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奕
2020年9月,某教授發(fā)表論文《康德的倫理學其實很爛——〈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批判》,因標題中的“很爛”一詞與嚴肅的論文過于違和,引發(fā)了輿論熱議。有人認為“很爛”一詞粗俗不堪,不適合出現(xiàn)在論文中,作者此舉,純屬博人眼球;有人認為對此不必大驚小怪,即便是康德,人們也有批評否定的權利。我的看法是,該教授此舉不合適、不應該。
首先,“很爛”一詞屬于口語且比較粗俗,不適合出現(xiàn)在書面的嚴肅的論文中。眾所周知,語言的使用,準確和恰當是基本的要求,我們要根據具體的場合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來選用恰當?shù)脑~語。寫嚴肅的學術論文,特別是其中的評價性話語,無疑要使用規(guī)范恰當?shù)臅嬲Z,而這位教授以“很爛”這一口語色彩極強且?guī)в忻黠@貶斥傾向的詞語來評價康德的倫理學,并將其放入標題中作為評論的重心,就令人詫異了?!昂軤€”是口語化的評價詞,一般用來吐槽及表達內心強烈的厭惡之情,但將其放入論文中很不妥。況且,“很爛”純屬主觀性評價,什么程度的爛才是“很爛”?顯然沒有衡量的標準。將它運用在學術論文中,既不符合語言使用的要求,更不是學術論文應有的嚴謹表達。這無異于在醫(yī)院門前立上“歡迎光臨,感謝惠顧”的標牌一般讓人覺得刺目,感覺啼笑皆非。
其次,用“很爛”一詞來評判康德的經典著作,既不尊重康德,也有失客觀公允??档率侵恼軐W家,成就舉世矚目,對后世影響深遠??档碌摹兜赖滦味蠈W原理》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已經成了倫理道德研究領域的經典。該教授卻以“很爛”一詞來評價,實在讓人很難接受。當然,這不是說人們不能質疑康德的這本書,也不是說我們不能容忍別人對這本書的批評。再著名的學者也有錯誤之處,影響再大的作品也有其局限性,但用“很爛”一詞來評價,大有全盤否定一棍子打死的意味,很容易讓不明就里的人誤認為康德的《形而上學原理》真的就是一無是處。朱光潛在《咬文嚼字》中談到“你這沒骨氣的文人”和“你是沒骨氣的文人”時說,一字之差,意思便可差出十萬八千里,表面上看是詞句上的斟酌,實質上是思想情感表達上分寸的把握。同樣,“很爛”這個口語化的極具貶斥意味的詞語,表現(xiàn)的不僅是詞語的選擇,還有該教授對康德的倫理學的鄙棄嘲諷情緒,這是對康德的不尊重。當然,人文類的學術論文難免會夾雜個人的主觀情緒,但不能突破客觀理性公正評價的原則和底線?!昂軤€”一詞,主觀色彩濃厚,用它來評判康德的著作,怎么能夠做到客觀公正呢?
再次,此舉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不利于良好治學風氣的形成。網友之所以反應激烈,紛紛批評某教授,不僅是對“很爛”一詞用得不準確、不合適的反感,更是對這位教授傲慢無禮、治學不嚴謹、嘩眾取寵的不滿與失望。教授將粗俗的“很爛”一詞置于嚴肅的論文標題中,難免讓人懷疑他這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博出位”,與網絡中的“標題黨”如出一轍。如此做法,罔顧公眾情緒,觸及了公眾的底線,也暴露了某教授浮躁的治學心態(tài)。
學術論文不是網文,請“咬文嚼字”,嚴謹以對,切莫陷入行文隨意的誤區(qū)。(指導老師:程秀全)
【簡評】文章開篇即亮明觀點:該教授此舉不合適、不應該,然后從語境、內容和影響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令人信服。文章既著眼于該論文的不當之處,又指明此舉對治學風氣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呼吁人們嚴謹治學,批判與建設并舉。文章層次清晰,論證嚴密,層層深入,說服力強。