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岑旭 呂艷
摘要:自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國家疾控中心和衛(wèi)健委通過各類新聞媒體多渠道地廣泛宣傳防疫知識,海報成為防疫宣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視覺敘事分析框架的指導下,從人際意義和組篇意義出發(fā),分析新冠疫情期間社會海報和公共衛(wèi)生海報的翻譯,將疫情海報的翻譯過程總結為“解析圖文關系→明確翻譯目的→選擇翻譯策略”三階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展,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等翻譯策略,以期為此類海報的設計提供新的理論框架和設計方向,并為多模態(tài)文本的翻譯實踐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視覺敘事分析框架;多模態(tài)分析;新冠疫情海報翻譯;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9-0143-04
海報作為一種宣傳方式,要求設計者在有限的版面內將文字、圖片、色彩等要素結合,以恰當?shù)男问较蜃x者傳遞信息。新冠疫情暴發(fā)后,《中國日報》、央視網和新華社等先后發(fā)布了健康提示、個人防護、疫情動態(tài)等系列海報。海報宣傳在語言文字方面要做到簡明扼要,表現(xiàn)形式方面要做到美觀得體,因此對疫情海報進行翻譯不僅要注重文字信息的表達與轉換,還要兼顧圖片信息的傳達與展現(xiàn)。翻譯恰當?shù)暮蟛粌H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準確無誤地傳遞文字信息,還能傳遞正向能量,促進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傳播。本文以防疫宣傳海報為研究對象,運用視覺敘事分析框架,在解讀語言文字符號和視覺圖像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探討分析海報的翻譯策略。
一、視覺敘事分析框架概述
視覺敘事分析框架由Clare Painter等學者提出,是對克瑞斯(Kress)和范勒文(van Leeuwen)視覺語法的完善和發(fā)展,Painter等學者在《解讀視覺敘事:兒童圖畫書的圖像分析》一書中,對多模態(tài)語篇構建了更加細致的理論體系。本文主要運用人際意義和組篇意義,從聚焦系統(tǒng)、情感介入、氛圍系統(tǒng)和圖文版面布局方面,解讀海報的視覺意義。
(一)人際意義
Painter等認為,視覺圖像不能建立明確的提供或求取關系[1],他們提出了聚焦系統(tǒng)、情感系統(tǒng)和氛圍系統(tǒng)來分析圖像和讀者之間的情感互動。聚焦系統(tǒng)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圖像與讀者的互動關系,二是圖像為讀者提供的閱讀視角。就互動而言,圖像為接觸類圖像,還是旁觀類圖像,取決于圖中人物與讀者是否存在眼神交流。就視角而言,圖像可分為中介和非中介兩類:在中介圖像中,讀者處于主觀視角,通過圖中人物視角進行閱讀,與圖中人物視角一致;在非中介圖像中,讀者處于客觀視角,視角不同于圖中人物視角。情感系統(tǒng)包括介入和異化兩種表征方式,主要取決于讀者有無情感投入。根據讀者情感投入方式的不同,圖像可分為三類:鑒賞類(最簡風格)、移情類(類化風格)和個體類(自然風格)。其中,個體類圖像的表現(xiàn)形式更貼近現(xiàn)實,更能帶動讀者的情感。氛圍系統(tǒng)主要分析圖像的顏色資源,彩色圖像基于色度、色調和自然度的不同,可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
(二)組篇意義
傳統(tǒng)的視覺語法提出了構成圖像意義的三個維度:信息值、取景與顯著性[2]。Painter等學者將信息值框架改為版面布局框架,區(qū)分了融合和互補兩種圖文關系。融合型版面布局圖文融為一體,可存在擴展和投射兩種語義關系;互補型版面布局圖文各占一部分空間,可從位置特征來考察其互補關系。
二、基于視覺敘事分析框架的疫情海報翻譯分析
新冠疫情海報以宣傳信息或警示群眾為目的,可分為社會海報和公共衛(wèi)生海報兩類。社會海報注重信息傳播,有助于公眾了解疫情發(fā)展或防疫工作進展情況;公共衛(wèi)生海報主要以警示群眾,以提升群眾防疫意識和能力為目的。兩類海報在防疫期間使用廣泛,以下就此兩類海報進行多模態(tài)翻譯分析:
(一)社會海報
社會海報通常以真實的社會背景、事件和人物等為語料,內容涉及實事事件、職業(yè)人群(醫(yī)生、警察等)等,如下圖1所示:
