫不如共產(chǎn)派,很可慮的”?!?〕中共歷來重視發(fā)揮報紙的影響,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在革命思想發(fā)軔階段,更是躬身辦報。譬如,“以宣傳最新思潮為宗旨”〔5〕,毛澤東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又如,周恩來創(chuàng)辦《天津學生聯(lián)合會報》,發(fā)出革心、革新的主張。〔6〕隨著中共由小到大,自弱轉強,報紙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黨的報紙遍布各個根據(jù)地,有管總的中央機關報,各個分局、省委也有自己的機關報。目力所及,甚至各個縣委也都有自己創(chuàng)辦的報紙。

      曾負責《人民日報》的鄧拓指出:“社論是表明報紙的政治面目的旗幟,報紙必須有了社論才具有完全的政治價值?!薄?〕在報紙的眾多板塊中,社論最具動員性。作為“報紙的報紙”,《人民日報》社論是觀察中國政治轉變的“風向標”。毛澤東一直重視社論工作。全面抗戰(zhàn)期間,延安《解放日報》上的重要社論、文章也往往由他提出立意,指定人撰寫。〔8〕《解放日報》改版以后,社論從“狗皮膏藥”變得有人喜歡看了?!?〕對于《人民日報》社論,毛澤東不僅修改、審校編輯部送審的社論,而且還親自撰寫社論。1958年1月,毛澤東在給劉建勛、韋國清的信中提及,精心寫作社論是一項極重要的任務?!?0〕七一社論屬于政治宣傳社論的一種,中共“恰恰要利用某些紀念日的或禮節(jié)性的社論,來說明國內(nèi)方面或國際斗爭中的重大問題?!薄?1〕鄧小平指出:“要利用各種周年紀念寫文章。”〔12〕進入新時代以后,伴隨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中共更加注重“介入式宣傳”〔13〕。那么,七一社論的出臺程序是怎樣的呢?其實,七一社論也要遵照一般性政治社論的出臺規(guī)律,主要由寫作、修改、送審、再修改、再審、發(fā)表等步驟構成。

      胡喬木指出,社論代表一種威信,這威信不是個人的,而是黨的,因此,應特別慎重?!?4〕首先,社論的寫作。七一社論作為紀念性社論,要寫出新意、高度和深度,同時又要有可讀性,很不容易,必須下一番功夫。〔15〕七一社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即使由個人主筆,也要經(jīng)過反復修改。這也是《人民日報》社論不署名的原因之一。一些事關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社論,還會由中央領導召集寫作者?!?6〕此外,七一社論的作者群體比較廣泛。1944年3月,毛澤東針對報紙問題,曾倡導首長“自己寫社論”。〔17〕1950年3月26日,中央發(fā)出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負責人應經(jīng)常為報紙撰寫社論?!?8〕領導人不僅是七一社論的主要作者群體,還是重要的把關者。當然,《人民日報》的主要負責同志,也是社論的主要寫作者。鄧拓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寫社論。〔19〕其次,七一社論寫就以后,要在內(nèi)部傳閱,對框架、文字以及政治傾向等多個方面進行嚴格討論。有時甚至會幾易其稿,乃至推翻重來。再次,社論出臺必須堅持“應送審的必須送審,應請示的必須請示”〔20〕的原則,確定以后的社論會送到相應的部門和中央領導進行審核。重要社論還需集體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毛澤東曾指出:“凡是重要社論,你們要好好討論研究,不討論研究,不要發(fā)表?!薄?1〕復次,高層領導和有關部門提出的修改意見會反饋回來。事實上,由于審閱發(fā)生在上層,所以他們的意見一般會被吸收寫進社論。從毛澤東修改社論的歷史來看,基本屬于一錘定音。最后,經(jīng)過修改定稿的七一社論才能正式刊發(fā)。較之一般性社論的出臺程序,七一社論的遣詞造句更加嚴格。原因在于七一社論指涉的對象是黨的歷史。

