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帆 王力軍 張偉 王越
【關鍵詞】3D打印;TBL教學法;衛(wèi)生員培訓
衛(wèi)生員是指經過短期醫(yī)學培訓,從事基層衛(wèi)生工作的士兵,是部隊衛(wèi)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組成。當前我國部隊對衛(wèi)生員的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團隊合作學習(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培訓模式,以團隊協作為基礎,可提升學員的認知能力,團隊合作和人際交往能力。人體解剖學是衛(wèi)生員培訓教學中的難點內容,隨著近年來教學手段不斷更新,3D打印技術的應用極為廣泛[2]。因此,本研究以髖關節(jié)結構教學為例,探討傳統教學方法與新型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差異,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20年5月武警某總隊培訓的40名衛(wèi)生員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3D打印技術結合TBL教學法)和對照組(傳統培訓法),每組20人。隨機分成的兩組學員均為男性,學歷相同(高中、大專學歷),年齡相近(19-23歲),且他們入院培訓前的理論成績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材及課表選用《中國人民解放軍預選衛(wèi)生士官教材》。由同一名骨科軍醫(yī)給兩組學員進行集中授課,授課環(huán)境、學時相同。
1.2.2教學方法對照組使用傳統教學法,運用多媒體課件授課。觀察組使用3D打印技術結合TBL教學法。該教學方法如下步驟:第一,教員利用醫(yī)學圖像數據建模,并以3D打印技術打印出實體模型。第二,采取分組教學,將學員隨機分成四組,每組5人。第三,進行實際教學:①授課前一周,教員將3D打印模型、教學視頻發(fā)給學員提前預習。②課中,教員先進行課前小測,問題為:髖骨、股骨的結構特點。小測后再提出新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問題為:髖關節(jié)組成、結構特點及運動方式。
學員結合實體模型、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進行自主學習,在團隊討論的基礎上,各組選取1名發(fā)言人進行問題的講解,本組學員可做補充。③最后,教員對各組學員解答給予點評,并總結髖關節(jié)的重點知識,同時鼓勵學員小組討論:髖關節(jié)骨折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和預防。
1.3教學評價培訓考試為理論考試,滿分100分。兩個組全體學員采取統一命題、統一時間、分考場閉卷考試。
對兩組學員進行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教學方法是否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是否有助于理解理論知識、是否有助于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是否對教學方法滿意等4個方面,每項評分標準為0-10分,滿分40分,學員根據實際情況酌情打分。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評價結果
2.1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觀察組學員的期末成績平均值高于傳統教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調查問卷本研究通過雨課堂平臺發(fā)放調查問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100%。統計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學員更加滿意觀察組教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3.1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3D打印技術骨骼模型可將復雜的髖關節(jié)等解剖結構清晰、準確地復制出來,呈現給學員。以團隊為基礎的TBL教學模式,引導學員自主提出問題,并提高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3-6]。兩種方法結合能夠幫助學員理解復雜解剖學知識,提高學習興趣。
3.2有助于學員深入理解運動和運動損傷軍事訓練中的急性或者慢性損傷都與解剖結構密切相關。3D打印解剖模型能夠展現人體骨骼、關節(jié)和骨骼肌位置,結合TBL教學方法提高了學員對運動損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為診斷和預防運動損傷提供解剖學理論參考依據。
3.3增強學員團結合作的精神,培養(yǎng)交際能力TBL教學過程中,學員分工具體,共同努力,表現出了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另外,學員間的積極討論以及師生間的互動,能提高學員的語言交流能力,也利于實際處置傷員時衛(wèi)生員與軍醫(yī)或衛(wèi)生員間的配合。
綜上所述,3D打印技術結合TBL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員的學習成績,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