圖1是一幅體現(xiàn)中非友誼的社會海報,海報由圖片和文字兩部分組成。就組篇意義而言,該海報包含三部分:上半部分選用的是中國援非抗疫的一張圖片,圖中工作人員正認真地工作,將印有醒目語句的海報貼上防疫物資箱,圖片與文字相互融合,存在擴展的語義關系,擴展關系由包含的版面布局實現(xiàn),圖片和文字都向讀者傳達了各自的意義;中間部分,圖文二者互補,呈現(xiàn)相鄰的位置關系,左半部分中國國旗邊配上“中國”二字,右半部分非洲地圖邊配上“非洲”二字,二者正下方配有文字“人心齊,泰山移”和“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下半部分的一段文字對中間部分語句的出處和寓意做了解釋。
在人際意義方面,就聚焦系統(tǒng)而言,圖1采用客觀視角,讀者視角與圖中人物視角不一致,屬于旁觀類圖像,圖中人物與讀者無眼神接觸,也未與讀者互動,但讀者能夠從客觀的角度更全面地看到圖片整體傳達的信息,并根據周圍場景和人物特征解讀圖片;就情感介入而言,該圖采用個體類的介入方式,將自然風格呈現(xiàn)給讀者,展現(xiàn)真實的一面,更易調動讀者的情緒;就氛圍系統(tǒng)而言,該圖色彩突出,采用自然色彩,暖色調突出,給人以溫暖、熟悉、親切的感覺,容易引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
通過對圖片和文字的解讀,可以看到,這張海報主要傳達的信息是“疫情當前,中國支持非洲一同抗疫”。海報中英文部分選用的是南非總統(tǒng)曼德拉的名句“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圖文相互作用,聚焦于“中非共渡時艱”這一信息點,調動讀者情緒,讓讀者感受到在時事艱難的情況下,中非人民意志堅定、團結一心、攜手前行蘊含的巨大力量。因而在翻譯成中文時,譯文所傳達的信息與帶給讀者的感受應和原文效果等同,以實現(xiàn)功能上的對等。以下為兩種不同的翻譯:
T1:人心齊,泰山移
T2:人們下定決心,便可戰(zhàn)勝一切
T2采用直譯法,直接按照原文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翻譯;T1“人心齊,泰山移”引用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出自《古今賢文》。在這張海報中,圖片展示的除了堅定抗疫的一面,更多的是溫暖的一面。從整體視角看,T2與圖片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表達形式屬異化,不足以激起讀者的共鳴、起到擴展圖片意義的作用;而T1以一“齊”字將海報上的“中國”與“非洲”聯(lián)系了起來,以“people are determined”對應“人心齊”,不僅傳達出了圖片隱含的溫暖的一面,還展現(xiàn)出了中非團結抗疫的決心;以“泰山移”對應“overcome anything”,實際隱喻中非共同努力,沒有什么困難是戰(zhàn)勝不了的(見表1),暗指將最終戰(zhàn)勝疫情,表達了人們對戰(zhàn)勝疫情充滿信心。在圖像與文字的協(xié)同作用下,多模態(tài)隱喻的構建可讓意義更加多元化,體現(xiàn)出鮮明的敘事性和動態(tài)性[3]。在翻譯時,譯文采用歸化譯法,采取譯語讀者習慣的譯語表達方式,向中國文化靠攏,采用中國化的表達方式進行翻譯,可以達到帶動聯(lián)想,激發(fā)圖文意義的效果。
(二)公共衛(wèi)生海報
公共衛(wèi)生海報通常涉及防疫知識,以向大眾普及醫(yī)學衛(wèi)生知識為主,提升大眾的防控意識,如下圖2所示:
圖2是一系列向群眾傳達具體防疫事項的公共衛(wèi)生海報。本文選取的四張海報提供了就餐2(a)、候車排隊2(b)、上班途中2(c)和工作時2(d)應采取的具體防疫措施。四張海報均采用漫畫圖片,上半部分采用文字表述具體做法,下半部分用漫畫展現(xiàn)實踐情境。在人際意義方面,就聚焦系統(tǒng)而言,屬于旁觀類圖像,采用的也是客觀視角,圖中人物并未與讀者直接互動接觸,但讀者能根據圖中場景、人物動作等直觀地看到圖像整體傳達的信息;就情感介入而言,該圖采用的是移情類的介入方式,呈現(xiàn)類化風格,圖中人物都神情嚴肅,戴著口罩,傳達給讀者要嚴格做好隔離防護,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的信息;就氛圍系統(tǒng)而言,該圖色彩度飽和,易吸引讀者注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在組篇意義方面,圖文存在互補關系,二者位置關系相鄰。圖文相互闡釋,例如,圖2(d)中辦公室的兩人位于同一間辦公室,但各自有屬于自己的辦公區(qū)域,交談時也注意保持距離,就進一步闡釋了文字上具體的“間隔坐”(sit seperate apart)。圖2系列海報以傳播防疫信息,激發(fā)讀者防疫行動為目的,體現(xiàn)了互補型的圖文關系,因而譯文應與圖畫相配合,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讀者理解并接受防疫信息。
例1:“打包走”譯為:
Have your meal packed and take it away.