      對于《人民日報》社論,中共長期堅持地方報紙“還是要轉載”〔22〕的做法。1952年6月,中央發(fā)出的《關于紀念黨的三十一周年的辦法》指出,《人民日報》屆時將發(fā)表紀念社論,各地報紙可予刊載?!?3〕借助于中共的宣傳網(wǎng)絡,七一社論在塑造建黨記憶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二、七一社論的詞頻分析與話語特點

      1949年至今,《人民日報》共登載了53篇七一社論。①刊發(fā)時間一般是7月1日,少數(shù)情況下會提前或延后一天。從語篇上看,七一社論長短不一,行文流暢。一般年份,社論篇幅在2000字左右。逢五逢十等特殊年份,篇幅較長。1971年中共建黨50周年時,七一社論的篇幅最長,達2萬余字。不同時期的七一社論強調(diào)的重點也不一致。因此,依托七一社論研究建黨記憶,既要從整體上把握全局特征,也要理解階段差異。

      (一)不同階段七一社論的詞頻分析

      對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七一社論進行詞頻統(tǒng)計,過濾排除無義助詞后,可以得出如下結果(表1)。為能夠清晰顯示詞頻的聚焦程度,研究截取了詞頻排名前十的詞語。透過這些高頻詞匯足以洞見隱藏背后的集體記憶。

      表1中的詞匯一直是中共政治生活的高頻詞。這些詞語的呈現(xiàn)頻率與聚焦程度顯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關懷與現(xiàn)實訴求。對七一社論的整體分析有助于概括中共歷史觀的全貌,把握歷史觀的嬗變。然而,考慮到中共不同階段的獨特性與區(qū)隔性,也為了把握中共不同階段的歷史觀,十分有必要對不同階段的七一社論進行歷時性分析。

      不同歷史階段,七一社論的數(shù)量不同。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1949-1965),共有3篇。②“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共有8篇。③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1),共有33篇。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至今),共有9篇。從產(chǎn)生數(shù)量的歷史時間看,七一社論成為慶祝建黨的規(guī)定動作發(fā)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自此以后,逐步固定下來,成為約定俗成。對不同階段,七一社論詞頻統(tǒng)計以后,結果如表2所示:

      ①本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

      ②該階段,有七一社論的三年,分別是1950年、1952年、1961年。盡管有些年份的7月1日,《人民日報》也有社論發(fā)布,但是這與本文界定的建黨社論并不一致。比如,1954年7月1日,同日的《人民日報》頭版發(fā)表了《加強黨的紀律性》為題的社論。盡管這篇社論與黨史黨建關系密切,但其本意也不是紀念建黨。1955年7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fā)表了《反對空談節(jié)約》的社論。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第1版的《致讀者》社論,是胡喬木為《人民日報》改版所寫的公告。還需說明的是,1949年7月1日,當時新中國還未成立,《人民日報》為了紀念建黨28周年,發(fā)表了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不可否認,這是一篇重要的政論文章。盡管代替了社論的部分功能,但是并不等同于社論文章。1957年、1958年、1959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5年均沒有出臺七一社論。

      ③1972年、1973年、1975年、1977年沒有發(fā)表七一社論。

      ④1981年7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發(fā)表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當年沒有發(fā)表七一社論,原因是十一屆六中全會于本年六月底召開,政治生活的關注中心都聚焦到這次會議上來。

      從表2可知,盡管有一些高頻詞匯在七一社論中滾動出現(xiàn),但是其排序的變化也反映出歷史的復雜面向。一方面,映射出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與時代任務。另一方面,見證著不同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滾動的話語邏輯。盡管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七一社論的數(shù)量較少,但高頻出現(xiàn)的政治詞匯,還是刻畫出了中共獨特的時代形象。比如說,“人民”居于高頻詞匯的首位體現(xiàn)了中共一脈相承的人民立場。

