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娟
摘 要:鑒于國內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過程中的科學精神以及文化底蘊,此次課題分析了跨學科融合教學方法,把傳統(tǒng)文化中提到地形的古詩詞和自然地理地形教學相結合,并且進行了總結與歸納,希望以此提高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質量。
關鍵詞:陸地的五種地形類型;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
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中,初中分科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也無法滿足時代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分學科教學破壞了學生學習的完整性,整合教學理念不足,無法有效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以初中地理教學為例,把跨學科融合運用在地理教學中,不但可以促使教師向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而且還可以有效解決專業(yè)與基礎教學之間的矛盾。經過跨學科融合教學,整合多學科知識,可以打造全面發(fā)展型人才,健全課程與優(yōu)化學科,促使課程結構越來越完整,對學生發(fā)展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因此,本文就以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陸地的五種地形類型”為例,對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進行分析與論述。
一、跨學科融合概念界定
跨學科融合是由兩個基本概念構成的,即跨學科與融合??鐚W科開始是由外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思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所提出來的,指遇到單一學科無法處理的問題時,整合2個及以上學科知識與技術解決問題,從而創(chuàng)造全新的知識??鐚W科劃分成跨學科研究與教育,因為大部分諾貝爾獎獲得者擁有跨學科背景,或者是以跨學科研究得到了相關研究成果,所以跨學科研究與教育發(fā)展成為研究性大學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教育方法。融合與以上表達形式在于,跨學科融合并非簡簡單單地將不一樣的學科知識疊加在一起,也不是采取嫁接方式追求跨學科研究潮流。所以,跨學科融合教學是在課程統(tǒng)整思想下,根據本學科基礎,鑒于學科關聯(lián)性以及知識共同性等,把不一樣的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等經過選取與加工,同時使用在有關領域展開綜合性的教學活動。
二、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必要性
(一)課程改革要求
新課改規(guī)定,需要綜合學生學習經驗、興趣和個人體驗,運用豐富的教學方案,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合作,親自感受,從而有效完成任務。這可以助力學生增強地理知識運用能力,通過情境促使學生構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經過實踐打造跨文化理念,借此提升跨學科思維和能力。雖然課改宣傳做得不錯,可是教學實踐普遍僅局限在表面。初中學校始終很關注素質教育,為促使學生更好發(fā)展,學校開展了各種教學活動。為滿足初中地理改革要求,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開闊學生的跨學科視野,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提升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進一步意識到主體價值,教師應帶著學生從總體上體驗和感知,繼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在無形中豐富學生地理知識和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教育教學的需求
按照課程目標設定,單一學科教學目標也很單一,目的在于訓練知識技能。學科交叉教學為出發(fā)點整合多學科目標,關鍵是以提高教師各方面的能力,繼而構成多學科優(yōu)勢與方法的跨學科教學理念。按照教學資源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分學科教學與教材內容輸出,跨學科教學主題以教學主題為主,教學內容源于學生實際生活,比如網絡與家庭等。根據學生活動組織實際情況來看,跨學科大部分是按照學生的生活經驗,經過觀察等組織方式展開研究性學習。按照教學活動周期來看,關鍵是以學生課時為單位,開展跨學科教學主題,時間設置在四至六個星期。以教師角色情況看,在傳統(tǒng)學科教學中,教師是課程內容執(zhí)行者,擔任著知識傳承的職責。在開展主題教學時,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內容研發(fā)與傳遞的工作,實現(xiàn)學科間的融合。以學生在課程中扮演的角色來看,在以往分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跨學科教學中,學生為活動教學主體,是課程資源的重要部分,在諸多特殊狀態(tài)下,學生還是課程資源的開創(chuàng)者。根據評價形式而言,分學科教學把既定目標當成發(fā)展方向,關注知識考評和技能,將終結評價當成具體形式,比如考試;跨學科教學全面考量知識和技能等,促使終結評價和過程評價相融,關注學生生成性,例如提出問題和觀察等形式構成。
三、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的方法
(一)研究閱讀核心素養(yǎng)與課標,明晰教學立意
我們知道,核心素養(yǎng)與課標對教學立意設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核心素養(yǎng)為教學活動的指南,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培養(yǎng)學生價值的表現(xiàn),是學生經過學科學習構成的重要能力和價值觀。學生的協(xié)調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各方面的思維能力、區(qū)域認知能力就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學行為和目標設置需要以落實核心素養(yǎng)為主,根據初中地理課標與初中地理學科要求逐步推進,分析內容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確保內容創(chuàng)新?!瓣懙氐奈宸N地形類型”在課程標準中是關于自然條件和地形地勢地域差異的內容,教材內容為陸地與海洋,在學科要求中有主要內容與教學價值。
(二)研究閱讀教學材料等基礎教學資源,確定教學設計
從教材內容來看,相關地形的知識內容豐富。地形類型是根據地形及其與人類活動關系編制的。學習地形相關知識對學生地理視野拓展有良好的作用,與科普規(guī)則及青少年認知需求相符,并且還符合地理學科特征。學習資源圍繞基礎知識展開教學設計,對學生知識量的積累有利。練習冊將知識作為重要載體,展開知識和技能評價,為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的方法和手段。學習對比各區(qū)域地形地勢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且完成表格要求學生了解地形地勢認知結構,例如根據地形類型角度比較描繪某地區(qū)地形情況。這部分均為學科化的知識,有學科單一性的特點。從這一知識點來說,并未表現(xiàn)出跨學科的優(yōu)勢。
(三)詳細分析教學情況與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明確教學進度
經過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在分層設色地形圖區(qū)別地勢高低的技能。在一般方法下,教師會獨自準備各種地形景觀圖、地圖與視頻等教學資料,給學生構建學習情境,建立良好的學習平臺。在實際教學中應加入地形圖判讀練習,同時運用列表的形式比較多種地形類型特征與用途。學生的讀圖技能是否提高、能否建立起知識體系,均要經過作業(yè)來反映,作業(yè)反映出學生學習效果有好有壞。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通過記憶和理解、運用和分析、評估和創(chuàng)造分析,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可以對陸地的五種地形類型有一定的認知,同時在技能上有所發(fā)展,比如讀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比較學習方式的運用等。
四、結語
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將教學內容豐富化了,而且促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升華了教學主題,提高了學生素養(yǎng)。初中學生可以依據跨學科融合教學中學習到的知識,為假期到山區(qū)旅游的人提供策略。如此一來,不但實現(xiàn)了知識源于生活回歸生活的過程,而且還可以有效提高初中生地理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賈濤,陳凱.跨學科思維方式在地理建模教學中的實踐[J].測繪地理信息,1-6[2020-12-31].
[2]朱明強.地理小組合作學習的跨學科滲透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0(42):144.
[3]張夢醒.提升初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析[J].新課程(下),2019(1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