譯者在英譯文中譯出了“打包”的具體含義,以便于讀者理解此處的“打包”不同于人們日常趕時間時的“打包”或就餐后的“打包”,而是帶有自我防護性質的“打包”,強調注重衛(wèi)生和防疫,屬于歸化處理。圖2(a)中的人物獨自坐在桌前就餐,可以是在餐廳,也可以是在家中,單看圖片,讀者不能明確其具體傳達的意思。而結合英譯文“Have your meal packed and take it away”,讀者就能明白圖中人物是將食物打包帶走后,摘下口罩,獨自就餐。圖文結合,清楚傳達出了海報的整體意義。
例2:“不聚集”譯為:
T1:Don't stand too close.
T2:Don't cluster together.
“不聚集”出現(xiàn)了兩次,一次出現(xiàn)在圖2(b)中,指候車排隊時的“不聚集”;另一次出現(xiàn)在圖2(d)中,指在辦公室工作時的“不聚集”。圖2(b)中兩人前后站立,保持距離,這張海報強調的信息是“在排隊時應拉開距離”,譯者將這張海報中的“不聚集”譯為T1,與圖片傳達的信息一致,起到了闡釋圖片意義的作用??铝炙乖~典對“cluster”一詞的解釋是“gather together in a small group”,在辦公室中,人們成群聚在一起(gather together)交流、討論的情況是很有可能出現(xiàn)的,圖2(d)中兩人在不同區(qū)域辦公,交流保持距離,譯者將這張海報中的“不聚集”譯為T2,與情境和圖片傳達的信息相符。譯文采用了歸化策略,兼顧了圖文協(xié)同性,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到了讀者的閱讀效果和接受度。
例3:“出門上班了”譯為:
On the way to work.
圖2呈現(xiàn)的每一幅畫面都具有動態(tài)感,翻譯也與圖畫情境相對應,配合圖畫信息,例如,圖2(c)圖片部分中的人物正騎著自行車,處于在路途中的狀態(tài),文字部分進一步闡釋了圖片的意義,讀者可以了解到圖中人物是在去上班的路途中,英譯文“On the way to work”與圖中人物“上班途中”的情境相對應。譯文采用歸化策略,不僅采用了譯語讀者習慣性的表達方式,還考慮到了圖文效果。
三、基于視覺敘事分析框架的疫情海報翻譯策略
多模態(tài)視角為解析圖文關系提供了實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識解圖文關系的基礎上獲取主要信息,在明確翻譯目的后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進行翻譯,其翻譯過程可描述為“解析圖文關系→明確翻譯目的→選擇翻譯策略”三階段。具體模式如下圖3:
翻譯不是單純的語言活動,還涉及很多非語言因素,以海報翻譯為例,海報翻譯涉及語言因素和圖片因素,需從翻譯目的出發(fā),兼顧信息內容和視覺效果,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呈現(xiàn)信息。Eugene A.Nida提出“翻譯即譯意”[4],在海報翻譯中,多模態(tài)的翻譯視角可以避免單純“字對字”的翻譯,圖畫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補充文字信息、輔助翻譯的作用。譯者充分運用視覺畫面,兼顧讀者接受度和圖文協(xié)同性,根據翻譯目的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能讓讀者更好地與海報互動。常見的翻譯策略有歸化和異化策略,歸化策略向譯語文化和讀者靠攏,異化策略向源語文化和讀者靠攏,具體如下:
(一)歸化策略
歸化法要求譯者向譯語讀者靠攏,采取譯語讀者習慣的譯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5]。歸化不僅關注語言形式,還注重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海報的歸化處理,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字層面,還表現(xiàn)在圖畫層面。歸化處理的海報通常更貼近譯語讀者和譯語文化,如圖1和圖4(a)。