      (二)七一社論中關于建黨記憶的話語特點

      誠如福柯所言,話語即權力。社論話語反映中共與社會的關系變遷。言語的習俗構成了集體記憶最基本同時又是最穩(wěn)定的框架?!?4〕從話語范式角度審視七一社論塑造的建黨記憶,可以得出三大特點:其一是人民話語一以貫之;其二是革命話語逐漸內(nèi)隱;其三是多元話語日臻完善。這些特點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所交疊。比如人民話語在特定的歷史場景下,與革命話語難解難分,因為人民與革命總是形影不離。多元話語則是從話語的豐富性與文本的多樣性角度概括得出。

      其一,人民話語一以貫之?!睹献印吩唬骸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中共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中,在馬克思主義“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25〕的催化中,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人民立場。在中共的執(zhí)政話語中,“人民”與“群眾”是一對近義概念。迄今為止的七一社論中,“人民”一詞出現(xiàn)533次,位居詞頻首位,“群眾”一詞出現(xiàn)359次,兩者合計共出現(xiàn)892次。誠然,這展現(xiàn)出中共持之以恒的人民觀。為人民服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nèi)容。〔26〕通觀七一社論所塑造的集體記憶,建黨與人民交相輝映,主要從三個層次展開:建黨依靠人民;建黨力量源自人民;建黨為人民服務。這三個層次也就是,七一社論廣泛提及的“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7〕而在這三個層次上,中共不斷拓展集體記憶中人民的內(nèi)涵與外延,展現(xiàn)出人民話語的繼承性與系統(tǒng)性。在第一個層面上,七一社論強調(diào),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向人民群眾學習。〔28〕在第二個層次上,提出了一系列耳熟能詳?shù)恼卧捳Z,譬如,人民群眾是無產(chǎn)階級政權力量的源泉?!?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0〕這表明:人民立場貫穿七一社論的始終。在第三個層次上,七一社論從目標角度回應了建黨的意義,比如干革命,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1〕又如,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2〕再如,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3〕這些不同時期關于人民的話語彰顯了共產(chǎn)黨員為民擔當?shù)那閼选?/p>

      還需說明的是,人民話語之所以能夠貫穿七一社論的始終,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強調(diào):“共產(chǎn)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chǎn)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薄?4〕延安時期,毛澤東繼承這一觀點,創(chuàng)新了人民話語。他指出:“共產(chǎn)黨員是一種特別的人,他們完全不謀私利,而只為民族與人民求福利?!薄?5〕這些論述成為中共詮釋人民立場的經(jīng)典表達。在慶祝黨的建立時,也必須將人民立場全景式地展現(xiàn)出來。

      其二,革命話語逐漸內(nèi)隱?!案锩笔侵泄驳暮诵母拍钆c身份標識。迄今為止,革命仍是中共政治話語、執(zhí)政話語的核心詞匯。文化大革命期間,七一社論關于建黨記憶的革命話語達到頂峰。這是“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氛圍影響下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務轉軌,激烈的革命話語變得與解放思想要求不相符合。革命話語面臨兩種結果:要么退出歷史舞臺,要么重塑話語空間。然而,由于中共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因此,革命話語須臾不能分離。鄧拓曾指出:“報紙的社論應該充滿革命的熱情和戰(zhàn)斗性,產(chǎn)生出偉大的教育力量?!薄?6〕鑒于這種情況,七一社論選擇將革命話語逐步內(nèi)隱化,以此重塑話語的空間和張力。本質而言,這是一種話語注意力的轉變。1978年以后,在七一社論中,“革命”出現(xiàn)的頻率劇減,“改革”成為高頻詞匯。原因就在于革命話語的內(nèi)隱,改革話語的出場。但內(nèi)隱并不代表革命觀念的離場和衰退。恰恰相反,七一社論中關于建黨記憶的革命話語不僅沒有離場,而是以改革和組織內(nèi)化的雙重形式得到鞏固和強化。內(nèi)隱化的革命話語并不是說對革命絕口不提,而是將革命的使用范圍限定在黨內(nèi),作用于中共建設的本體。鄧小平提出:“我們把改革當作一種革命”。〔37〕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改革就是新環(huán)境下的革命。可見,在社會和國家領域,中共用“改革”替代了“革命”。

