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夷
【摘? ?要】對于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教師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果沒有相應的理論支撐,教學行為就容易變得盲目。實施策略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避免只求多樣,不求合理高效;避免只知從眾,不知真實用意;避免只知提問,不思問題導向;避免只教內(nèi)容,不做寫法指導。
【關鍵詞】教學理論;教學行為;課堂教學
記得一位教育家曾說過,如果一個教師教學時沒有相應的理論支撐,那么他的行為是盲目的。這話絕非危言聳聽。教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有盲目的行為,自己卻視而不見。對于教學,教師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一、生字教學:避免只求多樣,不求合理高效
曾在兩天內(nèi)聽九位教師教學《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在生字教學環(huán)節(jié),九位教師都問學生能用什么方法記住文中的生字:分、并、盛、孩、選、洗、盆、要、誠、位。學生大多是用“加一加”的方法,少有用“減一減”和“換一換”的方法,其他方法更是沒有學生提到。結(jié)果有六位教師不滿意學生的回答,硬是增加了猜字謎法、字理解析法和畫圖法。為什么要增加這些方法呢?其實教師并不知道這些方法背后的意義,只是想在課堂里展示更多的、更豐富的識字、記字法。殊不知,每一種方法背后都是有理論支撐的。像識記本課中的這些生字,用加一加的方法是學生感到最合適的,也就成了最好的識字法。其識字規(guī)律是“已知+已知獲得未知”。而教師硬給學生傳授字謎法,如:一人拿著八把刀——分;一位先生先走了——選;一個學生站立著——位。這樣的字謎教學反而是不合適的。首先,謎面有問題,不符合漢字學原理。其次,對于如此簡單、加一加就能記住的字,教師卻要求學生去背一個比較長的謎面,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再說,一般生字教學的順序為“音—義—形”,以“義”記“形”,把“義”與“形”結(jié)合起來。按教師給出的謎面,“形”與“義”就分離了。如此,教師的教學行為就顯得十分盲目。
二、句子教學:避免只知從眾,不知真實用意
利用增字、換詞、刪詞等方式進行句子的比較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墒呛芏嘟處煵⒉粫伎紴槭裁匆M行句子比較,比較是為了達到什么效果,只是從眾,看教案上都有比較環(huán)節(jié),或是聽到評課者說比較有什么效果,就跟著操作,使得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這樣一句話:“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種?!苯虒W中,教師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1.出示兩句話。
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種。
他用心地培育花種。
2.提問:發(fā)現(xiàn)少了什么?把“十分”換個詞,可換什么?
3.照樣子寫句子:他高興地來到學校。他感到開心。
比較句子的用意一般有二:一是凸顯句子本身的結(jié)構特征,發(fā)現(xiàn)句式的特點和作用,加深學生的認識,如比喻句、擬人句、反問句等。二是理解句子在段落、篇章中的作用,認識句子的特殊地位,如中心句、總述句、過渡句等?!八钟眯牡嘏嘤ǚN”這個句子是一個段落中的中心句,比較句子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句子在段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句子本身所表達的意義。上述比較,則將教學目的變成理解“十分”這個詞的意思,特別是讓學生補寫句子,完全偏離了正確的教學方向。如果僅是為了理解一個詞,那么比較短語“十分用心”或是解釋詞語“十分”的意思就可以了,何必要比較句子呢?顯然,比較句子成為課堂里一個沒有多大意義的從眾環(huán)節(jié),對深刻體會雄日培育花種的認真程度沒起到應有的效果,自然也沒有體現(xiàn)教學設計的真實意義。
三、段落教學:避免只知提問,不思問題導向
很多教師都知道課堂串講是十分忌諱的,而改變串講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問。通過提問,學生能夠參與學習。其實,串講未必是非批評不可的,關鍵看串講什么、怎么串講。而提問也未必就是好的教學方式,關鍵在于教師要有這方面的理論知識,否則問還不如講。
如《盤古開天地》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段落:盤古倒下以后,他的身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云;他發(fā)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汗毛變成了茂盛的花草樹木;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教師是這么提問的:他倒下后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倒下后做出了怎樣的壯舉?這三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本段的內(nèi)容,學生只要把課文讀給教師聽就解答完畢了。為什么要學生重復課文的內(nèi)容呢?難道是想讓學生多讀課文嗎?從課堂觀察看,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朗讀遠比教師下令有感情朗讀要差。教師這么問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寫了什么,用讀的方式來達到理解內(nèi)容的目的。這樣的教學顯然是非常盲目的,對學生而言沒有什么增量。還不如教師自己串講:“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課本是怎么寫這種變化的呢?盤古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與大地上的某些事物聯(lián)系著,這就是作者的想象。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寫想象的句式:他的_______變成了_______;他的_______變成了_______。將一樣的句式排在一起,這種寫法叫排比?!蹦呐逻@個階段不講排比,教師串講也比讓學生重復課文強。
四、篇章教學:避免只教內(nèi)容,不做寫法指導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雖然很多教師都會背誦這句話,但是一旦走進課堂,開始教學時,就容易忘記這個“統(tǒng)一”,只記住課文是有意義的,理解課文是最重要的,而且理解得越深說明教得越好。于是,摳詞、品句,理解人物形象,就成為語文課堂里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的工作。
如《我最好的老師》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請讀課文最后一段。這段中有一個由多音字‘糊組成的詞——‘糊弄。請問糊弄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欺騙、蒙騙”。教師接著問:“課文講誰糊弄誰?是怎么糊弄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糊弄的內(nèi)容……這是真的糊弄嗎?糊弄的結(jié)果怎么樣?‘我們的感情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可見懷特森是‘我最好的老師。所以,當朋友認為他在糊弄時,‘我是什么態(tài)度?這個態(tài)度說明了什么?‘我最初是不是也認為是糊弄呢?這種認識與感情的變化是如何發(fā)生的?一起讀課文?!闭谜n圍繞“糊弄”一詞展開,通過“糊弄”一詞收尾,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懷特森先生是怎么成為“我”最好的老師的??雌饋斫虒W得很好,很有特色,通過一個詞進行發(fā)問,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意思,體會人物的情感,并且深知其情感是一波三折的。以后學生對“糊弄”一詞必有深刻印象,再遇上這個詞定能體會得很深。其實,這樣的教學行為是比較盲目的,因為缺乏理論的指導。一個詞在不同場合會有不一樣的意思,比如“這項任務我已糊弄好了,明天可上交”一句中,如果把“糊弄”也理解為“蒙騙”,那就太糟了。再說課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內(nèi)容的分析與理解上,更重要的是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不僅要教內(nèi)容,還要教寫法。這篇課文是一個絕好的寫人文章的樣本。寫人文章怎么寫?學生可以從本課中獲得秘訣?!段易詈玫睦蠋煛放c《難忘的0分》意思一樣,可是因為題目不同,文章內(nèi)容就會有所差異,而這個差異正好體現(xiàn)了寫人與寫事的差別。把差異之處提煉出來,就會發(fā)現(xiàn)“凸顯事件的起伏與情感的沖突,讓情節(jié)一波三折”的敘事方式,是本文的特點。學生學習這一寫作手法絕對比學習“糊弄”一詞來得有效,而且收獲更多。他們不僅認識到懷特森先生為什么是“我”最好的老師,還能牢記科學精神:不要迷信課本,不要迷信權威,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事物真?zhèn)蔚哪芰Α_@么教學就做到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
總之,一個教師要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教學基礎,否則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都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可能路走偏了,還沾沾自喜認為教得很好。這是值得大家警醒的。
(北京師范大學廈門海滄附屬學校? ?3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