就語言文字而言,對疫情海報采用歸化策略能更貼近譯語讀者、譯語文化,將海報整體傳達的信息融會于心,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用另一種語言通順流暢地將信息呈現(xiàn)出來,有助于讓譯語讀者更好地理解防疫信息,擴大信息的傳播度。就海報圖畫而言,部分海報在以一種語言呈現(xiàn)時,會直接采用具有當?shù)靥厣膱D畫或對圖畫部分進行一些修改調整使其更具當?shù)靥厣w化策略),如圖1和海報4(a)就采用了歸化策略。圖1以中國俗語“人心齊,泰山移”六字和援非物資圖相結合,清晰地傳達出了海報的核心意義;海報4(a)選用的是武漢東湖梅園的景色圖,與圖片主題文字“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相符,隱喻疫情終將過去,未來一片明亮。
(二)異化策略
異化法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使用的原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5]。異化處理的海報通常傾向于保留源語文化的特色,如圖4(b)。就語言文字而言,對疫情海報進行異化處理,能更充分地傳達“異域風味”,展現(xiàn)原語文化的特色,但譯語讀者在不了解原語文化的情況下,可能會對譯文產生困惑或誤解,所以在采用異化譯法時,應充分考慮讀者對信息的接受能力,避免影響讀者對海報內容的理解。就海報圖畫而言,部分疫情海報因圖文結合緊密,圖中人物知名度高,圖片具有代表性或突出主題等因素,只對文字進行翻譯,不對圖片做任何處理改動或是直接選用具有異國特色的圖片(異化策略)。如海報4(b)在圖片上就采用了異化策略,選用了武漢著名景點黃鶴樓,圖片知名度高,具有代表性,具有中國特色,易于辨認,配上英譯文“Winter will eventually pass,spring is sure to come”和“Come on,Wuhan”,了解時事情況的讀者立刻就會明白海報所傳達的含義。
四、結語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從多模態(tài)視角探討了新冠疫情海報的翻譯策略。翻譯不單純是語言文字符號轉換的過程,針對單模態(tài)語言文本,翻譯需要考慮語境因素;而在多模態(tài)文本中,圖片往往和語境存在一定關聯(lián),運用圖片提供的語境信息,能更貼切地翻譯語言文字部分的內容。在進行疫情海報翻譯時,譯者需從翻譯目的出發(fā),兼顧讀者接受度和圖文協(xié)同性,針對圖片和文本選擇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策略,以準確、流暢地將海報信息傳達給讀者。本文可應用于社會海報和公共衛(wèi)生海報設計,并為多模態(tài)文本翻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由于語料有限,本文僅以探索性研究為主,未來的醫(yī)學海報翻譯研究還可拓展語料,作進一步的分析探索。
參考文獻:
[1] Clare Painter,J.R.Martin,L.Unsworth.Reading Visual Narratives:Image Analysis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London:Equinox,2013:19.
[2] 馮德正.視覺語法的新發(fā)展:基于圖畫書的視覺敘事分析框架[J].外語教學,2015(3).
[3] 呂艷,戈玲玲.外宣英文網站中多模態(tài)隱喻表征及語類特征研究——基于小型超文本語料庫“中國夢”的個案研究[J].上海翻譯,2017(2).
[4] Nida,E.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am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5.
[5] 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34.
[6] Kress 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7] 張德祿,穆志剛.多模態(tài)功能文體學理論框架探索[J].外語教學,2012(3).
[8] 張麗萍.多模態(tài)警示語的整體意義建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喻岑旭(1998—),女,漢族,江西南昌人,單位為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研究方向為翻譯與應用語言學。
通訊作者:呂艷(1981—),女,漢族,湖南益陽人,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翻譯與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