      在政黨領域,中共嚴苛地保留了革命話語,并以“自我革命”的形式不斷發(fā)揚??梢哉f,這是中共對新形勢下保持自身革命性的回應。至此,中共通過內(nèi)隱化的方式,解決了革命話語難以為繼的困窘。在這里,還需要補充的是,改革話語之所以能被人民快速接受,一方面與思想解放有莫大關聯(lián)。但另一方面,歷史上的改革話語積累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比如,深深嵌入在廣大人民腦海中的土地改革無疑是改革話語代替革命話語的“助推劑”。況且,改革顯然不是一個新詞,除了“土地改革”的專有名詞外,七一社論中使用“改革”也可向前追溯。毛澤東曾明確提出:“國家機關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聯(lián)系群眾?!薄?8〕這可以認為毛澤東將改革用于國家層面。1968年的七一社論就提出:“堅決改革舊的脫離群眾的陳規(guī)舊習”?!?9〕這里的改革,作用點正是黨組織和黨員。

      顯然,革命話語內(nèi)隱對七一社論塑造建黨記憶有重大影響。直接的變化是七一社論對史實的刻寫比重下降,只進行簡單化介紹,引語部分的寫法變更為“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多少周年”。如此做的優(yōu)勢在于簡單引入,直入主題,或者說借用歷史,促進實踐。歷史內(nèi)容減少并不意味著建黨記憶淡化,而是將其揉進了現(xiàn)實政治目標中。明顯例證是,七一社論中“光榮傳統(tǒng)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40〕等帶有歷史提示的語句開始增多。顯然,這是在與歷史對話,承接歷史的呼吁。革命話語內(nèi)隱以后,七一社論的語體風格更易被人接受。這樣,建黨記憶便在無形之中被塑造起來。

      其三,多元話語日臻完善。隨著時代變遷,中共塑造建黨記憶所采用的話語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為了制造共識,鑄牢合法性基石,要求建黨記憶滿足多元化話語的任務。一直以來,有一種政治虛無主義的聲音,認為大而化之的政治語言屬于建構杜撰。這種以非難黨史國史為目的的虛無主義,給七一社論的作用發(fā)揮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鑒于這一問題帶來的影響,七一社論必須從多元話語塑造建黨記憶,以引導政治氛圍。

      所謂多元話語即革命話語、人民話語、美好生活話語、中國夢話語、初心話語等。同時使用這些話語,實現(xiàn)了七一社論的系統(tǒng)性建構。語言學對《人民日報》社論所進行的政治隱喻研究,給考察七一社論塑造建黨集體記憶的話語范式提供了啟示。李玉認為,概念隱喻是政治話語中一種重要的思想表達和建構工具,為文本成功地表達和建構概念、傳達思想、說服讀者、表達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服務,能隱性地影響讀者或聽眾,有效地實現(xiàn)其勸說功能?!?1〕黃敏認為,《人民日報》常用的政治隱喻有“道路”隱喻,“工程”隱喻,“史冊”隱喻等幾種?!?2〕從七一社論的內(nèi)容看,這些隱喻同樣有所體現(xiàn)。作為政治性論斷,七一社論在創(chuàng)新方面,有著嚴格的限制,既要保持政論的嚴肅性,又要保證喚起人民的共情。但盡管如此,七一社論在政治隱喻的基礎上,還是實現(xiàn)了多元化話語轉變。這種轉變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七一社論的話語風格更加多樣,政治修辭的選擇更加鏗鏘有力;另一方面關于精神、使命的話語敘述更加密集,呼吁性更強。

