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圓眼和大家分享了如此豐盛的滿漢全席后,該來顆薄荷糖了。人們對糖果的喜愛總是不分年齡。沒人知道,究竟是從哪一天開始,薄荷糖席卷了各色飯館,但它確實讓我們在吃完油膩重口的飯菜后,口氣清新了不少。關(guān)于薄荷糖,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一顆小小的薄荷糖引發(fā)的頭腦風暴,會讓你大開眼界。
Q1:為什么火爆全球的是薄荷糖,而不是其他糖果?
無論你吃了什么重口味的東西,薄荷糖都能讓你在短時間內(nèi)不用刷牙。一顆不行,就來十顆。18世紀中葉,薄荷在西歐是一種流行的藥物,被用來治療霍亂、腹瀉、胸悶、鼻黏膜炎、喉炎等,有人還拿它當麻醉劑使用。在薄荷工廠工作的人聲稱他們從不感冒。后來,薄荷被廣泛地用于調(diào)味牙膏以及口腔清潔。薄荷糖,就這樣在口口相傳中,慢慢成為糖果中的爆款。
Q2:為何餐館將裝有薄荷糖的糖籃放在餐廳前臺,供客人自取?
餐館習慣將裝有薄荷糖的糖籃放在前臺,供客人自取。《說服力》的作者羅伯特曾通過實驗,建議餐館取消這一設置,換作由服務員將薄荷糖與賬單一同交給顧客,因為這樣能獲得更多的小費。
第一套實驗中,服務生為顧客取來賬單的同時,送給每人一粒糖果。和那些沒收到糖果的客人相比,小費雖然變化不大,但還是高出了3.3%。第二套實驗中,服務生給每人兩粒糖果,盡管只值一美分,但收到小費的額度高了14.1%。去飯店吃飯的人,好像也不只喜歡薄荷糖,人們喜歡的是所有免費的東西。漸漸的,薄荷糖成了餐廳營銷的重要手段。
Q3:為什么薄荷糖上面要有個洞?
1939年,寶路薄荷糖誕生,當時的宣傳口號是“The mint with the hole”,意思是“有個圈的薄荷糖”。而第一個在薄荷糖的中央挖洞的,是一個叫Life Savers(救生員)的薄荷糖品牌。
1912年,由于當時的糖果在夏季容易融化,有人想到將硬糖與薄荷結(jié)合,這樣不僅耐熱,而且能為人們在夏季帶來清涼的口感,他為這種新型糖果起名為“Life Savers(救生員)”。它叫“救生員”,不是救生圈,所以最早的救生員薄荷糖中間沒有洞。但有不少孩子吃了這種薄荷糖后,因為咀嚼不當,被卡住喉嚨窒息而死,時稱“薄荷糖慘案”。進取心極強的糖廠立即改進,在薄荷糖中間掏了個洞,這樣,即使它卡在喉嚨里,小孩仍然可以呼吸。
1988年的寶路薄荷糖廣告中,鉆頭在薄荷糖上鉆出了洞,隨即,綠色的薄荷粉被噴在了圓洞上。那段時間,人們總在尋找更涼的薄荷糖,哪家糖果更涼爽就買哪家。而在空洞中額外噴涂薄荷粉,正是讓薄荷糖更涼的方法。
是的,薄荷糖之所以中間有個洞,就是因為制造商要在薄荷糖的制作過程中,在孔洞里再涂一次薄荷。再次回首爆款薄荷糖的廣告語:“The mint with the hole”,它被翻譯成中文后其實沒那么出彩:有個圈的薄荷糖。
仔細閱讀這句廣告,我們才發(fā)現(xiàn)——它不是有個圈,它就是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