      還需說明的是,多元話語對建黨記憶的描述從未偏離中共艱苦奮斗的主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以“初心”“使命”為形式的話語塑造對建黨記憶進行著時刻強調(diào)。而這種方式正是全體人民對中共建黨歷程的一次集體遙觀,使讀者沉浸在黨的奮斗目標之中。這種隱性的方式,不再是歷史事實的平鋪直敘,而是將歷史進程融入現(xiàn)實目標中,更加具有起伏波瀾。

      三、七一社論塑造建黨記憶的過程與邏輯

      任何社會秩序下的參與者必須具有一個共同記憶?!?3〕顯然,七一社論展現(xiàn)了中共對集體記憶的塑造過程。換言之,七一社論是中共關于建黨記憶的集體言說,意味著傳承賡續(xù)的歷史觀。隨著時間的流動,參與創(chuàng)建黨的干部不斷離世。依常識而言,缺少見證者的集體記憶必將式微。然而,任一政治組織都必須在歷史的延續(xù)中向前發(fā)展。因此,不斷加深、塑造中共關于建黨的集體記憶成為必然選擇。結合不同時代的現(xiàn)實任務與社會特點,中共通過不斷強調(diào)建黨意義,延續(xù)歷史記憶。

      (一)七一社論傳遞建黨記憶的過程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歷史進程中,有些政治記憶一如既往,也有些政治記憶被不斷重構再造。在變與不變中,體現(xiàn)了中共的堅持與創(chuàng)新。無論是繼承還是重塑,目的都在于更好地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

      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七一社論注重通過黨的角色轉變塑造建黨記憶。中共最大的轉變莫過于從過去領導人民為奪取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yōu)轭I導人民掌握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闡釋角色變化有兩種方式:一是破舊立新、改頭換面;二是接續(xù)演化。毋庸置疑,中共在敘述身份轉變中,選擇了第二種方式。換言之,中共在革命黨的基礎上建構執(zhí)政黨的形象。因此,伴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穩(wěn)步開展,七一社論告誡全黨:“中國革命也表現(xiàn)了穩(wěn)定的上升”?!?4〕革命無疑是從建黨承襲而來。到了1961年,七一社論指出:“(中共)由一個在反動政權迫害下的革命組織,發(fā)展成為一個在六億五千萬人口的大國中執(zhí)政的黨?!薄?5〕可見,政黨角色轉變是中共接續(xù)歷史記憶的重要內(nèi)容。政黨角色轉變對中共的組織發(fā)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言說未來規(guī)劃,聚焦目標認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實現(xiàn)長久發(fā)展就必須有科學的規(guī)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借鑒蘇聯(lián)經(jīng)驗,形成了五年規(guī)劃機制。改革開放以后,長期規(guī)劃、遠景計劃層出不窮。目的是以此提供科學安排,漸次開展實踐行動。而且,目標所具有的凝聚政治共識的功能不容忽視。不同階段,七一社論關于建黨目標所塑造的話語記憶有相同點也有差異性。相同點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的目標一直沒有動搖。差異性是不同時期的目標任務不同,關于建黨目標的描述也不同。社會主義建設與探索時期,七一社論將目標描述為實現(xiàn)工業(yè)化。改革開放新時期則描述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自1978年,七一社論要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步伐?!?7〕自此之后,歷次七一社論均對現(xiàn)代化有所指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中共的建黨目標被賦予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厚重內(nèi)涵。比如說,2019年的七一社論指出,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發(fā)展中國,才能引領中華民族實現(xiàn)偉大復興?!?8〕

      四、七一社論賡續(xù)建黨記憶的作用與效能

      七一社論集中反映并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自身成立的立場、觀點與主張。從聚焦的議題來看,七一社論主要發(fā)揮三大功能:表達—認同—實踐。這三個功能構建了完整的動員路徑。借助于獨特的近代歷史的屈辱事實,在輿論與儀式的雙重規(guī)訓下,立場認同、話語認同與情感認同依次實現(xiàn)。

      (一)表達功能:闡述歷史使命

      作為事件的建黨,其歷史意義在七一社論中被反復提及。事實上,在七一社論中,中共成立早已超越事件本身,依據(jù)時代任務的變化融入了嶄新內(nèi)容,即“為過去賦義”〔59〕。換言之,作為事件的中共成立,本身沒有變化。但由于時代變遷、目標更替,建黨節(jié)點成為敘說時代任務的契機與窗口。若要言之有物,必須言有所指。如此,方能以言行事。那么,七一社論究竟在指涉什么?按照議題分類,主要有三個方面:歷史、成就與目標。首先,七一社論描述了歷史事實。比如,1950年的七一社論說,中國共產(chǎn)黨是從馬克思主義者的小組,成長為有五百多萬黨員的大黨?!?0〕再比如,1996年的七一社論中說,1921年,我們黨剛剛成立時,只有幾十個黨員,在黨派眾多的中國政治舞臺上,顯得那樣弱小?!?1〕言說歷史的目的在于表明當前的奮斗目標。其次,七一社論大篇幅刻寫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共所取得的成就與中國近代歷史的破敗形象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本領。從七一社論涉及的內(nèi)容來看,與近代歷史進行對比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2001年的七一社論,對近代歷史描寫道,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之前,中華民族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屈辱和困惑,進行了艱苦的求索與抗爭?!?2〕以中共成立為節(jié)點,將前80年的屈辱歷史與中共建設80年的輝煌成就相比,其對比不可謂不鮮明。最后,七一社論表達了中共當前的建設任務。歷史的價值在于能夠為現(xiàn)實服務。每篇七一社論都將當前目標作為重要內(nèi)容,原因在于社論的傳播意圖是凝聚建設共識。

      (二)認同功能:凝聚政治共識

      文本的目的在于表達思想,文本的力量在于引起共鳴。文本的情感共鳴就是要實現(xiàn)立場上的共情。在共情機制下,話語受眾會自覺實現(xiàn)認同。就七一社論來講,中共意圖在三個方面實現(xiàn)認同:立場的認同、歷史的認可、理想的共識。首先,不能忽視前文提及貫穿于七一社論始終的是黨性立場與人民立場。這兩個立場所映射的主體有黨員和人民,分別對應中共執(zhí)政的組織力量與依靠力量。通過反復提及人民,進而形成集體記憶,實現(xiàn)立場認同。其次,七一社論實現(xiàn)認同是借助于歷史的認可實現(xiàn)的。歷史意識的解釋工作是建立認同的過程。〔63〕歷史問題不清就會影響現(xiàn)實正當性。集體的認同扎根于歷史的表述中。在中共黨史上,延安整風運動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思想,原因就在于撥開了歷史的迷霧,使黨員干部對歷史形成了統(tǒng)一認識。同理,七一社論的認同功能就在于統(tǒng)一了中共建黨史的認識。最后,再輝煌的歷史,也不如未來的藍圖吸引人。馬克思恩格斯所勾畫的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美好的。在七一社論中,雖然共產(chǎn)主義的藍圖提及較少,但中共短期內(nèi)要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化理想被反復提及。顯然,在反復的言說中,社會建設的理想成為集體的共識和共同追求。

      事實上,利用歷史凝聚建設共識是七一社論應然的功能。回顧黨的歷史,延安整風運動就是利用歷史凝聚共識的典范?,F(xiàn)實的政治共識,終歸要建立在歷史的共識基礎之上。若要實現(xiàn)人民對黨的政治認同,也首先要讓人民認可黨的歷史。七一社論所凝聚的建黨記憶在潛移默化中助推現(xiàn)實政治共識的實現(xiàn)。套用喬治·奧威爾那句著名的格言:“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64〕,可以說,誰塑造了集體記憶,誰就占據(jù)了政治共識的先機。

      (三)實踐功能:激發(fā)奮斗力量

      在政治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種沒有語言維度的關鍵行動。〔65〕對任意一個政黨組織而言,機關報發(fā)揮強大的政治動員功能是必要的。否則,政黨動員機制就會受到阻礙。對中共而言,也是如此。動員的目的在于實踐。七一社論的真實意圖是借歷史紀念,言說現(xiàn)代目標,進而作用于實踐。七一社論,將黨的成立史變成了現(xiàn)實。而“當它變成為當前狀態(tài)以后,如果它不同樣也是明顯地區(qū)別與當前的東西,我們就永遠不會知道它原本是個記憶了。”〔66〕此時,社論的話語實踐就轉化為人的社會實踐了。七一社論借助媒介,在若干建黨紀念的政治儀式中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社論中所提的思想與觀點,通過重復性表達,不斷加深受眾的印象,最終實現(xiàn)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從七一社論的內(nèi)容指涉來看,通過對中共戰(zhàn)略目標的強調(diào),在潛意識中將歷史的關注拉到現(xiàn)實的情景之中。這樣,就在集體記憶的構建中,鼓舞了奮斗的力量。

      時代變遷越是劇烈,越需要中共從歷史中汲取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磅礴力量。改革開放以后,七一社論憑借激勵性的語言,呼吁式的號召不斷激勵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在七一社論塑造建黨記憶的過程中,這種來自歷史的力量潛移默化地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五、結語

      記憶即立場。七一社論對中共建黨的集體記憶始終建立在無產(chǎn)階級政黨和人民的立場上,體現(xiàn)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記憶即理解。歷史是理解中共行動邏輯的密碼與鑰匙,中共在當前時代的執(zhí)政舉措,都可以在歷史中尋找到依據(jù)與因應。簡言之,建黨記憶的構建,為人民理解黨的政策和戰(zhàn)略開辟了新的路徑。記憶即認同。變革時代的政治認同更加需要從不變的歷史中尋找資源,也更加需要從中共成立的原點言說存在的意義。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百年來,七一社論在變與不變中,體現(xiàn)了中共的歷史觀。正如2020年七一社論所指出的那樣,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黨永遠年輕?!?7〕建黨記憶有利于延續(xù)黨的革命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參考文獻〕

      〔1〕〔2〕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40,759.

      〔3〕〔43〕 〔美〕保羅·康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0,3.

      〔4〕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tài)(修訂增補本)〔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0:71.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893-1949)(修訂本)(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41.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31.

      〔7〕〔11〕〔36〕 鄧拓文集: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308,312,316.

      〔8〕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增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37.

      〔9〕〔22〕 《陸定一文集》編輯組.陸定一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709,469.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492.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61.

      〔1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186.

      〔14〕 《胡喬木傳》編寫組.胡喬木談新聞出版(修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15〕 周勝林.立意高遠 內(nèi)涵深廣 論證嚴密——評獲獎社論《光榮屬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J〕.新聞戰(zhàn)線,2002,(11).

      〔16〕 李莊.人民日報風雨四十年〔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185.

      〔17〕〔3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2,47.

      〔18〕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3.

      〔19〕 人民日報報史編輯組.人民日報回憶錄(1948-1988)〔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8:400.

      〔20〕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3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3.

      〔21〕 〔3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6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257,156.

      〔23〕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chǎn)黨宣傳工作選編(1949-1956)〔C〕.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371.

      〔24〕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0.

      〔25〕〔3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413.

      〔26〕 為民造福是共產(chǎn)黨人的天職——“七一”獻辭〔N〕.人民日報,1995-06-30.

      〔27〕 光榮屬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N〕.人民日報,2001-07-01.

      〔28〕〔47〕 增強黨的戰(zhàn)斗力,迎接國家建設的偉大任務〔N〕.人民日報,1952-07-01.

      〔29〕〔39〕 發(fā)揚黨的緊密聯(lián)系群眾的作風〔N〕.人民日報,1968-07-01.

      〔30〕 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五十周年〔N〕.人民日報,1971-07-01.

      〔31〕 牢記黨的宗旨——“七一”獻詞〔N〕.人民日報,1971-07-01.

      〔32〕 始終為人民執(zhí)好政掌好權〔N〕.人民日報,2009-07-01.

      〔33〕〔67〕 永遠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N〕.人民日報,2020-07-01.

      〔37〕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2.

      〔40〕 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N〕.人民日報,2005-07-01.

      〔41〕 李玉,詹全旺.中國政治話語的概念隱喻分析——以《人民日報》元旦社論為例〔J〕.江淮論壇,2013,(5).

      〔42〕 黃敏.隱喻與政治:《人民日報》元旦社論(1979—2004)隱喻框架之考察〔J〕.修辭學習,2006,(1).

      〔44〕〔46〕 整頓黨的工作作風 改善黨的組織狀況〔N〕.人民日報,1950-07-01.

      〔45〕 光榮偉大的四十年〔N〕.人民日報,1961-07-01.

      〔48〕 陳金龍.中國共產(chǎn)黨紀念活動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309.

      〔49〕 毛澤東思想照亮了我們黨勝利前進的道路〔N〕.人民日報,1967-07-01.

      〔50〕 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四十八周年〔N〕.人民日報,1969-07-01.

      〔51〕 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

      〔52〕〔57〕 認真實行民主集中制〔N〕.人民日報,1978-07-02.

      〔53〕 偉大的斗爭任務召喚著我們〔N〕.人民日報,1979-06-30.

      〔54〕 郝宇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政治議題提出的理由〔J〕.行政論壇,2019,(5).

      〔55〕 干在實處 走在前列〔N〕.人民日報,2015-07-01.

      〔5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94.

      〔58〕 牢記初心使命 奮進復興征程〔N〕.人民日報,2019-07-01.

      〔59〕〔63〕 劉東.實踐與記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91,89.

      〔60〕 整頓黨的工作作風 改善黨的組織狀況〔N〕.人民日報,1950-07-01.

      〔61〕 跨世紀大業(yè)與中國共產(chǎn)黨〔N〕.人民日報,1996-07-01.

      〔62〕 光榮屬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N〕.人民日報,2001-07-01.

      〔64〕 〔英〕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M〕.劉紹銘譯.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34.

      〔65〕 〔芬〕凱瑞·帕羅內(nèi).昆廷·斯金納思想研究——歷史·政治·修辭〔M〕.李宏圖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7.

      〔66〕 〔法〕亨利·伯格森.材料與記憶〔M〕.肖聿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117.

      【責任編輯:歐 露 劉彥武】

      黨政研究 2021.4

      〔作者簡介〕

      汪玉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91。

      猜你喜歡
      集體記憶中國共產(chǎn)黨
      《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頌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國共產(chǎn)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當代陜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國共產(chǎn)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民族傳統(tǒng)體育儀式的文化解讀
      武術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5:23
      “網(wǎng)紅”微博廣告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1期)2016-12-10 08:23:59
      深陷媒介景觀的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
      古裝電視劇與大學生的集體記憶
      今傳媒(2016年7期)2016-09-07 00:26:33
      当涂县| 利津县| 浦县| 治多县| 德安县| 泸定县| 岳阳市| 榆林市| 长治市| 宝兴县| 托里县| 房山区| 九台市| 麦盖提县| 汽车| 永宁县| 墨竹工卡县| 杭锦旗| 沙河市| 石柱| 日土县| 巧家县| 博罗县| 胶州市| 辽中县| 和硕县| 仪陇县| 泸溪县| 如东县| 莎车县| 苍梧县| 读书| 武义县| 塘沽区| 景洪市| 都昌县| 宝丰县| 白沙| 南宫市| 治县。|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